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272篇
农学   78篇
基础科学   7篇
  23篇
综合类   792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119篇
植物保护   48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韩善华 《大豆科学》2006,25(3):304-308
生物固氮种类繁多,其中以共生固氮效率较高,固氮量较大,但它只能在一种极其精细复杂而又高度专一的结构-根瘤中进行.在共生固氮中,由于固氮酶的催化,根瘤菌能将大气中的分子氮转化为氨,然后输入所在的侵染细胞(寄主细胞),继而合成有关的固氮产物.同时,侵染细胞又将氧、水分、矿物质、有机养分和能量供给根瘤菌,使其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因此,根瘤菌与侵染细胞处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由此不难看出,豆科根瘤不仅是共生固氮的场所,也是研究寄主细胞与根瘤菌之间相互关系较为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52.
为明确西花蓟马取食不同嗜食寄主对其体内胰蛋白酶基因CL4520.Contig1表达量的影响,研究了西花蓟马从菜豆豆荚分别转换到较嗜食寄主菜豆植株和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上继代饲养1、2、3代后,其2龄若虫和成虫体内CL4520.Contig1表达量的异同。结果表明,转换到菜豆植株上继代饲养的1、2、3代西花蓟马2龄若虫体内CL4520.Contig1表达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61.86%、13.16%、19.10%,在成虫体内降低了57.07%、88.03%、12.41%;转换到蚕豆植株上继代饲养的1、2、3代西花蓟马2龄若虫体内CL4520.Contig1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的2.33倍、6.06倍、4.10倍,成虫则是对照的3.93倍、6.44倍、5.55倍。由此得出,当转换寄主后,西花蓟马体内胰蛋白酶基因CL4520.Contig1会迅速产生响应,其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CL4520.Contig1的表达量在取食嗜食寄主菜豆植株时受到一定的抑制,而在取食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时明显被激活,且CL4520.Contig1的表达量在西花蓟马不同龄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3.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是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一种具有蛀果习性的世界性害虫,主要危害蔷薇科植物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同其他植食性昆虫一样,梨小食心虫对寄主植物的准确定位关系到觅食、求偶、交配和后代存活,乃至整个种群繁衍等生命活动。基于"梨小食心虫—蔷薇科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综述了梨小食心虫寄主定位行为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影响该行为过程的重要化学、物理和生理等因素,探讨昆虫行为调控技术在梨小食心虫等蛀果类害虫综合防控中的应用前景,为今后研究该类害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潜在危害及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4.
 在植物寄生线虫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线虫分泌器官如食道腺细胞分泌的效应蛋白在寄主细胞壁修饰和调控寄主免疫反应以及取食位点形成和维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解析植物寄生线虫关键效应蛋白的功能及其与寄主互作机制将为探索植物寄生线虫防控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效应蛋白降解寄主细胞壁、调控寄主基础免疫反应、诱导免疫反应机制和介导翻译后修饰调控寄主免疫反应以及植物激素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5.
为明确云南省昆明市露地栽培条件下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发生流行特征,于2014—2015年采用病害系统调查法结合病毒ELISA及RT-PCR检测方法研究露地栽培条件下由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引起的病毒病发生规律及其重要寄主种类,并研究利用防虫网隔离蓟马对番茄斑萎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番茄斑萎病毒病在露地番茄主要种植期3—10月普遍发生,番茄苗期和移栽初期是该病毒病防控的关键期,带毒种苗调运是该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田间多种茄科和菊科植物是TSWV的重要中间寄主。在田间,菊科寄主植物油麦菜、莴苣、鬼针草、牛膝菊上TSWV的检出率均较高,在42.53%~81.63%之间;茄科寄主植物中辣椒上TSWV的检出率最高,为41.99%,其次为马铃薯,TSWV检出率为27.78%,在番茄上TSWV的检出率为19.02%,因此生产中应对这些TSWV重要中间寄主给予更多关注和防控。应用防虫网能有效隔离蓟马,使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了6.44个百分点和5.31,可有效降低番茄苗期及定植期斑萎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为评估入侵害虫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对本土农林生态系统的风险,于2016—2019年采用受害植株调查和成虫诱捕的方法跟踪监测该虫在加拿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引种点及周边1 600 m半径范围内本土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上的发生情况,并对来自野外加拿利海枣与棕榈上的成虫形态及繁殖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可随加拿利海枣引种定植而入侵当地生态系统,当其在加拿利海枣上暴发成灾后,还能转移到周边棕榈上继续为害,红棕象甲为害致死的棕榈植株数随着引种植物死亡数的增加而增加。野外加拿利海枣与棕榈上红棕象甲成虫的体重、体长以及按雌雄1∶1配对交配后的产卵量、孵化率相当,但棕榈种群雌虫的翅展较加拿利海枣种群明显变短,表明红棕象甲转移取食本土棕榈后可成功定殖、建立种群,且适合度并未降低。雌虫翅展变短可能与该入侵种表型可塑性有关,反映出其对棕榈的快速适应与进化,表现为"前适应"策略。考虑红棕象甲成虫飞行能力强,建议调高棕榈分布省份该虫的风险预警等级、调整防控策略,开展跟踪监测以了解入侵地实情。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棉蚜茧蜂对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棉花的趋性行为反应,为了解天敌昆虫与寄主之间关系,利用棉蚜茧蜂对棉蚜等害虫进行防控。【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GK-12(对照为泗棉3号)、新棉33B(亲本为新棉33)和SGK321(亲本为石远321)等3组棉花品种为材料,于棉花7叶期、现蕾前期和现蕾期,设计无虫棉植株、被棉蚜为害后剔除虫体的植株以及棉蚜+有虫株等3种不同处理,借助“Y”型嗅觉仪,检测棉蚜茧蜂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这3种不同处理的趋性。【结果】棉蚜茧蜂无法识别健康的常规棉和转基因棉花植株;对不含棉蚜的被害棉来说,转基因棉对棉蚜茧蜂更具吸引力。而对含有棉蚜的有害棉来说,除7叶期GK12、新棉33B和现蕾期GK12这3组处理外,其他各组的转基因棉对棉蚜茧蜂均具较强的吸引作用。【结论】两类不同的棉花品种对棉蚜茧蜂不存在排斥性,棉蚜为害转基因棉花后更能吸引棉蚜茧蜂。  相似文献   
58.
使用触角电位仪测定花椒窄吉丁两性成虫对10种寄主果实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使用Y型嗅觉计测定其对8种强烈EAG反应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寄主果实的10种挥发物均可引起花椒窄吉丁不同程度的EAG反应,100 μg·μL-1时胡椒酮和正葵醛分别引起雌虫和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d-柠檬烯、月桂烯在100 μg·μL-1时引起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然而在10 μg·μL-1时引起雌虫的EAG反应绝对值最大。10种挥发物中,花椒窄吉丁对(±)-α-乙酸松油酯和罗勒烯的EAG反应相对较弱。2)配对T检验发现仅反式-2-己烯醛对两性成虫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而所测的其他挥发物对两性成虫的EAG反应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3)1~100 μg·μL-1的芳樟醇对雄虫驱避显著,10~100 μg·μL-1的正葵醛对两性成虫均驱避显著,1~10 μg·μL-1的胡椒酮、10~100 μg·μL-1的γ-松油烯对雌虫驱避显著(P<0.05),10~100 μg·μL-1的月桂烯、0.1~1 μg·μL-1的d-柠檬烯对雄虫引诱显著。雄虫对1~100 μg·μL-1的反式-2-己烯醛驱避反应显著;雌虫仅对10 μg·μL-1的反式-2-己烯醛驱避反应显著,反式-2-己烯-1-醇在0.1~1 μg·μL-1时对雌虫驱避显著;但在10~100 μg·μL-1时对雌虫引诱显著。说明一定浓度的月桂烯、d-柠檬烯、反式-2-己烯-1-醇对花椒窄吉丁具有引诱作用,一定浓度的芳樟醇、正葵醛、胡椒酮、γ-松油烯、反式-2-己烯醛、反式-2-己烯-1-醇对花椒窄吉丁具有驱避作用,可作为引诱剂或驱虫剂成分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红卷象(Apoderus rubidus)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动态和分布性变化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划分样方对常春油麻藤种植区中的寄生卷象叶卷数量动态、空间分布、寄主植物状态等进行记录和统计,通过聚集指标及平均拥挤度指标分析叶卷聚集程度,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判断聚集原因。【结果】在垂直分布上,超过80%的叶卷分布于中上层;叶卷水平分布呈现中间集中、两侧分散的特点;58.4%的叶卷出现于幼嫩叶片上,未发现出现在老黄或患病叶片上的叶卷;各样方中叶卷数量与寄主植物生长状况关系不显著;红卷象在雅安地区一年两代发生,叶卷数量每月变化明显,空间分布倾向于逐渐扩散,但叶卷空间分布型在不同月份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加,呈密度依赖性,每月的聚集均数都小于2。【结论】红卷象卷叶时倾向于选择健康幼嫩的叶片;成虫在小范围内具有迁移能力,使叶卷倾向于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60.
草地螟成虫活动与幼虫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地螟地面种群一般在夜间活动。成虫以21:00时至午夜在蜜源植物丰富的植被环境内活动最为频繁,在多种杂草和作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幼虫寄主植株的中、下部。幼虫3龄前多在卵寄主植物上栖息取食。测定了20℃和30℃恒温条件下饲育的幼虫头部、胸部宽度和身体长度。提出鉴别草地螟幼虫龄期时应按幼虫的头宽再辅以体长或胸宽,田间幼虫发生调查应侧重成虫活动频繁、幼虫喜食植物较多的植被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