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4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2篇
农学   518篇
基础科学   17篇
  69篇
综合类   2668篇
农作物   58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一、特征特性中佳粳21(原名YK21)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武运粳7号与秀水63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粳品种。2005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佳粳21属密穗型中熟晚粳品种,株型紧凑,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偏强,穗型中等,千粒重30.6克,后期熟相好,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适宜在杭州及同类生态区作单季稻种植。二、栽培要点1.适期适量播种,培育带蘖壮秧中佳粳21在杭州市作单季稻种植,可在5月下旬至6月初播种,大田用种量每公顷45 ̄60公斤。稀播育壮秧,可在秧苗期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以促蘖控高。培育带蘖壮秧,秧龄控制在25 ̄3…  相似文献   
22.
duanb@163.com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前后豫南粳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对应关系的变化,指出豫南粳稻按常规方式种植,稻瘟病、纹枯病易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孕穗灌浆期处于高温高湿时期,推迟播种期后,孕穗灌浆期避过高温高湿时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病,解决了豫南粳稻病害重的难题。  相似文献   
23.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0-11
本试验研究了304个来源于中156/谷梅2号的重组自交系(RIL)和80个来源于Vandana/Moroberekan的高世代回交群体(BC3B和BC3F4)。在RIL中,利用RFLP,RAPD,SSLP,RGA和候选基因标记定位了一个对菲律宾稻瘟病菌株Ca89(谱系4)的抗性主基因,该基因来源于谷梅2号,暂定名为Pi-26(t),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两个RGA标记之间,距离标记RGA24a为4.9cM,距离RGA6a为8.4cM。同时,定位了对浙江稻瘟病菌株92-183的两个抗性基因,其中一个基因来自于中156,  相似文献   
24.
晚稻稻瘟病BP神经网络分区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浙江省19个县1988~1999年晚稻稻瘟病发病与有关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了8个气象因子用于晚稻稻瘟病发生程度长期预报。根据各预报因子与稻瘟病发病程度相关性,采用邻接二维图论聚类分析法,将19个点(县)划分为4个生态区。每个生态区内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模型,并进行拟合和试报。1997~1999年试报验证,在划分稻瘟病生态区的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稻瘟病进行长期预测预报是可行的,3年试报成功率分别是78.95%、84.21%和78.95%。文中还对该方法与过去常用的预报方法的试报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5.
 选以CO39为背景的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与稻瘟菌生理小种ZC13(菌株97-151a)组成的3类典型非亲和性互作,以亲和性互作为对照,对各互作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全非亲和性互作C101A51/97-151a、高度非亲和性互作C101L AC/97-151a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C104 PKT/97-151a,POD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明显升高,48h前达到高峰,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7d完全显症时,幅度基本与各互作非亲和程度呈正相关;亲和性互作CO39/97-151a接种后40 h POD比活性才开始升高,4~6 d达到高峰,峰值也较大。3类非亲和性互作PAL比活性在接种后0 h或16 h开始较明显升高,整个互作中形成3~4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中PAL比活性一直明显下降。3类非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升高,基本一直保持升高趋势,在40 h前幅度较大,并形成1~3个较高的峰;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大幅度升高直至完全显症,48h后幅度远高于非亲和性互作。3类非亲和性互作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在24 h内开始较明显升高,在48h前形成2~3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在接种后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即开始升高,在48h后显著高于非亲和性互作。讨论了POD、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参与水稻抗稻瘟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6.
黄光辉  卢瑶  姜宏 《植物医生》2003,16(4):8-10
六盘水市位于云贵高原 2省接壤地段 ,全市海拔起伏较大 ,最低处 6 0 0多m ,最高峰 2 90 0多m ,全市水稻种植面积 2 .2万hm2 ,80 %分布在海拔 12 0 0~15 0 0m ,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 1.2万hm2 ,常规稻种植面积约 1万hm2 ,杂交水稻主要种植金优系列、汕优系列、岗优系列、威优系列和K优系列等 ,常规稻主要种植云粳、楚粳、合系、大白稻和金麻粘等。2 0 0 2年 8月中旬全市出现了连续 10多天的秋风秋雨天气 ,造成了全市各种病害的大面积发生 ,发生面积达 2 .1万hm2 次 ,比 2 0 0 1年多 330 0hm2 次 ,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平均在 2 0 %左右。1…  相似文献   
27.
广东优质籼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优质籼稻品种抗瘟性研究、抗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以及抗病育种实践的回顾,综述了广东优质稻抗性育种历史及现状,剖析了优质稻抗瘟育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开发利用不同稻作系统的抗病资源,构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抗病优质种质,延长品种抗性寿命及解决品种优质与抗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28.
一个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m连锁的SCAR标记的分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研究将以前在稻瘟病菌菌株S1522获得的与决定对水稻品种梅雨明无毒性的基因(AVR-Pikm)相连锁的1个RAPD标记OPO121000进行了克隆和鉴定。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OPO121000的大小为946个碱基,不含有与已报道的稻瘟病菌Mg-SINE、Fosburry、Magyy、Grasshopper、Pot2以及Pot3等同源的重复序列。根据OPO121000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24个核苷酸的特异引物,对无毒表型亲本S1522和毒性表型亲本S159、无毒表型群体基因池、毒性表型基因池以及有性杂交后代108个菌株进行了PCR扩增,所有无毒表型的菌株均能特异性地扩增出1条与OPO121000大小相同的DNA条带,而毒性表型的菌株除5个重组个体外,均不能扩增出这条特异带。此结果表明,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m连锁的RAPD标记OPO121000被成功地转化为SCAR标记,为进一步通过染色体步移克隆该无毒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苗期初筛、复筛、抗谱测定和田间自然诱发试验等不同鉴定方法,对经分子检测证明已整合有碱性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精酶基因的22个转化系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筛选出对稻瘟病的抗性比原种对照七丝软占有明显提高的一系列转基因水稻品系,其中表现高抗的有来自F4-9转化株系的7个品系。高抗材料的R7代品系,经室内抗谱测定及田间病圃试验结果,仍然表现高抗稻瘟病。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优质感病品种改良成高抗品系,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水稻新品种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30.
非杀菌性化合物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杀菌性化合物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马忠华周明国叶钟音(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稻瘟病是由稻梨孢菌(Pyriculariaoryzae)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水稻病害。为了控制该病人们采用了多种防治方法,其中药剂防治已成为控制病害的一种重要手段。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