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64篇
农学   282篇
  9篇
综合类   270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14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了解决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选用5个BT型不育系和40个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F1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长/宽外,其余10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11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的正向均亲优势;(2)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等7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粒宽、长/宽、碱消值和胶稠度等4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非加性效应为主;(3)除了粒长和长/宽以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受恢复系影响较大;(4)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胶稠度>粒长>碱消值>长/宽>粒宽.  相似文献   
92.
对 1 9个加工黄瓜品种的 7个果实性状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可溶性总糖含量、果实长度和果肉厚度的遗传力较高 ,对其进行早世代单株选择有较好的效果 ;遗传变异系数以可溶性总糖含量和果实鲜重较高 ,选择潜力较大。性状间遗传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果实长度的选择 ,可实现对果实鲜重、果实干重性状的间接选择 ,而对总蛋白质含量的选择可通过对果肉厚度的间接选择而实现。  相似文献   
93.
笔者对我国北方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天津及江苏小豆地方种质资源群体的农艺性状在北京地区所表现的遗传参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小豆地方品种群体农艺性状在北京地区的平均表现及遗传变异度是不同的,系统选育新品种时应根据小豆地方品种农艺性状的特点及其遗传潜力分地区进行;在北京地区进行早熟、高产新品种系统选育时,以吉林、辽宁、北京的材料较好;若在北京地区进行大粒品种系统选育,以河北、北京的材料较好。  相似文献   
94.
研究了福建30个甘薯杂交品种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除蔓粗外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均较大(达20%以上),都具有较高的育种选择潜力,并测定和分析遗传力与表型选择的关系,通过遗传相关、逐步回归和遗传通径分析,初步提出了福建省甘薯杂交品种高产优良基因型的表现是:单株分枝和单株结薯数较多,茎叶生长适量,绿叶重较高而不过量,蔓粗细和蔓长短,以及节间长度中等。  相似文献   
95.
小麦高蛋白育种的亲本选配及后代选择原则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按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二所配制的15个杂交组合F1~F5材料及其中4个不同类型杂交组合的遗传与选择方法分析,探讨了小麦高蛋白育种的亲本选配及后代选择的原则和效果。结果表明,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在F2有超亲分离;世代之间各组合的群体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相关;籽粒恒白质含量的遗传力因估算方法,群体大小、材料特点等不同而有变化,依遗传力大小看,群体>个体、后期世代>时期世代、高蛋白组合>低蛋白组合;选择效果与亲本特点有密切关系,不同选择方法对蛋白质含量的选择效果因杂交组合类型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96.
谷子定向培育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45个谷子品种,计算了谷子的相关遗传力,探讨了谷子的定向选择,这在谷子遗传育种中报道还不多见。相关遗传力是单个性状的遗传力在两个相关性状上的推广,可定义为两性状的遗传协方差对两性状表现型标准差乘积之比。因为表型相关系数等于相关遗传力和相关环境力之和,若用相关遗传力代替表型相关系数对相关性状进行选择,可以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
以山东省97个不同类型代表性大豆品种和常用亲本品种为试材,估算了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总体平均值、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以及9个性状与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相关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粒数、株高和有效荚数遗传力高,遗传进度大;(2)开花期、生育日数和百粒重遗传力高,遗传进度小;(3)底荚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遗传力小,遗传进度也小;(4)单株粒重遗传力最低,遗传进度也很小。在杂种早期世代选择中以第一类性状选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8.
甘蔗杂种后代的实生苗阶段及其无性系阶段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茎数不但是决定蔗产量的最重要组分,而且是决定糖产量的最重要组分.2年各性状对蔗产量和糖产量的效应基本相同,表明其遗传本质(基因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大.茎数的选择响应和前后2年的相关程度最高(r=0.8753,r~2=0.7661),说明茎数在无性系世代中是稳定的.育种上,在一定范围内对茎数的选择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
棉铃虫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遗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估棉铃虫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风险,在室内进行了棉铃虫对该药剂的抗性选育和现实遗传力分析。连续用甲维盐对棉铃虫选育25代,与同源对照种群相比,获得抗性倍数为2.974倍的汰选种群。采用阈性状分析方法,获得棉铃虫对甲维盐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h2)为0.05218。进一步预测其抗性发展速度,假设以90%致死率继代处理棉铃虫,其抗性达到5倍、10倍分别需要18.67代和26.71代。  相似文献   
100.
BACKGROUND: Spinosad, a relatively new, effective and safe pesticid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est control over the last 10 years. However, different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this insecticide have developed in some insects worldwide. RESULTS: After continuous selection for 27 generations, a strain (SpRR) of the housefly developed 247‐fold resistance to spinosad compared with the laboratory susceptible strain (CSS). The estimated realised heritability (h2) of spinosad resistance was 0.1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D50 values and slopes between reciprocal progenies F1 and F1′, and values of 0.33 (F1) and 0.30 (F1′) were obtained for the degree of dominance. Chi‐square analysis from responses of self‐bred (F2) and backcrosses (BC1 and BC2)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suggesting that the resistance was probably controlled by more than one gene. Synergists piperonyl butoxide (PBO), diethyl maleate (DEM) and S,S,S‐tributyl phosphorotrithioate (DEF) affected the toxicity of spinosad at a low level, and demonstrated that metabolic‐mediated detoxification was no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spinosad in the SpRR strain. CONCLUS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spinosad resistance in the housefly was autosomal and incompletely dominant, and the resistance was probably controlled by more than one gene.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 basic information for designing successful management programmes for the control of houseflies.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