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7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757篇
林业   785篇
农学   976篇
基础科学   341篇
  1270篇
综合类   4685篇
农作物   731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588篇
园艺   1154篇
植物保护   294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381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312篇
  2016年   364篇
  2015年   381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512篇
  2012年   779篇
  2011年   681篇
  2010年   563篇
  2009年   610篇
  2008年   634篇
  2007年   572篇
  2006年   512篇
  2005年   500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0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91.
不同种植模式对连作棉花根系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作30年棉田为基础,设置棉花轮作苜蓿、棉花轮作小麦、棉花间作孜然和棉花间作洋葱4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连作棉田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揭示不同种植模式对棉田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棉花间作洋葱、间作孜然、轮作苜蓿和轮作小麦与棉花连作(对照)相比,棉花根长分别增加263.9%、52.9%、114.1%和19.4%, 根表面积分别增加215.7%、32.2%、47.5%和125.5%,根体积分别增加226.7%、40.6%、30.4%和80.5%。不同处理棉花根系保护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增加,其中间作洋葱、间作孜然、轮作苜蓿和轮作小麦处理在棉花花铃期根系活力比对照分别增加53.6%、17.3%、13.7%和38.9%,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48.9%、5.3%、44.2%和50.7%,MDA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35.8%、11.7%、24.4%和31.5%。结合根系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分析,4种种植模式对棉花根系生长的促进效果表现为间作洋葱>轮作小麦>轮作苜蓿>间作孜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低磷胁迫是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稻淹水条件下产生H2S,然而,H2S作为信号分子是否参与调节水稻响应缺磷胁迫还未可知。方法 在正常磷和低磷条件下测定水稻H2S含量,揭示H2S在水稻响应缺磷胁迫中的作用。用2 μmol/L H2S前体物质NaHS预处理水稻1 d,然后在加磷和低磷条件下培养6 d,测定水稻体内总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木质部汁液磷含量、磷转运子基因表达以及根系构型变化,从而探究H2S参与调节水稻响应缺磷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结论 低磷胁迫下,水稻根系和地上部H2S含量显著增加。NaHS预处理水稻显著增加低磷条件下水稻体内有效磷和总磷含量,提高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木质部汁液磷含量和磷转运子基因表达水平,同时还改变水稻根系构型,增加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从而促进低磷条件下水稻对外界磷的吸收和转运,最终缓解缺磷胁迫。  相似文献   
993.
土壤氮激发效应及其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氮激发效应是土壤养分释放、植物养分吸收过程中的关键机制。对土壤氮素激发的深入了解,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上更加合理制定氮肥运筹,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也有利于评估和控制环境污染并提供有效的治污方法。本文在介绍土壤氮素激发效应概念和机制的基础上,评估目前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主流测定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重点阐述了外源添加物(无机氮肥、有机物料和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作用效果及其微生物机理。土壤氮激发模式中,外源添加物对土壤C/N比的影响可能是土壤氮激发效应作用的关键。当系统中有效C冗余时,施用无机氮肥,促进土壤有机氮的分解,从而表现正的激发效应;反之,有效C不足但有效N富集时,则表现为固氮微生物活性相对增强,从而出现负的激发效应。微生物是激发效应的推动者。本文通过共代谢理论、微生物热区理论和微生物能量与物质转化理论三个理论假说解析了微生物在土壤氮激发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深化对激发效应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土壤激发效应的微生物机制、因素之间的互作效应及通过激发效应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4.
为探明黄淮区冬小麦主栽品种的根系性状和氮素利用率的年代变化趋势,以12个不同年代主栽品种为材料,采用根袋盆栽方法,研究了根系形态、吸收能力与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率的年代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小麦籽粒产量、生物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显著提高,增长率分别为每年0.53%、0.38%、0.53%和0.59%,而氮素内部利用效率则呈下降趋势。小麦孕穗期和成熟期的根系总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平均直径均随着年代推移和品种改良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成熟期的相应指标分别每年下降0.68%、1.48%、2.26%和0.78%;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亦显著降低,而比根长则呈显著递增趋势。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随着年代推移而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增长2.09%。此外,近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硝化势随年代推移和品种更新有增加趋势。可见,近期小麦品种比早期品种在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上更具有优势,可能与根系生长冗余的降低、根系氮素吸收能力的增强、根冠关系的协调优化以及硝态氮营养的增强等有关。  相似文献   
995.
本试验为寻求垄沟集雨种植适宜覆盖材料,探究生物炭土壤结皮增产机理,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垄覆盖材料和不同沟垄比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 Scop)根系特征值(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瘤特征值(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豆草根系和根瘤集中分布于表层(0~20 cm)土壤,红豆草根系特征值和根瘤特征值随垄宽度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沟边的根系和根瘤特征值明显大于沟中。与对照相比,土垄、玉米秸秆炭垄和牛粪炭垄的红豆草总根干重分别增加18%,113%和56%,总根瘤数分别增加180%,860%和313%,总根瘤重分别增加86%,489%和198%;但红豆草总根长分别减少37%,33%和27%,总根表面积分别减少53%,27%和44%,总根体积分别减少54%,14%和34%。适宜土壤湿度促进红豆草根干重、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提高;适宜土壤水分胁迫有利于红豆草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增加。  相似文献   
996.
羊粪作为有机肥对植物和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粪是一种弱碱性肥料,具有养分浓度高,有机质含量多,氮、磷、钾含量高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和土壤。羊粪可以促进植物根系发育,提高产量,改善果实相关品质,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环境,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减少土壤侵蚀。但羊粪本身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羊粪的科学处理和使用至关重要。文章主要综述了羊粪在植物和土壤上的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以期为羊粪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以2年生"瑞蟠21/毛桃"为试材,通过调控袋控复混缓释肥钼元素含量(0 g/袋:普通袋控复混缓释肥;0.1 g/袋: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探究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对盆栽桃树土壤酶活性、养分吸收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袋控复混缓释肥相比,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施肥后30,60天分别提高6.99%,7.61%,12.27%,22.86%和6.31%,11.58%,9.05%,32.14%,且差异显著;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处理提高土壤中全钼含量,增加侧根数量,与普通袋控复混缓释肥相比,根系活力、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分别提高7.88%,6.12%,3.95%和9.19%;根冠比提高6.92%,干物质总量提高9.99%。与普通袋控复混缓释肥处理相比,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处理植株叶、侧枝和根部全钼、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提高,但全钾含量无显著差异,并提高叶、侧枝和根部钙、镁、锌和硼等元素含量;显著提高桃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研究表明,含钼袋控复混缓释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桃幼树根系活力,增加侧根数量,提高根冠比,并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效率,促进桃树对氮、磷、硼和锌等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桃树植株的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998.
紫色土丘陵区生物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分离水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野外采集紫色土区六棱型预制网格式护坡生物埂内不同植被类型原状土样,通过室内模拟细沟水槽(长4 m,宽0.12 m,深0.1 m)冲刷试验,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影响下土壤分离能力与水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选择麦冬、韭菜2种生物埂类型,以单一网格式裸坡为对照,在3个坡度(15°,20°,25°)、5个流量(39.86,59.98,79.67,100.45,121.16 L/min)组合条件下进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埂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分离能力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麦冬(均值2.24 kg/(s·m~2))对照(均值1.34 kg/(s·m~2))韭菜(均值1.09 kg/(s·m~2))。幂函数方程可用于描述土壤分离能力与水流剪切力(R~2=0.75)、水流功率(R~2=0.73)、单位水流功率(R~2=0.46)及过水断面单位能量(R~2=0.63)间的数学关系。生物埂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发生分离的临界剪切力τ_c表现为τ_c麦冬(8.75 Pa)τ_c韭菜(6.47 Pa)τ_c对照(1.93 Pa),表明植被可增强网格式护坡生物埂土壤抵抗分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 法是一种利用聚焦激光扫描激发固体样品,并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化,以分析样品元素含量及分布的新兴技术。本文利用LA-ICP-MS技术研究缺锌 (Zn) 胁迫下玉米根尖铁 (Fe)、锰 (Mn)、铜 (Cu)、Zn元素的分布定位,以期从组织水平揭示作物中Zn的转运富集规律及缺Zn对微量金属元素吸收转运的影响。【方法】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用不同加锌浓度营养液进行培养,获得根系样品烘干后磨碎、混匀、压片,取适量混匀的根系样品消煮,利用液体进样系统ICP-MS检测得到样品中实际元素含量,并与样品压片LA-ICP-MS检测信号值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标准曲线相关性良好 (R2 = 0.9995),从而获得可适用于LA-ICP-MS定量分析的自制根系标准样品。将此标准样品与待测根尖样品放入LA样品池中,13C作为内标元素,进行缺锌胁迫下玉米根尖中锌元素分布特征的定量成像研究。【结果】缺锌胁迫下玉米根系锌元素含量显著降低,仅为正常植株的27.78%;缺锌根系中Mn和Cu含量升高。LA-ICP-MS系统定量成像显示,玉米根尖顶端Zn含量较高,由表皮向内锌含量逐渐增加;缺Zn处理根系Zn含量降低,根尖顶端Zn分布明显减少。利用LA-ICP-MS检测信号强度值对Fe、Mn、Cu元素进行定性分布,成像显示在正常根系中Fe、Mn、Cu元素在根尖前端信号强度较高,由表向内逐渐增加;缺锌处理下,根系中Fe、Mn、Cu信号强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正常施锌玉米根尖中锌、铁、锰、铜分布呈现由表皮向中柱增加的趋势;缺锌胁迫下根系锌含量显著降低,铁、锰、铜均有不同程度积累。  相似文献   
1000.
两种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选取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黑麦草(Loliu perenne L.)及两者混播根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冲刷试验,研究了3种种植类型的根系特征及对土壤可蚀性影响。结果表明:(1)白三叶、黑麦草及混播草的根长密度(RLD)、根面积比(RAR)及根重密度(RMD)由春季到秋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试验期内,土壤可蚀性大小顺序为白三叶 < 黑麦草 < 混播草 < 裸地。3种种植类型的土壤可蚀性与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RLD、RAR及RMD呈指数函数形式下降(R2>0.70)。(3)土壤可蚀性与0~1.0 mm径级根系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1.0~2.0 mm,0~2.0 mm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