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5篇
  免费   844篇
  国内免费   1816篇
林业   511篇
农学   1366篇
基础科学   496篇
  5429篇
综合类   5498篇
农作物   1035篇
水产渔业   530篇
畜牧兽医   1099篇
园艺   235篇
植物保护   536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390篇
  2022年   632篇
  2021年   669篇
  2020年   706篇
  2019年   752篇
  2018年   633篇
  2017年   872篇
  2016年   978篇
  2015年   721篇
  2014年   749篇
  2013年   1259篇
  2012年   1259篇
  2011年   995篇
  2010年   776篇
  2009年   747篇
  2008年   567篇
  2007年   644篇
  2006年   566篇
  2005年   460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nformation is needed about root growth and N uptake of crops under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to increas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hort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if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 nitrogen (Ninorg) affected root growth and N uptake of a variety of horticultural crops. Two field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each over 2 years with shallow or deep placement of soil Ninorg obtained by management of cover crops. Vegetable crops of leek, potato, Chinese cabbage, beetroot, summer squash and white cabbage reached root depths of 0.5, 0.7, 1.3, 1.9, 1.9 and more than 2.4 m, respectively, at harvest, and showed rates of root depth penetration from 0.2 to 1.5 mm day?1 °C?1. Shallow placement of soil Ninorg resulted in greater N uptake in the shallow‐rooted leek and potato. Deep placement of soil Ninorg resulted in greater rates of root depth penetration in the deep‐rooted Chinese cabbage, summer squash and white cabbage, which increased their depth by 0.2–0.4 m. The root frequency was decreased in shallow soil layers (white cabbage) and increased in deep soil layers (Chinese cabbage, summer squash and white cabbage). The influence of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il Ninorg on root distribution and capacity for depletion of soil Ninorg was much less than the effect of inherent differences between species. Thus,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ces in root growth between species should be used when designing crop rotations with high N use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992.
施氮量和花后控水对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采用施纯氮10kg/667m2、15kg/667m2、20kg/667m2(分别用N1、N2、N3表示)和40%~50%、60%~70%、80%~90%(分别用W1、W2、W3表示)3种土壤含水量进行处理,研究了氮肥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水分生产效率,则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粒数,但过多(20kg/667m2)或过少(10kg/667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而对于水分生产效率,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提高水分生产效率,而施氮量过高(20kg/667m2)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导致水分生产效率下降。因此,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氮肥和控制花后土壤水分含量技术,调控小麦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993.
施氮水平对杂交狼尾草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种植情况下.研究4种施氮水平对杂交狼尾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及牧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与施氮量和各种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杂交狼尾草的分蘖数、株高、产量和粗蛋白含量,N2、N4处理间分蘖数差异不显著,N3、N4处理间株高、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杂交狼尾草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分蘖数、株高和施氮量相互间都呈正相关,其中鲜草产量与施氮量、分蘖数和粗蛋白含量呈显著相关,与株高和干草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干草产量与施氮量和分蘖数呈显著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相关:粗蛋白含量与施氮量也呈显著相关.杂交狼尾草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牧草的干物质积累总量、粗蛋白质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也越多,而牧草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粗蛋白质生产效率、氮素农艺效率和氮素表观回收率都逐渐降低.在施纯氮量为350~1 050 kg/hm2时,杂交狼尾草的氮素表观回收率为25.73%~45.12%,氮素回收率只有16.68%~20.35%.  相似文献   
994.
为探究水分和氮肥增效剂对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综合影响,通过设置40 mm(W1)和60 mm(W2)两个灌水水平下不施氮肥(N0)、施用氮肥(U)、氮肥+硝化抑制剂(U+DCD)、氮肥+脲酶抑制剂(U+NBPT)、氮肥+双效抑制剂(U+N+D)5种氮肥施用措施,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施用氮肥处理,氮肥配施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5.92%~13.82%、5.85%~18.07%、11.12%~24.30%、12.35%~41.83%和5.93%~13.80%,其中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效果较优;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和双效抑制剂可以降低夏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前者效果最优。相比于W1,W2水平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处理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54%、15.51%、19.40%、20.31%和27.36%;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11.33%和48.46%。综合考虑夏玉米施肥灌水方案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水肥利用效率和玉米植株生长,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得到最优处理为灌水量60 mm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  相似文献   
995.
苜蓿皂甙对绵羊氮平衡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12只2周岁体况良好,体重35 kg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3头,分别饲喂4种不同水平苜蓿皂甙的日粮(0、8、16、32 g/d)。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苜蓿皂甙对绵羊氮平衡及生产性能有影响。当苜蓿皂甙添加量为8g/d时,氮沉积及日增重最高。  相似文献   
996.
2019和2020年在河西灌区进行玉米/秣食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置7.5(D1)、9.0(D2)、10.5万株·hm-2(D3)3个青贮玉米种植密度,每个种植密度下设置0(N1)、120(N2)、240(N3)、360 kg·hm-2(N4)4个施氮水平,探究种植密度与施氮对饲草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D2和D3处理的青贮玉米、秣食豆及总体的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D1,N3和N4处理的青贮玉米及总体的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N2和N1。所有处理中,D2N3获得了最高的总干草产量,2019和2020年分别为36.16和30.31 t·hm-2。两年随着密度的增加,青贮玉米、秣食豆及总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增加,而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下降趋势。两年D2处理下总体氮含量、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D3,且D2获得较高的氮肥农学效率。N2、N3、N4处理的总体氮含量和氮吸收量显著高于N1,N3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4。所有处理中D2N3获得最高的氮肥利用效率,2019和2020年分别为1.41和0.86 kg·kg-1。因此,该处理是一种河西灌区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系统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原实验区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设置7种氮添加梯度, 分别为CK(0 g N·m-2·a-1)、N1(5 g N·m-2·a-1)、N2(10 g N·m-2·a-1)、N3(15 g N·m-2·a-1)、N4(20 g N·m-2·a-1)、N5(25 g N·m-2·a-1)、N6(30 g N·m-2·a-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梯度氮添加下不同草原类型区植被生物量、土壤碳氮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氮添加并未对3种草原类型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P<0.05),且本研究初步判断在N3添加时接近饱和阈值, 整体上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29.66%,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添加的响应较为明显。施氮肥使草甸草原的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典型草原根冠比在N3处理下显著增加(P<0.05),但对荒漠草原影响不显著(P>0.05)。2)选择不同土层(0~10 cm、10~30 cm)分析氮添加对3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氮添加对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0~10 cm土层对施氮的响应更明显。3)施氮条件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N、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C/N、年均温、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草地恢复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养分的添加作用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提高养分管理水平及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本研究严格筛选出21篇文章(612项数据)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氮添加、磷添加、氮磷添加)、不同施肥强度(轻度、中度、重度)对青藏高原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分添加显著增加了青藏高原草地土壤C,N,P含量;氮添加对土壤的增加效应随施肥强度增加而增加,磷轻度施肥(20g·m-2以下)处理、氮磷添加轻度施肥处理下的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增加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总体反映出氮、磷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探明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降解后红壤可溶性氮及氮水解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室内好气恒湿培养法,研究占红壤质量0.5%(T1),1%(T2)和2%(T3)的圆叶决明添加至红壤中,培养7~88d内红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圆叶决明后,红壤NO-3-N和NH+4-N含量在培养前期降低,培养中期增加;而整个培养期SON含量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活性均增加,且圆叶决明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显著。NO-3-N和SON含量及脲酶、蛋白酶和天冬酰胺酶活性可用2次或3次函数方程拟合;而NH+4-N含量可用线性函数拟合。氮水解酶与NO-3-N负相关,与NH+4-N和SON正相关,且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蛋白酶>天冬酰胺酶>脲酶。综上,添加圆叶决明提高了红壤供氮水平和红壤氮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