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2篇
  免费   1244篇
  国内免费   1770篇
林业   1047篇
农学   3306篇
基础科学   326篇
  969篇
综合类   6746篇
农作物   1972篇
水产渔业   362篇
畜牧兽医   2207篇
园艺   962篇
植物保护   4559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604篇
  2021年   661篇
  2020年   735篇
  2019年   817篇
  2018年   553篇
  2017年   793篇
  2016年   849篇
  2015年   854篇
  2014年   999篇
  2013年   958篇
  2012年   1142篇
  2011年   1233篇
  2010年   1067篇
  2009年   1011篇
  2008年   991篇
  2007年   979篇
  2006年   891篇
  2005年   785篇
  2004年   671篇
  2003年   593篇
  2002年   494篇
  2001年   506篇
  2000年   434篇
  1999年   394篇
  1998年   318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325篇
  1995年   282篇
  1994年   242篇
  1993年   236篇
  1992年   251篇
  1991年   174篇
  1990年   163篇
  1989年   143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30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13篇
  1962年   10篇
  195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野生棉种多茸毛是一种形态抗蚜性状,其抗虫机理在于阻碍害虫特别是刺吸式害虫的取食,对幼虫的移动产生机械障碍作用,对棉蚜、棉叶螨、棉叶蝉、红铃虫等棉花害虫具有抗性。通过远缘杂交方式将野生棉种的多茸毛性状转育到栽培种陆地棉上,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基因导入形态抗蚜棉,获得转Bt基因形态抗虫棉纯合系;对纯合系2种害虫的抗性检测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高抗棉铃虫特性导入到形态抗蚜棉,但转化株系仍然保留了受体材料的抗蚜性状。表明通过远缘杂交与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多茸毛抗蚜性状与转基因抗棉铃虫性状的融合,并可有效解决棉花生产上的主要虫害。  相似文献   
992.
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鲤鱼生长指标、生化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55±5)g的健康鲤鱼,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中草药复方Ⅰ、中草药复方Ⅱ、中草药复方Ⅲ),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鱼,试验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添加中草药复方Ⅱ组效果最好,且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嗜水气单胞菌对鲤鱼进行攻毒试验的结果表明,添加中草药复方Ⅱ可以显著降低鲤鱼的死亡率(P<0.05),比对照组免疫保护率提高50%.  相似文献   
993.
氮素作为重要的营养元素,限制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经济产量,筛选和培育耐低氮小麦品种是提高氮素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以118份不同基因型小麦为材料,在低氮(0.1 mmol·L-1)和正常氮(5 mmol·L-1)条件下苗期水培,测定根干重、茎叶干重、根冠比、植株干重、最大根长、初生根数和二级初生根数等相关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小麦品种的耐低氮性。结果表明,在低氮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根干重、根冠比和初生根数目显著提高,茎叶干重、植株干重和最大根长不同程度的降低,7个苗期性状指标在两个氮水平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 43.575%、22.904%和17.873%,累积贡献率达 84.351%。以耐低氮性综合评价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118份小麦品种划分为强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间型、较敏感型和敏感型5类。筛选出3份耐低氮型小麦(齐大195、金丰7183和天民198)和2份强耐低氮型小麦(山农0917和鲁麦8号)。不同小麦品种的耐低氮机制不同,研究结果为小麦耐低氮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994.
33株临床分离菌的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标准菌株2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共33株,采用NCCLS推荐的微量稀释法测定6种抗生素对33株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33株临床分离菌株对临床上常用的6种抗生素的平均敏感率为27.7%,平均耐药率为64.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茵作用最强的是氯霉素,敏感率为82.6%,MIC50为2 mg/L,MIC90为64 mg/L;耐药性最强的是青霉素,耐药率达100%.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平均耐药率高达80%,抗茵作用最强的为新霉素,但其敏感率仅为40%.33株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存在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现象.  相似文献   
995.
耕整播农机装备是影响中国耕地耕种作业质量与效益的关键农机装备,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耕整播农机装备对其配套的旋耕刀、犁铧、深松铲、耙片、开沟器等触土部件耐磨性和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研究系统分析了触土部件主要的磨损失效形式及磨损机理,综述了提高触土部件耐磨性常用的表面熔覆、表面堆焊处理、表面热喷涂、激光表面强化处理、化学热处理、钎涂等表面处理工艺,从磨损机理、材料研发、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技术差距,针对现阶段耕整播触土部件失效机理、材料、结构、工艺等短板环节的难点问题,展望农机触土部件未来研发方向,拟为表面耐磨强化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6.
针对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出抗逆性好、矿化功能强的鱼源性乳酸菌,加强鱼粪残饵的发酵矿化性能。试验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物滤料和鱼体中分离乳酸菌,并通过抗逆性及发酵矿化性能检测,筛选出2株具有应用潜力的鱼粪残饵矿化菌株,经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1和糊精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xtrinicus)L2。耐温性、耐酸碱性和耐盐性检测结果显示,L1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在 50 ℃时,L1存活率为96.60%,显著高于L2的存活率80.35%(P<0.05);在pH值分别为5.0和9.0时,L1的存活率分别为65.43%和71.25%,高于L2的存活率31.10%和52.22%(P<0.05);当盐浓度为60 g/L时,L1的存活率为37.33%,而L2无法存活。通过比较对照组(CK组,未添加乳酸菌)和乳酸乳球菌组(L组,添加乳酸乳球菌)发酵矿化过程中发酵液水质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 L组的有机物降解及矿化效果更好,除硫(S)元素以外,钾(K)、钙(Ca)、镁(Mg)、铁(Fe)、锰(Mn)和锌(Zn)元素的矿化率均在第3天达到最高(27.59%~94.67%)。综上所述,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显著的发酵矿化效果,且其最佳发酵矿化周期为3 d。该研究可为提高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究宁夏银北盐碱地区柳枝稷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过程中最佳的施氮量及其对柳枝稷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以Cave-in-Rock品种柳枝稷为供试材料,设无氮添加(0 kg·hm-2,N0)、施低氮(60 kg·hm-2,N60)、中氮(120 kg·hm-2,N120)和高氮(240 kg·hm-...  相似文献   
998.
几个沙棘品种抗逆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寒温带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耐盐碱性、耐寒性、耐水湿三项指标在温室盆钵内对HF-14、HF-4两个沙棘优良无性系及对照品种(楚伊)进行人工模拟抗逆性测定。其结果为:3个无性系对盐碱的耐受性均较强并无明显差别,可在中度以下盐碱地上栽培;3个无性系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但在长期持续干旱条件下,生长量明显下降,生长势衰弱,增加感病机会,应给予灌溉,3个无性系的耐旱次序为HF-4>HF-14>楚伊;3个无性系对水湿条件的耐受力基本相同,在长期积水的条件下,根系不发育,生长受到抑制,栽植沙棘不应选择低洼内涝,排水不良的地块。  相似文献   
999.
宁夏以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链条监管、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体系建立、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减抗替抗产品推广应用、示范点带动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强化质量保障,重视创新驱动,构建“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促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形成了一套“监管到位、技术保障、企业尽责、用药减量”的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技术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Root-knot nematodes(RKNs; Meloidogyne spp.) are becoming a serious problem in legume production. This study identified Vigna genotypes exhibiting resistance to M. incognita(RKN) and characterized the modes of the resistance to M. incognita. In total, 279 accessions from 21 Vigna species were screened for resistance based on a galling index(GI) and an egg mass index(EI). Seven accessions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RKN with GI≤25, namely JP74716(V. mungo var. mungo; cultivated black gram), JP107881(V. nepalensis), JP229392(V. radiata var. sublobata; wild mungbean), Aus TRCF118141(V. unguiculata subsp. unguiculata; cultivated cowpea), Aus TRCF306385(V. unguiculata subsp. unguiculata), Aus TRCF322090(V. vexillata var. vexillata; wild zombi pea) and JP235929(V. vexillata var. vexillata). JP229392 and Aus TRCF322090 were the most resistant accessions having EI values of 18.74 and 1.88, respectively. Continuous culture of M. incognita on both JP229392 and Aus TRCF322090 resulted in a weakness in pathogenic ability for this RKN. The resistance in JP229392 and Aus TRCF322090 to RKN appeared to be antibiosis that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nematode penetration, retardation of nematode development and impeding giant cell formation. The Vigna germplasm resistance to RKN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utilized as gene 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KN-resistant Vigna cultiv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