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鉴定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非寄主抗病性相关的基因。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分析T-DNA插入拟南芥突变体离体叶片对大豆疫霉菌的非寄主抗病性。结果表明:4个果胶乙酰酯酶基因AtPae7(pectin acetyl esterase 7)突变体株系中的3个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减弱,表现为感病;qRT-PCR检测表明突变体中AtPae7的转录水平下降;生物信息学预测PAE7蛋白的N端有23个氨基酸信号肽序列,确定其为胞外分泌蛋白。说明果胶乙酰酯酶基因AtPae7参与拟南芥对大豆疫霉菌的非寄主抗病性。  相似文献   
112.
廖原  刘刚  邵士俊  郭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70-21771,21796
[目的]为马铃薯废渣提取果胶的企业生产工艺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进的柠檬酸抽提法提取马铃薯果胶,通过超滤浓缩和喷雾干燥得到果胶产品。以果胶产率为指标,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马铃薯渣提取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pH为2,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0 min,得到果胶提取液,然后通过超滤浓缩和喷雾干燥的方法得到果胶产品,果胶的提取率达17.9%。[结论]采用柠檬酸抽提、超滤浓缩和喷雾干燥工艺得到马铃薯果胶产品,该工艺过程简单,产率高,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13.
以耐铝性差异显著的2个油菜基因型湘油杂3号(耐性)和赣油杂2号(敏感)为材料,研究了铝胁迫条件下根系生长情况,根尖铝含量,根尖细胞壁果胶含量及其甲基酯化程度与耐铝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湘油杂3号的耐铝性显著高于赣油杂2号;0~5 mm根段积累的铝显著高于5~10 mm根段;距油菜根尖0~5 mm根段,敏感基因型果胶含量高于耐性基因型,且前者根尖及细胞壁对铝的积累量也显著高于后者;采用1.0 mol/L NH3.H2O预处理根尖2 h降低细胞壁果胶甲基酯化程度后,耐性和敏感基因型根尖细胞壁对铝的积累量分别下降了14.5%和19.1%。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壁果胶含量及其甲基酯化程度可能是导致不同油菜基因型根尖及细胞壁铝含量、耐铝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4.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以不注射为对照,采取外源注射Ca2+、EGTA(Ca2+抑制剂)、LaCl3(Ca2+抑制剂)和蒸馏水的方法,研究了外源处理对果实裂纹发生时期和程度以及果皮生理指标的影响,旨为探索果实裂纹的机理。结果表明:注射蒸馏水的果实裂纹发生率一直最高,其次是注射EGTA和LaCl3,而注射CaCl2的果实裂纹发生率较低且与CK差异不显著。外源注射Ca2+抑制剂(EGTA、LaCl3)和蒸馏水处理虽然均明显降低了果皮的原果胶、淀粉和VC含量,但是注射Ca2+抑制剂2个处理的果皮内源Ca2+含量较CK显著降低,而注射蒸馏水处理的果皮内源Ca2+含量与CK差异并不显著;而注射外源Ca2+处理的果皮原果胶和Ca2+含量均与CK差异不显著。果皮内钙含量低是引起苹果果实裂纹发生的重要因素,水分也是影响苹果表面裂纹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5.
岳贤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525-7526
[目的]确定微波辅助提取橘子皮中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微波辐射萃取法提取橘皮中的果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萃取剂类型、溶剂类型、料液比、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乙醇浓度及pH值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以盐酸作为萃取剂,以水作为溶剂,料液比为1∶20,微波辐射功率为600W,微波辐射时间为4min,乙醇浓度为60%,pH值为1.8时,果胶提取率较高,达20.7%。[结论]微波辅助提取橘子皮中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用盐酸调节提取液pH值为1.8,用水作为溶剂,料液比为1∶20,微波辐射功率600W,辐射时间4min,乙醇浓度60%。  相似文献   
116.
本文对壳聚糖和果胶酶在苹果汁澄清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不同澄清剂的作用效果,从而找到效果比较好的澄清剂,并测定澄清前后果汁的透光度和吸光值。结果表明不溶性壳聚糖脱色和澄清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用量0.4%.温度40℃,pH值4.0,而且不溶性壳聚糖对鲜榨苹果汁的脱色和澄清效果明显优于果胶酶和酸溶性壳聚糖。  相似文献   
117.
对鸭梨、酥梨果实的呼吸强度、乙烯生成量、果胶酶活性、果实硬度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鸭梨、酥梨果实均可在树上通过呼吸跃变而成熟,分期采收的果与树上留果在盛花后155d 即9月18日通过呼吸高峰,跃变时有超前的果胶酶活性峰、超前或平行的乙烯生成峰,但酥梨没有检测到乙烯。另外,晚采的果实比早采的果实较快地进入呼吸跃变。  相似文献   
118.
1984~1987年对10个苎麻当家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以及果胶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研究,根据苎麻根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图谱中主酶带SS和FF的表现特征,把苎麻品种分为三种类型:类型I的苎麻品种为低质类型;类型I的苎麻品种为优质类型;类型I的苎麻品种为中质类型,酯酶同工酶中兵有强活性的5C酶带或4C和5C酶带是高产苎麻品种的特征,苎麻叶中果胶,可溶性总糖和非还原塘含量与苎麻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9.
基于热处理可能诱导香蕉果肉中果胶和蛋白质形成水不溶物的理论,研究了热水萃取温度对香蕉汁澄清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酚氧化酶(PPO)和色泽的影响。结果发现,热水温度对香蕉果肉中果胶和蛋白质形成水不溶性聚合物的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其中75℃的热水萃取诱导香蕉果肉中果胶和蛋白质形成水不溶物的能力最强,获得香蕉汁的澄清度最高,其透光率(660 nm)接近90%;75℃热水萃取获得的香蕉汁的果胶和蛋白含量最低,分别低于每100 ml 香蕉汁7.3和12.9 mg。由于香蕉果肉中 PPO耐热性强,75℃的热水萃取难以将其完全失活,为防止在香蕉果肉中的 PPO在香蕉汁打浆期间引起酶促褐变,需添加0.05%的 L-半胱氨酸或抗坏血酸进行护色。  相似文献   
120.
为探讨加工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果胶物质的积累特性,对3个加工番茄品种及不同果实生育期和不同坐果节位的果实果胶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果实的果胶物质均是由水溶性果胶(WSP)、草酸溶性果胶(OSP)和碱溶性果胶(ASP)构成。在绿熟期果实内以OSP和ASP为主,红熟期果实内以WSP和OSP为主;随着果实的成熟,果实内的WSP含量均呈上升趋势,AS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OSP含量表现上升至粉红期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3个不同品种中,Q020 品种的总果胶(TP)含量最高,里格尔87 5品种的TP含量最少,Q020果实内的WSP、OSP和ASP在成熟过程中总体均高于里格尔87 5和屯河8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