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8篇
  28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effects of prior climate change on yak breed distributions are uncertain. Here, we measured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12 yak breeds over the past 50 years in China and examined whether the change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climate change. Long‐term records of yak breed distributi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fuzzy sets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attribution methods were used.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he distributions of several yak breeds have changed in multiple directions, mainly shifting northward or westward, and most of these changes are related to the thermal index. Driven by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years, the suitable range and the distribution centers of certain yak breeds have changed with fluctuation and have mainly shifted northward, eastward or southward. The consistency of observed versus predicted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boundaries or distribution centers is higher for certain yak breeds. Changes in the eastern distribution boundary of two yak breeds over the past 50 years can be attributed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22.
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挥发性风味特征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和鉴定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的特征性风味成分,采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C-O-MS)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2组样品之间的风味差异显著(p0.05)。2组样品中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牦牛干巴和黄牛干巴中分别鉴定出42种和50种。2组样品中共有成分38种,包括12种烃类、7种醛类、8种醇类、3种酮类、2种呋喃类、1种酯类和5种其他类,其中,13种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烃类在牦牛干巴的风味组成中含量最高,而醛类在黄牛干巴的组成中含量最高。二氢化茚、十六烷、乙酸乙酯、乙酸-2-乙基己酯4种成分是牦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3-甲基丁醛、反-2-辛烯醛、反式-2-壬烯醛、4-乙基苯甲醛、3-甲基丁醇、反式-2-癸烯醇、反式-2-辛烯醇、1-壬醇、苯乙醇、醋酸乙烯基酯、己酸乙酯、草蒿脑12种成分是黄牛干巴中的特有成分,这些物质是2组产品的主要差异性物质。脂肪氧化、氨基酸的Strecker降解及微生物代谢是牛干巴产品风味形成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将为牛干巴风味品质评价、生产工艺的控制、产品的标准化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对3头生长阉牦牛在饲喂等能(9.6MJME/kgDM)不同蛋白水平的日粮时的外周血液若干代谢激素和代谢物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日粮蛋白水平由8%升至12%后,生长牦牛血清尿素氮浓度增加39.0%,血糖水平升高63.5%,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76.3%,T3浓度降低20.7%,T4浓度不变,皮质醇浓度则由2.01μg/dl全部降到检测线以下。  相似文献   
24.
牦母牛的最高月产奶量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和生产意义的数量性状,研究影响最高月产奶量的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提高月产奶量来实现提高牦母牛产奶性能的目的.孕前期体重和管理因素对最高月产奶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孕后期简单补饲的影响显著p<0.05).孕前期体重因素中最差水平组可减少最高月产奶量达 18.3kg(49.75%,p<0.01),管理因素中最好水平组比最差水平组增加最高月产奶量达14.9kg(5.92%,p<0.01),孕后期简单补饲组比对照组增加最高月产奶量达5.6kg(11.9,p<0.05).  相似文献   
25.
探讨了白牦牛卵母细胞的采集方法以及卵巢保存温度和时间对其体外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抽吸卵泡,每卵巢平均可获可用卵母细胞4.7枚,再切割卵巢,可显著提高可用卵母细胞数9.8枚/卵巢。将屠宰白牦牛卵巢分别置于20~29℃和30~38℃的生理盐水中,6 h内收集卵母细胞,其成熟率、卵裂率分别为65.7%、41.3%和73.3%、45.7%,两者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但均与<20℃组(16.0%、0)差异显著。在30~38℃下,白牦牛卵巢保存时间超过6 h,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和卵裂率显著下降,卵巢保存时间在2 h以内最好,最晚不超过6 h。  相似文献   
26.
为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暖季放牧条件下人工草地牧草的生长特点,为制定合理放牧制度提供依据,于2001~2003年开展了暖季放牧牦牛对多年生人工草地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放牧2年后轮牧人工草地播种牧草比例为95.27%,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86.15%,无放牧人工草地为58.01%。轮牧人工草地牧草月风干重最高值3 198.8 kg/hm2,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3 023.2 kg/hm2。放牧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生长率,轮牧人工草地的牧草生长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放牧还影响着第2年播种牧草的生长,轮牧能促进种子出苗数,播种牧草的鲜重,风干重和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5 088.88 kg/hm2,3 053.33 kg/hm2和480 kg/hm2,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和无放牧草地,轮牧人工草地杂草鲜草产量最低,为193.33 kg/hm2。适宜的放牧是保持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7.
运用组织学技术对36头处于发情周期的健康成年母牦牛卵巢卵泡的结构与发育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发情周期中卵巢卵泡发育的组织结构与其他牛基本相似。每对卵巢中原始卵泡数和生长卵泡数在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发情间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发情前期的囊状卵泡数与发情期、发情后期和发情间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均与发情间期差异显著(P〈0.05)。闭锁生长卵泡数在4个时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发情期的闭锁囊状卵泡数与其他3期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发情前期和发情间期均与发情后期差异显著(P〈0.05)。各级卵泡的闭锁形式各有特点。在生长卵泡、囊状卵泡及相应闭锁卵泡的卵泡膜中均见到了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  相似文献   
28.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贵的野生畜种资源。本文从野牦牛的分布、类型、种群数量以及主要地理分区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同时讨论了野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并提出了保存和利用野牦牛遗传资源的措施,对促进高寒牧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野牦牛杂交复壮家牦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野牦牛冻精和野血牦牛,改良当地牦牛所生产的野血后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文章以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杂种牦牛和家牦牛公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28月龄体重和体尺,同时进行了屠宰试验.结果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和28月龄体重均极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P<0.01);6月龄、18月龄、28月龄体尺指标也是杂交牛极显著高于家牦牛(P<0.01);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8月龄、28月龄1/2野血牦牛和1/4野血牦牛比同龄家牦牛分别多产肉16.62 kg、24.70 kg和11.45kg、13.70 kg,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0.
对急性致血性死亡,怀疑为牦牛炭疽痛的病死牛的耳进行巴氏轩菌和炭疽杆菌的分离与培养鉴定,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捡查.诊断为炭疽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