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9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352篇
林业   126篇
农学   393篇
基础科学   38篇
  126篇
综合类   3033篇
农作物   399篇
水产渔业   206篇
畜牧兽医   337篇
园艺   603篇
植物保护   131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76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393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8篇
  1955年   6篇
  1953年   5篇
  1952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32.
杨树黑斑病又称杨树褐斑病,该病病菌能侵染多种杨树,苗木、幼树、大树都可感病,严重发病时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经济损失。 1、症状:一般发生在叶片嫩梢及果穗上,自上而下蔓延,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初期首先在叶背面出现针状凹陷发亮的小点,后病斑扩大到1毫米左右, 黑色、略隆起,叶正面也随之出现褐色斑点,5-6天后病斑(叶正、反面)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即病原菌的分孢子堆,以后病斑扩大连成大斑,多成圆形,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成黑色,病叶可提早脱  相似文献   
33.
浅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件生 《江西植保》2002,25(4):108-108
我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第一次是在1 989年的周田镇制种基地发现 ,发生的面各不667m2 ,当时在县植检人员的监督下对该制种基地进行了严格的除害处理。直至现在 ,该镇还禁止生产杂交种子。近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细条病有大面积传播蔓延的趋势 ,到 2 0 0 1年已逐渐扩展到 3 3 3 hm2 。2 0 0 2年 ,我县中晚稻的细条病加重发生 ,全县发生面积 1 3 3 3 hm2 ,占中晚稻总面积的1 0 .6% ,病中率高的百家 76.3 % ,一般 1 3 .1~1 7.2 % ,低的也有 3 .1 % ,达到了暴发流行的程度 ,成为影响我县水稻生产居稻瘟病、纹枯病之后的第三大…  相似文献   
34.
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活体寄主法和离体含药平板法 ,测定了 1999年安徽省滁州市田间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结果表明 ,在水稻活体上存在噻枯唑抗药突变体 ,其比例为67.65%,比1997、1998年有较大程度升高 ,但是离体含药平板上未能监测到抗药突变体。  相似文献   
35.
仙居县杂交中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常年发生严重 ,原因除稻种带菌外 ,与当地农民习惯用稻草捆扎秧苗、单双混栽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种植不抗病的水稻杂交组合和近年气候条件异常有密切关系。针对其发生规律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6.
 用培养皿滤纸吸附测定法和不伤根土壤拌菌处理及针刺接种法,测定了大白菜软腐病菌游动性突变体进入大白菜体内、并在其中侵染定殖和扩展的特性。结果表明,游动性丧失和增强的突变体都可以通过种子萌发和主动接触进入大白菜体内、并可以在体内有短期的繁殖,但菌量远低于野生菌。大白菜叶片接种实验说明,这两种突变体也都可以进行短距离扩展,但扩展距离和菌的繁殖量低于野生菌。  相似文献   
37.
 以稀释倒平板法从0型菌086和IV型菌967-4和9620中分离到59个单细胞系;在12个近等基因系品种上,086和其单细胞系表现为弱毒力,2个IV型菌及其单细胞系能克服抗病基因Xa-1、2、3、8、10、11、14的抗性,不能克服Xa-21、4、5、7、13的抗性;带主效抗病基因的品种Asominori、XM5、M41、XM6和丰锦能把3个母株的59个单细胞系区分为12种数量差异或质量差异的不同致病型;将此5品种与近等基因系配合,适合作为病菌致病基因变异频度监测的寄主;采用"段叶沙培,切口取菌胶"法分离病菌,在中国致病型鉴定品种上划分的致病型,是田间病菌群体毒力结构的表型反应。  相似文献   
38.
柑桔溃疡病菌存活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云锋  李祥 《植物检疫》2002,16(2):69-72,77
本文对鄂东南地区生态条件下柑桔溃疡病菌在不同场所的存活期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能否作为侵染源进行了评价。证实在病株病斑内的病菌存活时间可达一年以上 ,是此病发生最主要的侵染源。病菌在田间条件下的土壤、落叶、落果、果皮及自然水中的存活期均相当有限 ;其中以冬季病落叶中的病菌存活期最长 ,也不超过 3个月 ;故年前存在于这些场所的病菌均不能成为第 2年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39.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sojae)是大豆的重要病害之一,危害大,发展快。自1918年首次在美国印弟安那州发现此病以来、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等国发生。  相似文献   
40.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检测鉴定方法及病害传播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导致黑龙江省大豆苗期死亡和成株期茎部褐色坏死的病原菌的形态、生理及致病性,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菌的血清学、同工酶标记、RAPD、致病性分化及病害传播途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