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8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2篇
  22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14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3D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通过优化RT-PCR反应条件,建立了DHV的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引物仅特异性扩增出DHV 460 bp的特异性片段,而扩增鸭瘟病毒(DPV)、鹅细小病毒(GPV)、番鸭细小病毒(MDPV)和鹅副粘病毒(GPMV)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检测到100 pg的DHV核酸;对6份临床病料进行RT-PCR扩增,DHV的检出率为83.33%(5/6)。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对临床病料中的DHV进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2.
梨轮纹病和炭疽病病原菌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梨轮纹病原菌和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上炭疽病原菌和轮纹病原菌不同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2对引物TJ1/TJ2和LW1/LW2,对2种病原菌菌株进行扩增,比较了常规PCR和巢式PCR的检测灵敏度,并对果园中接种梨轮纹病原菌的梨果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PCR体系可分别从炭疽病原菌和轮纹病原菌菌株扩增出317 bp和325 bp的特异性条带,对其他相似或相近的病原真菌则无扩增条带。巢式PCR技术的灵敏度比常规PCR提高了约105倍,且可以在接种较低浓度(1 ml 10个)轮纹病原菌孢子液7 d后的梨果实组织中检测到病原菌。说明使用巢式PCR技术,可以准确、灵敏地监测梨轮纹病原菌在果园的种群消长动态。  相似文献   
43.
44.
为验证蔗糖密度梯度法检测口蹄疫完整病毒粒子(146S)的特异性,选择pH值6.0、5.0、4.0PBS酸解处理3批提纯后的146S灭活抗原液,并将酸解后样品进行146S检测,发现8至11级份OD259峰值消失,146S含量由酸解前的1.77、6.60、3.67μg/mL至酸解后完全不能检测到。同时对3批不含病毒的细胞液按抗原纯化灭活工艺处理后进行146S检测,结果显示3批细胞液在8至11级份均没有明显吸收峰,而且其OD259值与PBS空白对照OD259值基本平行一致,说明不含病毒的细胞液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干扰。试验证明,蔗糖密度梯度法定量FMD病毒液中146S含量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5.
为了解近期中国北方禽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流行规律及分子遗传进化特征,本实验对2011年在中国北方家禽中分离到的11株H9N2亚型AIV通过RT-PCR扩增病毒的HA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并对这些病毒的受体结合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1株H9N2亚型AIV分离株的HA基因在HA1和HA2的氨基酸裂解位点均为PSRSSR/GLF基序,符合低致病性病毒株氨基酸序列特征.多数病毒HA潜在糖基化位点为8个,所有分离株病毒的受体结合位点226位均为L,经红细胞受体结合性试验验证表明这些病毒均同时具有α-2,3和α-2,6受体结合特性,表明目前北方地区流行的H9N2亚型AIV具有感染哺乳动物的潜在威胁.本研究结果对加强H9N2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经间接ELISA、IPMA和IFA试验进行杂交瘤筛选,共获得2株能分泌针对PRRSV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D10和4H11,3D10亚类为IgG1,4H11亚类为IgG2b,单抗腹水的间接ELISA效价均达到1.0×10^7,染色体数目介于90~110之间。2株单抗与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均无交叉反应,IPMA和IFA结果显示单抗均能与接种于猴肾细胞(Marc145)的PRRSV发生特异性反应,证实抗PRRSV单抗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PRRSV抗原表位分析及相关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为探明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在腐殖化过程中,不同培养时间下利用玉米秸秆得到的培养产物(HLS)的碱提取物——类胡敏酸(HAL)的结构特征是否具有与土壤胡敏酸相似的特异性,通过固体培养的方式模拟秸秆堆肥,在玉米秸秆中添加里氏木霉进行为期30 d的腐殖化培养,并以灭菌后不添加微生物的处理作为对照,在培养的0、15、30 d采样观察研究。通过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及差热的技术手段对里氏木霉利用玉米秸秆形成的类胡敏酸(HAL)进行分析,与土壤的胡敏酸(HA)比较观察其特异性。对比CK,在模拟腐殖化的过程中,接种里氏木霉可以显著改变其HAL的结构特征,其芳香性/脂族性的比例变化符合多酚学说。里氏木霉可以在30 d内将HAL的元素结构集中在O/C=0.528、H/C=1.322左右,与土壤HA的O/C值、H/C值差异缩减了71.08%、49.25%,使其更加接近土壤HA的结构特征。总体来看,里氏木霉在分解矿化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秸秆向腐殖质的转化,其形成的HAL的结构变化支持了多酚学说。里氏木霉培养下的HAL可随着腐殖化培养时间的增加,与土壤HA的结构特征差异持续缩小,逐渐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48.
马鼻肺炎双重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马疱疹病毒 1 型(EHV1)和 4 型(EHV4)的双重荧光定量 PCR 检 测方法。【方法】以 EHV1、EHV4 的全基因组序列为基础,针对糖蛋白 B(gB)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 EHV1 与 EHV4 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筛选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分型检测马疱疹病毒(EHV1、EHV4)。【结果】 检测到 EHV1、EHV4、EIV、EAV、EVJ 和 EIAV 标准毒株,EHV1、EHV4 为阳性结果,其余病毒为阴性结果; EHV1、EHV4 DNA 模板的最低检出限为 1.47×102 copies/μL;检测 64 份临床样本,阳性检出率为 14.06%,病 毒分离证实 100% 符合。【结论】双重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可直接应用于检测并区分 EHV1、EHV4, 并可在 短时间内获得对 EHV1/EHV4 特异性及敏感性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49.
菌根真菌对3种兰花幼苗生长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根真菌在兰科植物生活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获得促进兰科植物生长的共生真菌,阐明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的作用,本研究对从野生建兰中分离获得的3株共生真菌进行形态学和系统进化分析,并将3株真菌与建兰、硬叶兰和铁皮石斛幼苗在不同浓度燕麦琼脂培养基(OMA)条件下共培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株真菌分属于胶膜菌属(Tsc)、角担菌属(Cej3)和蜡壳菌属(Sec),且菌丝和菌落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系统进化分析发现,Tsc菌株与Cej3菌株亲缘关系较近,与Sec菌株亲缘关系较远;与兰科植物共培养结果表明,Tsc菌株可在全部OMA浓度条件下与3种兰科植物幼苗建立共生关系,且定殖率均为100%;Cej3菌株和Sec菌株与3种兰科植物在不同OMA浓度条件下定殖时间及定殖率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专一性;与对照组相比,与真菌共生的兰科植物幼苗的平均鲜重、干重、苗高、根长增长率均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为兰花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0.
植物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ltransferase, LPAT)是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AG)生物合成的重要限速酶,在脂质合成、种子发育及生物膜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LPAT基因已在多种植物中被克隆,其编码的蛋白根据亚细胞定位大致可分为质体和微体两大类。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LPAT基因,包括拟南芥LPA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结构,植物LPAT酶的底物选择性、表达调节及其生理功能,并对其在TAG生物合成的研究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