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37篇
  免费   933篇
  国内免费   1250篇
林业   1151篇
农学   1365篇
基础科学   193篇
  968篇
综合类   12961篇
农作物   1055篇
水产渔业   854篇
畜牧兽医   5978篇
园艺   2998篇
植物保护   3097篇
  2024年   272篇
  2023年   888篇
  2022年   1086篇
  2021年   993篇
  2020年   882篇
  2019年   1068篇
  2018年   597篇
  2017年   833篇
  2016年   1015篇
  2015年   1135篇
  2014年   1493篇
  2013年   1269篇
  2012年   1777篇
  2011年   1815篇
  2010年   1547篇
  2009年   1545篇
  2008年   1523篇
  2007年   1310篇
  2006年   1179篇
  2005年   1103篇
  2004年   915篇
  2003年   819篇
  2002年   704篇
  2001年   634篇
  2000年   545篇
  1999年   466篇
  1998年   429篇
  1997年   365篇
  1996年   343篇
  1995年   336篇
  1994年   332篇
  1993年   254篇
  1992年   289篇
  1991年   268篇
  1990年   216篇
  1989年   219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6篇
  1955年   16篇
  1953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根据国家食品标准,通过测定人工栽培的裂褶菌菌株(LZJ-1、LZJ-5)子实体与野生裂褶菌(SM-1)子实体的蛋白质、灰分、粗脂肪、矿物质、氨基酸等的含量及组成,评价其营养效价。结果表明:3种裂褶菌子实体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脂肪含量低,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食品;氨基酸配比最为合理的是人工栽培菌株LZJ-5(34.2%、55.7%),比较接近FAO/WHO规定值,为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比值系数LZJ-1的SRC值为77.7%,明显高于SM-1(75.5%)和LZJ-5(75.3%);鲜味氨基酸中特征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的为LZJ-1,分别达到1.36%、2.14%,明显高于野生种SM-1(0.72、0.97)。综合结果,LZJ-1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92.
谢鑫  蒋君梅  王勇  任明见 《种子》2019,(4):15-19
基因敲除是研究真菌基因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丝状真菌敲除多采用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对基因组的靶标进行同源替换,然后采用抗生素对转化子进行筛选,但这存在着筛选效率低、假阳性率高、操作复杂等问题。本研究以稻瘟菌为研究对象,采取以下步骤对此进行优化:1)构建HPH-GFP(潮霉素-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 2)分别用带有接头序列的引物克隆待敲除基因上、下游片段; 3)克隆上、下游片段与HPH-GFP组成嵌合体片段; 4)嵌合体片段转化真菌原生质体; 5)对敲除突变体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该法操作简便、高效,除了用潮霉素HPH作为筛选标记外,还可用GFP作为荧光筛选标记,极大提高了筛选效率,可用作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地区秸秆难以降解的问题,应用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进行快速分解,起到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模拟秸秆还田的培养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秸秆降解菌在不同培养阶段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降解菌能够加快秸秆降解,尤其是施加混合菌剂的处理,在培养100 d时降解率达到了86%,明显高于无菌处理;同时,施入秸秆降解菌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培养末期,低温菌剂、常温菌剂和混合菌剂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是培养初期的1. 2,1. 3,1. 7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个处理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CK和无菌对照S;各个处理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因此,低温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降解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秸秆降解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洗涤检验法和PDA培养基法对来自北京、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甘肃、河南、安徽和上海等地的32个甜瓜品种的种子传带真菌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干种子、种子洗涤悬浮液、水洗后种子和1%NaClO处理后的甜瓜种仁均检测到青霉菌、曲霉菌、镰刀菌和链格孢菌;经1%NaClO处理过后的甜瓜种子、种皮和种仁的带菌率明显低于干种子的带菌率,且经1%NaClO处理过后的甜瓜种子和种皮未检测到曲霉菌。  相似文献   
995.
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能侵染多种茄科植物,它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为了开发能在田间快速检测马铃薯晚疫病病原的方法,利用P. infestans T30-4基因组测序数据的contig 1.18131,设计qPCR和LAMP引物,优化扩增条件后得到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最后通过检测田间收获薯块,比较形态学传统方法、qPCR及LAMP的差异。特异性检测结果发现,qPCR和LAMP仅在含有P. infestans DNA模板的体系有阳性扩增,在寄主和其他微生物DNA中均无扩增;在优化的条件下,qPCR和LAMP的检测下限可达1×10 -6ng/μL,在有寄主和其他微生物DNA存在的条件下,引物的灵敏度没有显著差异。利用两种快速方法对在大理、丽江及昆明3个地区田间收获薯块上检测发现,qPCR和LAMP方法得到的检出率差异极为不显著(P=0.420),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和形态学鉴定方法检出率差异极显著(P=0.009)。在大理、丽江及昆明3个地区的薯块中,两种分子检测方法检出率均比形态学方法高。其中,qPCR检测方法比形态学方法分别提高了12.00%、2.00%、8.70%;LAMP检测方法比形态学方法分别提高了11.30%、2.00%、8.70%。  相似文献   
996.
以4种食用百合为试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研究了层出镰刀菌处理对食用百合保护酶相关基因(POD、CAT)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以期为研究食用百合抵抗逆境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POD在“龙牙×兰州”(R6-2、6)杂交百合、“铁炮×兰州”杂交百合、“兰州”百合被处理后的第1天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处理后的其它时间段,分别约为对照组的18.57、63.81、51.41、37.42倍,然而“铁炮”百合则是被处理后的第3天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处理后的其它时间段,约为对照组的113.19倍;CAT在“龙牙×兰州”(6)杂交百合、“铁炮×兰州”杂交百合均是被处理后的第1天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其显著高于处理后的其它时间段,分别约为对照组的68.02、19.77倍,在“龙牙×兰州”(R6-2)杂交百合、“兰州”百合则是被处理后的第3天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处理后的其它时间段,分别约为对照组的30.69、25.19倍,铁炮百合是被处理后的第5天基因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其它时间段,约为对照组的71.83倍。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G15-7、NSY50和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mraphis)HG28-5在设施栽培黄瓜上的应用效果,以‘博杰605’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菌液灌根方法,研究其对黄瓜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以期改善黄瓜土壤环境促进其生长。结果表明:3种菌株能够促进黄瓜植株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改善果实营养品质;同时提高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根际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含量,有利于改善黄瓜根际土壤环境。3种菌株中,G15-7处理效果最佳,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8.
以广西钟山县贡柑果园的土壤为试材,从贡柑果园土壤中筛选出可以将难溶性或不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的高效解磷菌;通过无机磷平板初筛和钼锑抗比色法复筛,经过6次传代获得一株高效解无机磷且遗传稳定的菌株W3;根据菌落形态特征、18S rDNA同源性分析,NCBI数据库对比分析等研究,初步鉴定为黄丝曲霉属(Talaromyces),并对菌株W3的解无机磷效果展开探究试验。结果表明:解磷菌W3解无机磷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接种量7%、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220 r·min~(-1)、培养时间7 d的条件下解无机磷效果最佳,最高可达到148.57 mg·L~(-1)。  相似文献   
999.
以麻江蓝莓采后贮藏病果为试材,采用形态学、rDNA-ITS序列对比的方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进行鉴定,并通过离体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蓝莓主要致病菌的室内毒力,以期为麻江蓝莓采后病害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菌株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香灰菌(Xylaria sp.)、木霉菌(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粪壳菌纲藻(Sordariomycetes sp.),其中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occuli)为主要致病菌。通过对青霉(Penicillium)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余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对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菌主要致病菌蓝莓采后腐烂病原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EC_(50)值分别为0.007 9μg·mL~(-1),推荐作为蓝莓田间防控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000.
罗青  冯宏昌  孙淑静 《北方园艺》2019,(16):130-135
以香灰菌HYP-GT01为试材,通过调节培养基成分、pH和光照强度,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及黑色素产量差异,以期发现影响香灰菌菌丝生长和黑色素产生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香灰菌在完全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致密边缘整齐,产生黑色素且产量最高,达0.42g·L-1;在低氮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慢,但菌丝浓密,可产生黑色素,达0.34g·L-1。碳源不足菌丝纤细稀疏,且不产黑色素;高无机盐含量和添加吐温20会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可产少量黑色素。在一定pH范围内酸碱度对该菌株菌丝生长及黑色素的产生影响不大。不同光照条件不仅影响菌丝生长速度,还影响黑色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