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8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9篇
农学   476篇
基础科学   42篇
  245篇
综合类   820篇
农作物   153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145篇
植物保护   1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In recent decades, ambient gaseous pollution has increased due to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worldwide. The studies to evalu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ambient pollutants on commonly grown food crops are still limited, especially in Asian countries like Pakistan.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ambient pollutants in different sites of Faisalabad and their impact on growth and yield of wheat, mung bean and peas. Plants were grown in pots and placed at three sites named as control (Wire house of Government College University, Faisalabad), low pollution (LP) (Farm Area of Ayub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and high pollution (HP) (GT Chowk, Faisalabad) sites. Results showed that ambient ozone (O3) concentration was highest at HP site followed by LP site and was below AOT40 in control site. Ambient pollutants caused foliar injury in crops and decreased plant height, leaf area, biomass and grain yield. Pollutants caused a reduction in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grain protein contents in all three crops. In conclusion, the ambient O3 level was highest at HP site, this current O3 level and other pollutants decreased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important food crops.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旨在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脆化阶段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血清酶活性及生长性能,进而衡量脆肉鲩形成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以期为脆肉鲩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数据.脆化不同阶段(30、60、90和120 d)的草鱼,在脆化结束后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30 d(第150天),鉴定整个过程中草鱼肠道菌群组成、血清酶活性和生长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60~150 d蚕豆组草鱼体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90~120 d蚕豆组草鱼头肾体指数(head kidney somatic index,HKBI)和肝体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HSI)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150 d时蚕豆组草鱼肝体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蚕豆组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补体C3(第30天除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的,在转投喂饲料后,3种血清酶活性均出现回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蚕豆组草鱼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两组草鱼肠道核心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脆化时间的增加,摄食蚕豆改变草鱼肠道菌群组成、抑制血清酶活性和生长性能,在转投饲料后其肠道菌群、血清酶活性及生长性能均有所改善.本研究结果对脆肉鲩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
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植株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及分配规律,可为红芸豆合理施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设置缺素试验,采集全施肥区植株样品,分析研究红芸豆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结果显示,氮磷钾配合全施显著提高红芸豆产量;缺氮、缺磷、缺钾处理与全施肥处理相比,产量分别降低14.2%、8.0%和11.3%,表明影响红芸豆产量的限制因子为氮钾磷。在整个生育期,红芸豆干物质累积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根、茎、荚皮和豆粒干物质累积量呈上升趋势,叶干物质在收获期有下降趋势,收获时不同部位干物质量为豆粒茎≈荚皮叶片根。随生育期推进,茎、叶和荚皮中氮含量呈递减趋势,豆粒中氮含量呈递增趋势,而各器官磷、钾含量呈递减趋势。盛花期到结荚期是养分累积最大期,其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吸收总量的28.14%、49.22%和56.20%;不同器官吸收累积氮、磷、钾量不同,成熟期豆粒、叶、茎和根中均为累积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荚皮中累积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每生产100 kg红芸豆需供给N 4.37 kg、P2O5 2.38 kg、K2O 3.53 kg,比例为1∶0.54∶0.81。  相似文献   
24.
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生产力,因此,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获得高产的前提。本研究总结归纳了2010年甘肃武威和2014年甘肃张掖的小麦/玉米、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玉米行距试验,旨在探明间作玉米在不同种植行距下对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差异。试验设置5个间作玉米的种植行距处理(D0:10 cm、D20:20 cm、D40:40 cm、D60:60cm、D80:80 cm),测定了作物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累积。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配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主要影响间作玉米产量;2010年,两间作体系间作玉米产量、体系混合产量、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vity)均以D60最高,2014年均以D40最高;随玉米行距增大,系统生产力先增加后减小,拐点均出现在D60;玉米行距变化显著改变了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小麦/玉米体系,两年单株粒重峰值分别出现在D60(132 g·株~(-1))和D40(216 g·株~(-1));蚕豆/玉米体系均出现在D40,分别为158g·株~(-1)(2010年)和220 g·株~(-1)(2014年);不同行距处理下玉米共生期和单独生长期生长速率均存在差异,共生期各处理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单独生长期,无论哪个时期,D40和D60处理的生长速率均占优。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中玉米种植的最佳行距为40 cm和60 cm,此行距下间作系统可得到最大系统生产力。  相似文献   
25.
以大豆、木耳为原料,以葡萄糖酸-δ-内酯(GDL)为凝固剂,研究了木耳内酯豆腐的加工工艺,并以产品的凝固状态、弹性、质地、风味、口感等感官特性为产品品质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豆浆浓度、木耳添加量、葡萄糖酸-δ-内酯添加量对木耳内酯豆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和水的质量比为1∶5,木耳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酸-δ-内酯质量分数为0.3%时,木耳内酯豆腐具有良好的凝固效果,且口感细腻、弹性强。  相似文献   
26.
研究了以红豆为原料加工饮料的生产工艺,得出了影响红豆饮料品质和稳定性的因素及关键控制点。试验确定了保持红豆饮料稳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红豆在35℃下浸泡12 h,调配饮料pH值至7.0,在70℃下,均质压力为35 MPa,均质2次,杀菌温度121℃,杀菌20 min。  相似文献   
27.
为了鉴定评价出小豆资源抗氧化性高的品种,通过测定小豆的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颜色的181个小豆品种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粒色,百粒重和所在地区对小豆抗氧化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最终得出,绿色小豆总抗氧化性最高,黄白颜色次之,红色最低;百粒重与抗氧化性成反比,百粒重越大,抗氧化能力越弱,反之则越大;对其中156个红小豆品种进行比较,东北辽宁地区的红小豆品种总抗氧化能力最高,日本最低,但日本品种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很高。  相似文献   
28.
以大豆、菠菜等为主要原料,生产出绿色的、营养丰富的豆腐。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生产工艺:豆浆浓度为豆水质量比1:8,豆浆与菠菜汁最佳体积比为4:1,以体积分数4%氯化镁作凝固剂。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瘤形成及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明确氮肥施用与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氮素吸收累积和产量的关系,通过2年田间试验,分析了N0、N1、N2和N3 4个施氮水平(蚕豆:0、45、90、135kg/hm2;小麦:0、90、180、270kg/hm2)下,单作、间作蚕豆各关键生育期根瘤鲜重、氮素吸收关键参数、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N0、N1和N2水平下,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比单作分别提高40.9%、27.2%和34.1%;高氮(N3)水平下,单作、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无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蚕豆的最大氮素累积量(A)和最大氮素吸收速率(Rmax)降幅分别为8.01%~13.93%和10.27%~12.98%,表明氮素吸收累积特点与根瘤鲜重相反。在蚕豆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后90d内),单作、间作蚕豆氮素累积量无差异;进入结荚期后(出苗90d后),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的氮素累积量。同时,蚕豆产量也受施氮量和种植模式的调控,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降低蚕豆产量平均达20.66%。整体而言,在N1水平下,蚕豆根瘤鲜重和产量达最大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蚕豆根瘤鲜重、氮素累积量和产量均随之降低,间作促进根瘤形成的优势减弱甚至消失。因此,间作体系中蚕豆氮肥的运筹与间作优势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菜豆种子在超干处理条件下抗老化能力,以菜豆品种‘将军’、‘紫冠’、‘热那亚’为试验材料,采用硅胶脱水的方法制备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并对不同程度超干处理的菜豆种子进行人工老化,对老化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活力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讨论菜豆种子的最适含水量。结果表明,‘将军’种子含水量降至5.78%~6.95%时,种子各指标在老化后保持在较高水平;‘紫冠’种子含水量为5.35%~6.89%时,老化后各指标均高于自然干燥种子,且差异显著;‘热那亚’种子含水量为5.01%~6.15%时,老化后各发芽指标、热稳蛋白含量均高于自然干燥种子。说明超干保存菜豆种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