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8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林业   243篇
农学   301篇
基础科学   62篇
  288篇
综合类   1278篇
农作物   102篇
水产渔业   204篇
畜牧兽医   224篇
园艺   398篇
植物保护   17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3 毫秒
91.
为了解决库尔勒香梨叶片营养诊断中"铁素黄化悖论"问题,测定了库尔勒香梨正常绿叶和失绿黄化叶片的全铁、有效铁和质外体铁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全铁和有效铁的表征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梨叶片产生缺铁黄化的直接原因是缺乏有效铁;缺铁黄化的叶片有时全铁含量相比于正常绿叶并不低;以叶面积为底数来表征香梨叶片铁含量,可以消除"黄化悖论"迷局;香梨叶片中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质外体中占58%~64%。  相似文献   
92.
红海湾水质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1997年 8月~ 1998年 11月的调查数据 ,分析红海湾水域的营养水平及分布特点 ,以了解红海湾水域营养水平的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红海湾水域的富营养化指数E的分布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趋势 ,即长沙湾滩涂养殖区 >长沙湾浅海养殖区 >自然水域、龟龄岛水域 ,其中长沙湾滩涂养殖区和长沙湾浅海养殖区受污染明显 ,分别达高富营养化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 ;自然水域和龟龄岛水域则营养状况相似 ,基本上未受到明显的污染。E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除冬季处于贫营养状况外 ,其余 3个季节均达富营养化程度 ,其中以春季受到的污染最为严重 ,达高富营养化程度。分别根据CN/CP 值和E值所推断出的结论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3.
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探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福建近海的捕捞压力,打破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解决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在春夏汛灯围淡季作业问题,于1989 ̄1991年5 ̄9月,对该渔场的中上层鱼类进行生产性探捕。在专业生产调查中,从统计的渔获量和其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期间表明: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有开发利用价值,不仅为福建灯光围网作业开创一条新路,而且为今后重点开发该渔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 1. Most non‐insect invertebrates that occur in streams on tropical Pacific islands are diadromous; they live as juveniles and adults in streams but have larvae that migrate to the ocean to complete their development before returning to fresh water.
  • 2. The type of crossing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s to traverse small streams can impede upstream migration and, consequently, colonization of diadromous fauna above the stream crossing.
  • 3. A stream in the Opunohu Valley, Moorea, French Polynesia, had the same diadromous fauna of atyid shrimps, palaemonid prawns, and neritid snails occurring above and below an 8 m wide, 10 m long, bottomless culvert (i.e. an open‐bottom bridge) built to flow over natural substrates. However, no diadromous species were found upstream of two 1 m diameter, 8 m long concrete pipes used for a culverted stream crossing. The increased shear stress in the pipe and subsequent downstream erosion of the stream bed probably inhibited upstream migration.
  • 4. Modifications to culverted stream crossings, which are widely used on tropical islands, can reduce migration barriers and prevent upstream loss of diadromous stream fauna.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5.
根据山西省沁水示范牧场2005—2008年度出生的183只羔羊的0-12月龄的生长记录,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了羔羊出生年份、出生月份、出生类型、母亲年龄、哺育类型和性别等非遗传因素对南非肉用美利奴羊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出生年份和母亲年龄对初生重的影响极显著(P〈0.01);②出生年份、出生月份和性别对断奶重的影响极显著(P〈0.01);③出生年份和性别对周岁重的影响极显著(P〈0.01);④出生类型和性别对初生重的影响显著(P〈0.05);⑤其余各因素对体重影响均不显著(P〉0.05)。这些结果可为今后估计南非肉用美利奴羊遗传参数和育种值时固定效应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为该品种早期选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
孙绪文 《齐鲁渔业》1996,13(6):15-16
1994年6月中旬从韩国出口7~13g/尾牙鲆苗8万尾,利用室内循环水锅炉升温进行工厂化养殖9个月,平均体重500g以上,达到商品规格,养殖过程中,试验了放养密度,投饵,水质管理及腹水病,纤毛虫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7.
南海主要珊瑚礁(鱼旨)科鱼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3~5月和1999年5~6月,采用手钓、延绳钓和刺网3种作业方式在西沙的浪花礁、华光礁、琛航岛、永兴岛、北礁和南沙的渚碧礁、南薰礁、东门礁、美济礁、赤瓜礁、永署礁、华阳礁等12座珊瑚礁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鱼类资源调查,捕获科鱼类6属25种,渔获量计942尾256.4kg;其中在南沙调查区捕获6属22种,共641尾205.5kg,优势种依次为尾纹九棘鲈、蜂巢石斑鱼、六角石斑鱼、黑边石斑鱼;在西沙调查区捕获6属14种,共301尾50.9kg,优势种依次为尾纹九棘鲈、六角石斑鱼、黑边石斑鱼、蜂巢石斑鱼,同时分析了主要种类尾纹九棘鲈、六角石斑鱼和蜂巢石斑鱼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98.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比较不同海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鲐鱼的个体有增大的趋势,经分析很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鲐鱼的最大年龄(tλ)为9龄;根据最近的采样,推算出鲐鱼的开捕年龄和补充年龄都为0.4年,鲐鱼的自然死亡率为0.355,捕捞死亡率为2.27。利用上述参数,动态综合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该资源过度捕捞已很严重。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9龄;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2.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这样鲐鱼资源才能够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9.
利用华南(广东、广西、福建)芒果种植区115个气象站1961−2016年观测资料,结合芒果寒冻害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确定种植区各气象站点的寒冻害危险性指数,建立寒冻害危险性指数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基于GIS技术对华南芒果种植区寒冻害危险性进行区划。结果表明:华南芒果种植区寒冻害危险性与地理因子之间关系密切,总体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寒冻害危险性逐渐变大的趋势,此外,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增高,从南到北芒果寒冻害危险性程度也逐渐增大。轻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华南芒果种植区南部沿海地带及部分内陆地市的低海拔地区,占种植区面积比例为56.85%,该区域适合大规模种植芒果;中度寒冻害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南芒果种植区内陆中低海拔地区以及北部高纬度沿海地区,占种植区面积比例为37.03%;重度以上的寒冻害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南芒果种植区内陆高海拔地区,占种植区面积比例为6.12%。通过历史灾情和各县区年产量资料验证,区划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地区芒果的优化布局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为了避免黄冠梨果实在低温贮藏(0 ℃左右)条件下果皮褐变的发生,该研究采用5、20和100 μL/L外源乙烯对黄冠梨进行贮前处理,以0 ℃贮藏下无外源乙烯处理作为对照组,以采后恒温至30 ℃、逐步降温至0 ℃处理作为程序降温组。通过外源乙烯处理组与对照及程序降温组的对比,探讨采后外源乙烯处理对黄冠梨果皮褐变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外源乙烯处理均能完全抑制褐变的发生,且表皮无伤害,而程序降温组的发病指数为10%,对照组则高达37.6%。货架期结束时(6 d)外源乙烯处理组的果实硬度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外源乙烯各处理组果实含水率均高于对照及程序降温组(P < 0.05),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发现对照组自由水含量最高,5和100 μL/L外源乙烯处理组自由水含量较低。与对照组和程序降温组比较,外源乙烯处理对黄冠梨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抗坏血酸等果实品质指标都能起到提高或者维持的效果,其中5 μL/L处理浓度的效果较优。研究结果表明,贮前外源乙烯处理是一种既能抑制黄冠梨果皮褐变又能保持果实货架期品质的高效、简便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