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9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3篇
基础科学   22篇
  20篇
综合类   1058篇
农作物   116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29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8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生物农药对鲜食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当前鲜食玉米生产中过量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问题,本试验选用Bt、苦参碱、米乐尔、杀虫双、毒死蜱和辛硫磷6种药剂,研究了不同药剂对鲜食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均能显著降低玉米的被害株率,Bt与苦参碱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最终防效分别为90.2%、86.3%;其次为米乐尔和杀虫双,防效分别为80.4%和74.5%;毒死蜱与辛硫磷防效较差,防效分别为66.7%和62.7%。  相似文献   
5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表明,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平均可挽回玉米产量375 kg/hm2,666.67 hm2地共可挽回玉米产量250 t,按玉米1.0元/kg计算,总增产值25万元,扣除防治成本2万元,新纯增收益可达2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0∶11.5。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53.
阐述了玉米螟的危害特点,总结了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红缘天牛对5种枣树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缘天牛是危害阔叶树的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为了明确哪一品种枣树的活性部位对红缘天牛有引诱作用。以木枣、狗头枣、赞皇枣、壶瓶枣和骏枣的枣叶、枣枝和枣花为实验材料,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红缘天牛对5种枣树不同部位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以空气为对照的条件下,红缘天牛雌雄成虫对木枣枣叶的挥发性气味趋向率分别达到70.00%和69.23%,木枣的枣叶对红缘天牛有引诱作用(P<0.05)。红缘天牛雌、雄成虫对狗头枣枣枝挥发性气味反应最强,趋向率分别达到77.42%和73.68%,狗头枣枣枝对红缘天牛有很强的引诱作用(P<0.01);此外木枣枣枝对红缘天牛雌虫也具有引诱作用(P<0.05)。所有枣树品种的枣花挥发物对红缘天牛既无引诱作用也无忌避作用(P>0.05)。木枣挥发物对红缘天牛成虫具有较好的引诱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5.
玉米螟属鳞翊目。螟蛾科。俗称玉米钻心虫、箭杆虫等,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分布较广,食性杂且为害十分严重,正常年份玉米受害株率高达30%左右,减产10%,严重发生时,被害株率高达90%.减产30%左右。近年些来,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玉米螟的危害日趋严重.所以对玉米螟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6.
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3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B t、阿维菌素和白僵菌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收获期的田间防效分别达到80.8%、77.8%和73.2%,蛀孔减退率分别为79.4%、73.5%和73.2%,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螟的最佳防治时期。建议生产中应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在玉米螟大发生时结合低浓度的化学防治的策略,保证玉米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7.
将小波分解应用于害虫发生程度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分析和预测。通过小波分解,将非平稳时间序列分离为多个平稳分量,然后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方法对各平稳分量分别进行分析和建模,最后将所有分量的模型进行组合,从而可以得到原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预测模型。在实例分析中,利用1959年至2004年烟台市一代玉米螟发生程度数据序列建立了预测模型,利用2005年至2009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5年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0%,预测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8.
王花容 《河南农业》2011,(10):53-54
本文研究了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血细胞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有原血细胞(PR)、浆血细胞(PL)、颗粒血细胞(GR)、珠血细胞(SP)、类绛色细胞(OE)、囊血细胞(CY)。亚洲玉米螟的幼虫对注射的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具有强烈的细胞防御能力,表现为包囊作用并伴随对球孢白僵菌的防御反应。总血细胞数(THC)、PL数量、GR数量在短时有一下降,随后数量上升至正常水平的2倍,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细胞数量逐渐下降。包囊还可以将被吞噬或包被的芽生孢子黑化、分解、灭活。  相似文献   
59.
不同温度下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了解玉米螟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尤为重要。在实验室中设置5个恒温(35℃、30℃、25℃、20℃、15℃)环境,相对湿度为75%,研究不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组建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螟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和羽化率在25℃下均为最高,繁殖力也在25℃下达到最大值;在15~30℃温度范围下玉米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过高会抑制其生长速度;净生殖力(R0)和内禀增长率(rm)分别在36.80~60.14和0.07~0.10之间,且25℃下的这两项指标最高;根据生命表显示,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与繁殖天数呈抛物线趋势,在25℃时种群趋势指数达到最大。据此可知,25℃为最适宜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相似文献   
60.
亚洲玉米螟飞翔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配有微机记录系统的飞行磨吊飞方法,测定了亚洲玉米螟(Osirinia furnacaris)的飞翔能力及温度、湿度,气流等不同生态条件对其飞翔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亚洲玉米螟的飞翔扩散活动及可能的迁飞活动。玉米螟1日龄和2日龄雌蛾可累计飞翔30小时,150公里以上。飞翔速度平均1.5米/秒,最高可达2.4米/秒。雄蛾飞翔力初期稍弱,但3日龄以后强于雌蛾。玉米螟的飞翔适温区为20—30℃,高温低湿不利其飞翔。玉米螟在风速不大于1.53—1.6米/秒时可逆风飞翔,在较大的风速下顺风飞翔时,其自身的飞翔速度随风速增加而渐降,风速9米/秒时停止振翅,随风飘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