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9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98篇
林业   225篇
农学   272篇
基础科学   66篇
  199篇
综合类   1566篇
农作物   261篇
水产渔业   472篇
畜牧兽医   1861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1.
本文分析了印度Leh地区沙棘籽油中脂肪酸各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沙棘种子含油量为17.61%,籽油富含油酸(23.012%)和亚油酸(30.162%).  相似文献   
92.
[目的]筛选适宜的澳洲坚果贮藏条件,为澳洲坚果产业化生产和贮藏保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带壳果、果仁和开口壳果3种主要市售澳洲坚果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冷藏(4℃)和常温贮藏2种方式,以水分含量、酸价、过氧化值、碘值、脂肪酸为评价指标,研究了0~12月的贮藏期间3种澳洲坚果产品品质指标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随...  相似文献   
93.
利用BIOLOG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了受足尾铜矿废水影响下的日本西那须地区渡良濑游水地东、西两侧土壤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表明:东侧(对照区)土壤全铜含量为45.07mg/kg,有效态铜含量为0.42 mg/kg,同西侧相比,平均降低了19.32%和89.95%.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有效态铜、土壤有机质和C/N的影响,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溶解性氮都迅速减小,东侧土壤具有较强的氮矿化能力,渡良濑游水地东、西两侧0-5 cm土层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生理代谢剖面在培养48 h后出现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均颜色变化值(AWCD)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趋于平缓增加.在48 h时培养后,西侧位点土壤的AWCD值与东侧相比,分别下降了40%,34%和16%;除B位点样品在20-40 cm土层深度的AWCD略高于其它3个位点外,其余样品的AWCD无明显差异.渡良濑游水地东侧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功能多样性也较高.渡良濑游水地西侧区域C位点土壤的格兰仕阳性菌、格兰仕阴性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东侧A位点,但渡良濑游水地东侧区域土壤3大类群微生物中细菌和放线菌比例更高.在渡良濑游水地自然恢复30多年后,东、西两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4.
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放牧与围栏条件下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放牧与围栏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氯仿熏蒸法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介于166.6-703.5mg·kg^-1之间,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介于30.34-92.15mg·kg^-1之间,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大针茅草原次之,克氏针茅草原则最低。放牧条件下,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低于围栏草地,克氏针茅草原则无显著变化。PLFA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种类、含量丰富,共检测出28种PLFA生物标记磷脂脂肪酸,并且以直链饱和脂肪酸和支链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含量占总量的2/3左右,其中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含量最丰富,其围栏样地土壤的PLFA含量达到27.3nmol·g-1,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依次降低。围栏条件下,各类型草原土壤细菌脂肪酸与总PL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草地,真菌脂肪酸含量则因草原类型不同各有差异;放牧导致各类型草原革兰氏阳性细菌PLFAs/革兰氏阴性细菌PLFAs(GPPLFAs/GNPLFAs)比值显著降低,而除了克氏针茅草原,细菌PLFAs/真菌PLFAs比值则显著升高。PLFAs主成分分析表明,放牧和围栏处理对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且围栏处理的影响程度大于放牧处理。经相关分析表明,氯仿熏蒸法和PLFA分析方法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土壤微生物PLFAs与土壤有机质、全磷、硝态氮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5.
高温逆境下,植物膜透性的增加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并诱导热激基因表达.脂肪酸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及饱和程度高,有利于保持膜在高温时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耐热基因型TAM107和热敏感基因型中国春(CS)为对象,研究了高温胁迫对膜透性、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膜脂组分及其相关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7)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两基因型膜透性均增加,膜脂中的三烯脂肪酸含量下降,但TAM107变化幅度明显高于中国春,在脂肪酸水平上说明耐热小麦品种的膜系统较热敏感品种对高温逆境有较强的耐受性;中国春比TAM107中FAD7的表达对高温更加敏感,这直接影响了热胁迫前后膜脂中三烯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在转录水平上说明了耐热小麦基因型较热敏感基因型对高温逆境有较强的耐受性.三烯脂肪酸含量在热胁迫前后的变化可作为一种新的耐热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96.
CIDEC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功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IDEC(也称FSP27)高表达于脂肪组织,可以促进细胞内脂肪积累等。为探究CIDEC促进脂滴融合的机制,本研究利用脂肪酸处理HepG2细胞,测定细胞内脂滴直径和数目的变化,发现处理后脂滴的直径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将含有CIDEC的重组载体转染细胞,脂肪酸处理24 h后测定脂滴直径和数量变化,进一步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并检测与脂滴生成、生长等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过表达CIDEC后脂滴的直径显著增加,脂滴的数量极显著减少;亚细胞定位发现,CIDEC位于脂滴周围。此外,PLIN1、CREB1、CREB8的表达量有所下降,CIDEA、CFD表达量有所上升,推测CIDEC可能与这些蛋白互作引起脂滴融合。本研究结果为探究CIDEC促进脂滴融合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比例发酵海鲜菇菌糠对简阳大耳黄羊屠宰性能、羊肉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简阳大耳黄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羊。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C组,对照组)、20%(L组)、30%(M组)、40%(H组)发酵海鲜菇菌糠。预试期10 d,正试期120 d。结果表明:1)L组宰前活重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H组(P<0.05),肺脏、肾脏、瘤胃、小肠、大肠重量以及瘤胃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且随发酵菌糠添加量的增加,眼肌面积、肺脏、肾脏、瘤胃、小肠以及大肠重量呈二次变化(P<0.05)。2)各组间背最长肌pH无显著差异(P>0.05);L组24和48 h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且均随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变化(P<0.05),熟肉率显著高于H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H组(P<0.05)。3)L组背最长肌中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C组(P<0.05),天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和H组(P<0.05),丙氨酸、缬...  相似文献   
98.
采用标准扦样法,标准检测法,对吉林省中储粮分公司的承储的274万吨中央储备玉米烘后脂肪酸值变化情况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脂肪酸值变化与收购入库时间、玉米的成熟度、烘干工艺和储存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收购入库越滞后、玉米成熟度越差、烘干工艺越落后、烘后初始入库的脂肪酸值相对偏高,脂肪酸值变化升幅相对较快,同时脂肪酸值还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呈逐年上升趋势,储存时间越长,脂肪酸值升幅越大,最高的可达到重度不宜存。  相似文献   
99.
植物抗寒工程中脂肪酸去饱和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植物抗寒性的正相关关系,并从脂酰-ACP去饱和酶、脂酰-CoA去饱和酶、脂酰-脂去饱和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里与植物抗寒性相关的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功能鉴定、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也讨论了一些对不饱和脂肪酸和植物耐低温间因果关系存在争议的研究报道。展望了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抗寒抗冻性较强的林业木材品种。  相似文献   
100.
杂交狼尾草对草鱼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验表明,在配合饲料和杂交狼尾草比例为11(干物质比例)条件下养殖的草鱼与全配合饲料养殖的草鱼在背肌脂肪酸组成的对比中,饲草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含量为(40.18±1.36)%,是饲料鱼(21.64±0.9g)%的1.86倍.饲草鱼n-3 PUFA的相对含量为(14.72±1.27)%,是饲料鱼(2.43±0.49)%的6.06倍.其中,最明显的是饲草鱼183n-3的相对含量(10.27±1.21)%是饲料鱼(1.01±0.02)%的10.17倍.实验也对比了杂交狼尾草叶片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发现在杂交狼尾草(叶片)的脂肪酸组成中183n-3的含量高达(66.23±0.16)%.而在饲料中183n-3的含量仅为(4.34±0.03)%.杂交狼尾草和饲料中未检测到EPA和DHA.草鱼利用杂交狼尾草中丰富的183n-3生物转化生成了EPA和DHA,从而显著提高了饲草鱼鱼肉中n-3 PUFA的含量,促进草鱼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改善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