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Loquat (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is a minor Rosaceae fruit of growing interest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main fruit crops. In this context, the selection of new cultivars to satisfy the market demand will request the suitabl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vailable germplasm. In this work,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83 loquat accession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belonging to the European loquat germplasm collection, held at the Instituto Valenciano de Investigaciones Agrarias (IVIA) in Moncada (Spain) were evaluated using microsatellites and S-allele fragments. A total of nine single sequence repeats (SSRs) from Malus and Eriobotrya genera revealed 53 informative alleles and the S-RNases consensus primers detected 11 self-incompatibility putative alleles. The combined data allow to distinguish unambiguously 80 out of the 83 accessions studied.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UPGMA) cluster and 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 (PCoA), based on Dice’s genetic distance, generally grouped geno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geographic origins and pedigrees. Discrepanci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other vari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pomological traits or molecular markers, on the same loquat colle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2.
枇杷品种类胡萝卜素和水解氨基酸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桂荣  刘权 《园艺学报》1991,18(3):210-216
本文分析了51个品种类型枇杷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的百分数含量。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软条白砂’最低(299.4μg/100g),‘山里本’最高(4391.2μg/100g),两者相差达13.6倍。枇杷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组成是β-胡萝卜素,隐黄质、叶黄质和玉米黄质,试验品种其组分虽不尽相同,但上述4种类胡萝卜素占绝大部分,其中又以β-胡萝卜素为主。根据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合其组分,将枇杷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此外,还分析了3大类群中典型品种的蛋白质和17种水解氨基酸。  相似文献   
63.
白沙枇杷青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1.cv.Qingzhong)果实采后经48~52℃、10分钟的热水处理,然后在常温(25~30℃)和低温(4~6℃)下贮藏。通过对贮藏期间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果肉组织的相对电导率、失重以及褐变和腐烂等情况的变化分析,研究贮前热激处理对白沙枇杷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低温贮藏的白沙枇杷果实可溶性总糖持续上升,酸含量逐渐下降,风味变浓,且果实不易失水皱缩,保持果实较好的外观;而直接低温贮藏的果实果皮较易出现皱皮现象。由此可见,热激处理技术结合低温冷藏是保持白沙枇杷果实品质,延长贮藏寿命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4.
在枇杷属种质资源搜集与调查的过程中,对所搜集和调查的枇杷属植物进行了详细的性状观察,补充了一些枇杷属植物种类的叶片、花和果实的性状描述。此外,对广西枇杷的主要性状作了简要描述。专门调查、记载和统计了枇杷属植物叶片性状的若干数据指标,并对叶片的调查及数据记录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5.
 2005,2006年对枇杷潜蛾(Lyonetia eriobotryae)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在云南终年发生,全年的高峰发生期在7~10月,冬季发育缓慢但不越冬;枇杷潜蛾天黑后开始产卵,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新梢嫩叶下表皮将卵产于叶肉及表皮之间,卵单产,2~4 d后开始孵化并在叶肉内取食,从梢尖到木质部较为坚硬的部分都是其蛀食范围,老熟幼虫出梢后吐丝下垂在叶片下作“H”型茧化蛹;在15~30 ℃条件下卵、幼虫、蛹、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4 d,17~26 d,5~12 d,3~10 d,完成1代需要27~52 d。药剂实验表明90%杀虫丹、20%灭扫利对枇杷潜蛾具有很高的防效,开始施药适期为4~5月。比较全面的研究了枇杷潜蛾的生物学特性,并给出了在当地比较可行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66.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为我国特色的水果,营养价值高。果实中枇杷核占比较大,其综合利用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利用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了枇杷籽中苦杏仁苷的提取工艺及在贮藏和干燥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以体积分数60%乙醇溶液在40℃时提取60 min,提取率为2.5%。为进一步考查苦杏仁苷的稳定性,对比了新鲜的枇杷籽在60℃干燥90 min和105℃干燥30 min后苦杏仁苷的含量。结果表明,2种干燥方法苦杏仁苷的提取率分别为0.17%和0.15%,说明枇杷籽中的苦杏仁苷在干燥过程损失较大,需要低温密封贮藏,以减少苦杏仁苷的损失,促进枇杷籽的加工和利用。  相似文献   
67.
'艳红'枇杷新品种,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福建省龙眼枇杷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我国超大果型品种‘解放钟'为母本、美国枇杷‘黄金块'(Gold Nugget)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多年观察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优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总酸含量0.57%)、外观鲜艳、晚熟(福州地区5月中旬成熟)、大果(单果重68.6 g)、抗性强和较丰产等特点.其综合经济性状明显优于亲本和现有的主栽枇杷良种,可作为枇杷升级换代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68.
'早钟6号'枇杷主要营养元素含量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钟 6号’枇杷叶片中较高的N、P营养水平有利于花芽分化 ;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次序为Ca >N >K >Mg >P ,花穗为K >N >Ca >Mg >P ,果实为K >N >Ca >P >Mg ;认为早钟 6号枇杷属喜Ca、喜K果树 ,生产上应重视Ca肥和K肥的施用 ;枇杷叶片营养分析采样以第一次夏梢叶片为宜 ,初步确定叶片营养诊断的采样适期为 9月。  相似文献   
69.
【目的】克隆‘早钟6号’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Zaozhong 6’)的一个质膜水孔蛋白(plasma membrane intrinsic protein,PIP)基因,分析其序列特征,研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枇杷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及对质膜水孔蛋白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方法】以‘早钟6号’枇杷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设置2个处理(AM和NM),5个重复,利用光合测定系统对叶片水平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测定;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该基因的cDNA全长,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分析接种AM真菌后该基因在枇杷叶片和根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在有效的光合同化时间(7:00-17:00)内,接种AM真菌显著的提高了枇杷的水分利用效率。克隆得到枇杷质膜水孔蛋白基因EjPIP1(GenBank登录号:JX041627),cDNA全长为1 142 bp,编码区含861 bp,共编码28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EjPIP1具有水孔蛋白家族高度保守的2个NPA(Asn-Pro-Ala,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基序。同源性分析显示,枇杷EjPIP1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苹果(Malus domestica)、桃(Prunus persica)和智利草莓(Fragaria chiloensis)等高等植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分别为97%、92%和90%。Real time-PCR分析结果证实,EjPIP1在枇杷叶片和根中均有表达,并且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略高于根中。正常供水条件下,接种AM真菌后,该基因在根中表达上调,在叶片中表达下调。【结论】接种AM真菌提高了‘早钟6号’枇杷叶片水平上水分利用效率。从枇杷叶片中克隆得到了一个质膜水孔蛋白类的基因EjPIP1,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枇杷叶片和根中表达受AM真菌的影响,该基因的表达模式有利于提高AM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0.
疏花疏果与套袋对枇杷果实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3~14年生田中枇杷为材料,研究疏花疏果与套袋对枇杷果实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疏花后可有效减少养分消耗,使座果率提高10.2%;枇杷疏果以每穗留3~5个果为宜,疏果后可使平均单果重和商品果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3.4g和27.3%,锈斑果率、日灼果率和裂果率分别比对照降低12.4%,0.6%和9.7%;疏果后套袋可完全避免日灼的发生,锈斑果率由35.2%降低到0.9%,商品果率从57.8%提高到96.3%;同时可提高枇杷果实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和糖酸比,有效改善果实品质、口感风味、色泽和贮藏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