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5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8篇
  11篇
综合类   10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测定了枸杞各组织中(叶,茎,花,青果,红果)主要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 A)含量以及抗坏血酸合成过程中3个相关酶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了As A含量与各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枸杞As A在叶和茎中含量最低,青果和红果次之且表达水平较为一致,花中含量最高。As A合成过程中3个关键酶基因协同表达且各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此外,发育过程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与As A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GLDH、AAO、APX 3个基因共同调控了枸杞各个组织部位中As A的合成与积累,其表达量和As A含量呈现正相关,且有协同增减的表达趋势,导致不同生长时期植物组织中As A含量存在差异。进一步说明,在生态因子调控下,枸杞As 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影响枸杞As A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52.
翻压油菜绿肥对枸杞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化肥施用量减半条件下,种植绿肥对宁杞5号枸杞果实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包括化肥减半+配施有机肥(T1)、化肥减半+翻压油菜(T2)和全施化肥(CK)三个处理。结果显示:与CK相比,T1和T2处理分别使枸杞干果年产量显著增加24.1%和19.1%; 在秋果采收后,T1和T2处理分别使枸杞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CK显著增加12.8%、13.2%、36.0%、28.2%和60.2%、23.1%、28.5%、57.9%。说明在化肥施用量减半条件下,配施有机肥或翻压油菜绿肥均可以提高枸杞地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枸杞干果产量;而且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方面,翻压绿肥油菜效果更为显著。枸杞行间套种油菜作为绿肥翻压,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也是提高枸杞产量和枸杞地土壤养分含量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3.
枸杞病虫害是影响枸杞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枸杞根腐病是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从发病严重的枸杞种植园中,采集健康枸杞植株根际土样,通过常规稀释分离法进行菌株分离;以枸杞根腐病主要致病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为供试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腐皮镰孢菌的拮抗菌株,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在健康枸杞植株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的101株细菌、52株放线菌、30株霉菌和27株酵母菌中,筛选得到对枸杞根腐病菌具有抑制效果的菌株HYM-19和HYC-7,其中菌株HYM-19抑菌率为52.29%,菌株HYC-7的抑菌率为39.80%。经鉴定HYM-19为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HYC-7为绿僵菌(Metarhizium sp.)。该研究结果可为有效利用土壤微生物防治枸杞根腐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以宁杞7号为研究对象,设置精准滴灌区(PI)和常规滴灌区(CI)2个水肥处理,研究降雨、土壤温度、滴灌对枸杞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不同水肥处理对枸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降雨对枸杞园表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大,对50 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不大;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成负相关的关系,滴灌水量在短时间内可以调节土壤温度;2种水肥处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土壤水分含量主要受滴灌量的影响较大,CI处理土壤水分变化范围为15%~35%,PI处理土壤水分变化范围为5%~20%,CI处理各土层土壤水分明显高于PI处理;PI处理较CI处理增产13.3%,节本增效3.12万元/hm~2。  相似文献   
55.
[目的]筛选出适宜枸杞出苗及苗期生长的生长调节剂,能为其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生长调节剂生根粉(6号)、萘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肽蛋白对北方野生枸杞进行容器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用生根粉(6号)100 mg/kg处理的北方枸杞出苗率最好,达到85.7%;吲哚丁酸100 mg/kg处理后的北方枸杞平均株高达到6.84 cm,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生根粉、萘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处理对北方枸杞的地径生长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以吲哚丁酸100 mg/kg处理过的地径相对较好,为0.218cm,与其他处理间有显著差异;生根粉(6号)、吲哚丁酸处理的根长生长较好,与其他处理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吲哚丁酸处理后的生物产量较高,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生根粉(6号)、吲哚丁酸、赤霉素是促进北方枸杞幼苗良好生长的生长调节剂。  相似文献   
56.
枸杞多糖提取条件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枸杞(Lycium chinense)中多糖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以宁夏枸杞为原料,以水提醇沉为提取方法来研究其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p H、提取次数、醇沉时间、醇沉时乙醇的加入量等诸多因素来优化枸杞多糖的提取率;通过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以及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的测定对枸杞多糖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提取枸杞多糖时,料液比为1∶35(g∶m L),温度为90℃,p H为11,浸提3 h,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加3倍体积95%乙醇沉淀6 h时,提取效果最佳,提取率为18.56%。另外,在提取时,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30 min,可提高多糖提取率。抗氧化结果显示,枸杞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明确宁夏地区枸杞蚜虫田间种群对生产中大量、普遍使用的4种类型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枸杞蚜虫抗性治理和田间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银川(园林场、镇北堡、南梁)、中宁(舟塔、大战场、新堡)、固原(黑城、三营)三大枸杞主产区8个地区枸杞蚜虫田间种群,对有机磷类的毒死蜱和三唑磷、氨基甲酸酯类的丁硫克百威、拟除虫菊酯类的高效氯氰菊酯、新烟碱类的吡虫啉和啶虫脒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采自8个地区的枸杞蚜虫种群均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2 539.7~31 916.0;对吡虫啉产生高-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48.2~388.3;对啶虫脒产生中-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27.2~274.9;除镇北堡枸杞蚜虫种群对丁硫克百威抗性倍数为1.5,表现为敏感外,其他地区枸杞蚜虫种群均对丁硫克百威、毒死蜱、三唑磷产生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达6.9~104.0。【结论】宁夏三大枸杞主产区枸杞蚜虫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总体抗性水平表现为固原地区中宁地区银川地区。8个地区应停止使用已产生高-极高水平抗性的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减少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药剂的使用次数,敏感-低水平抗性药剂可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58.
我国枸杞产业发展的现状阶段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10余年,我国枸杞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呈现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种植布局不断优化,加工水平逐步提升,产业水平区域分化等四大特点。从生命周期来看,我国枸杞产业总体处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但各个产业环节生命周期阶段差异较大。未来,我国枸杞产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其增速将进一步回落,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可以预见,未来枸杞产业将呈现以下趋势特点:供求逆转促使竞争更加激烈,创新成为产业新动力,绿色化、生态化成为产业鲜明特征,产业融合成为产业新生增长点,产业链将实现分化与重组。通过分析,以期能为区域制定正确的枸杞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9.
介绍了枸杞新品种宁杞6号选育研究概况。以宁杞1号为对照进行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宁杞6号树体生长势旺盛、发枝条数多,果粒大、产量高,营养成分含量高,遗传性稳定;宁杞6号为部分自交亲和植物,异交需要授粉者。介绍了宁杞6号的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0.
吡虫啉在枸杞果实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枸杞果实内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试验表明,吡虫啉在枸杞果实内消解较快,半衰期为2.42~3.71 d,在使用浓度2 000倍、施药2次的情况下,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间隔期7 d,枸杞果实内的残留量为0.027 m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