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5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357篇
林业   75篇
农学   735篇
基础科学   2篇
  85篇
综合类   1272篇
农作物   417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203篇
园艺   188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普通心抗根肿病甲型"两用系"和桔红心自交系LH为试材,通过杂交、回交和系内交等方法研究了桔红心与普通心的遗传关系、桔红心自交系抗性和育性的基因型。试验结果表明:桔红心对普通心表现为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桔红心自交系的抗性和育性基因型分别为rr和msms;提出了桔红心大白菜抗根肿病雄性不育系的两种转育模式,其中系内交模式比回交模式提前一代得到新的不育系;在第二代筛选桔红心性状时,对子叶法、球心色法和花色法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子叶法不但在幼苗期就可以筛选到桔红心性状,而且抗性调查和育性鉴定的群体最小,是三种方法中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2.
用6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5个新育成和1个对照)和6个恢复系组成6×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杂种F1的表现中比特殊配合力效应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各不育系单株产量的GCA效应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Y27S、117S、118S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属Ⅰ、Ⅱ类亲本,有效穗数、播始历期和全生育期属Ⅲ、Ⅳ类亲本,可用作选配早熟高产大穗型组合的亲本;B30S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属Ⅰ类亲本,可用作选配多穗型组合的亲本。各性状的群体配合力方差组成中,单株产量的加性效应占57.72%,非加性效应占42.28%,相差不大,其余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3.
番木瓜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番木瓜(Carica papaya L.)雄花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形成的过程.结果表明,番木瓜花花药4室,药壁5~6层,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呈正四面体形.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呈圆形;小孢子发育及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中有败育现象,产生空粒花粉粒.导致花粉粒败育的主要原因是绒毡层细胞延迟解体退化,不能及时提供小孢子正常发育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4.
报道了石蒜(Lycoris radiataHerb.)小孢子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花药由4个花粉囊组成,花粉囊壁包括表皮、药室内壁、中层与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存在滞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染色体片段和微核等现象。成熟花粉粒具有二核、三核和营养细胞中存在二核等异常现象。减数分裂异常和绒毡层细胞延迟退化是导致花粉败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基因及与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弄清2个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609AB和Rs1046AB显性核不育的遗传模式及其不育基因的等位性。【方法】采用临保系测验法和不育系可育株与临保系的杂交回交,分析恢复基因与不育基因和2个不育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筛选得到28个甘蓝型油菜恢复系,确认其中15个恢复系恢复基因与609A不育基因等位,进一步证实了甘蓝型油显性核不育的复等位基因遗传,原来视为2对显性基因遗传的纯合型不育系Rs1046AB,其可育株携带的恢复基因与不育基因等位,Rs1046B的恢复基因与609A的不育基因等位。【结论】Rs1046AB和609AB均符合复等位基因遗传模式,2个不育基因等位,不育系不育株的基因型为MsMs,可育株的基因型是MsMf。  相似文献   
106.
为探查光敏核不育(PGMS)水稻中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光暗期变化特性,以PGMS水稻N5088S和D38S、常规水稻中早25、盐粳7号和中嘉早17及三系不育水稻G2A和东B11A为材料,在不同光周期(12L/12D、14L/10D和10L/14D)和光/暗期温度(30℃/30℃和30℃/26℃)下,研究了其幼苗叶片中LOX活性的昼夜变化,并采用RT-PCR方法对PGMS水稻幼苗叶片进行LOX基因的昼夜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光周期和培养温度处理下,PGMS水稻LOX活性均表现出暗期高而光期低的昼夜变化规律,但常规水稻和三系不育水稻的LOX活性均无明显的光暗期差异;暗期PGMS水稻LOX活性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和三系不育水稻。在12L/12D光周期和30℃/26℃(L/D)的培养温度下,检测的13个LOX基因中,检测到8个Os LOX基因,OsLOX2、Os LOX3、Os LOX4、Os LOX8和Os LOX13等基因的表达丰度在N5088S和/或D38S幼苗叶片中呈现暗期高光期低的趋势。因此,光敏核不育水稻N5088S和D38S幼苗叶片LOX活性及Os LOX家族的部分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暗期高光期低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7.
采用田间育性调查、花粉活力检测、特异引物PCR鉴定及细胞学形态观察等方法来研究新育成的雄性不育系DT-合344、ZT-合344的育性特点、胞质类型。结果表明,这两个不育系均为T型细胞质败育类型,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育系的不育分子机理和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8.
海洋酸化对海水青鳉性别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水青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酸化对其性别分化的影响。将刚受精的受精卵置于对照组(CO_2浓度为480×10~(-6))和2个处理组(CO_2浓度分别为1 000×10~(-6)和2 000×10~(-6))的水体中,直到孵化出膜。将出膜后仔鱼饲养在对照组水体中至性成熟,然后通过形态学、组织学和遗传学方法,对每一尾实验鱼进行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性别鉴定。经形态学判断,发现酸化处理组的雄雌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形态学观察其第二性征和遗传学性别判断,对照组的青鳉从孵化到性成熟的个体中并未出现基因型和表现型性别不一致的个体,而在2个酸化处理组中,均有基因型为XX而表现型为雄性的个体,即性逆转雄性,性逆转率分别为38.4%和47.5%。  相似文献   
109.
BNS是一个主体受温度控制的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表现为花粉发育在低温下(8℃)不育,高温下(12℃)可育。BNS不育性稳定,但年份间常有波动,一些年份自交结实率上升显著。为了弄清楚BNS育性波动的原因,连续3a观察不同播期的BNS穗分化过程,分析连续6a调查的BNS自交结实率与对应年份的冬春温度变化,结果发现,冬季和春季温度的改变显著影响BNS的自交结实率。一般规律是,暖冬年份自交结实率低,寒冬较高,暖春年份自交结实率高,寒春较低。该现象的形成主要是BNS冬季生长发育速度所致,暖冬年份BNS冬季仍保持生长,到春季时完成温度敏感期前的发育,较早进入温度敏感期,此时的春季温度较低,因此BNS不育;然而在寒冬年份,BNS停止生长,春季需生长一定时间才进入温度敏感期,进入时气温已较高,因此诱导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增高。BNS冬季生长发育速度在穗分化观察中得到验证。该机理解释了不同年份BNS自交结实率的波动,并根据冬春温度可预测BNS的育性转换。  相似文献   
110.
白榆D33雄性不育花芽发育的形态及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榆树雄性不育系花芽形态的特征及内源激素在榆树雄性不育系花芽中的调控作用,在花芽发育的不同时期,观察白榆D33雄性不育株和可育株Y3、Y4的花芽形态特征,并利用石蜡切片对其花药的内部形态进行观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花芽发育过程的玉米素(ZT)、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可育株Y3、Y4相比,不育系白榆D33在花蕾发育期间,花丝不伸长,花药干瘪,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但其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花粉而形成翅果;不育系白榆D33的ZT含量明显高于Y3、Y4,GA3含量动态变化较大,IAA含量出现下降趋势,并且在D33中GA3/IAA和GA3/ZT值动态变化幅度较大。不育系白榆花芽雄蕊发育不正常,花药不能产生花粉进行自花授粉,但其雌蕊发育正常;不育系白榆花芽的ZT、GA3和IAA含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