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1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柳树星天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开书  周祖基  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04-3105
星天牛是一类以杨树、柳树等为食的蛀干害虫,利用川硬皮肿腿蜂来防治其幼虫,结果表明,川硬上肿腿蜂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最高可达43.63%,最低的也可达5.17%,2次平均可达26.93%。表明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星天牛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2.
应用天敌昆虫防治松墨天牛试点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Xiao et Wu和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目前防治天牛类害虫的较为有效的寄生性天敌,对防控松材线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09-2010年在南京市进行了批量释放试验。结果显示:批量释放管氏肿腿蜂可以对松墨天牛起到显著的防治效果,侵入孔减退率和幼虫减退率最高可达65.1%和78.2%。肿腿蜂和花绒寄甲联合释放可以提高防治效果。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防治成本,建议实际生产过程中联合释放10 500头/hm2肿腿蜂加6 000头/hm2花绒寄甲。  相似文献   
23.
利用管氏肿腿蜂和诱饵植物控制天牛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年进行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和诱饵植物控制天牛的林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柳树上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2009年受害株率下降38.69%,而2010年却上升4.1%.在种植复叶槭引诱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保护柳树的试验中,2a中复叶槭平均诱虫数为2.9头/株,受害株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09年柳树受害株率从37.14%降低到28.00%,但2010年柳树株受害率反而上升至67.00%.在种植构树引诱桑天牛保护西府海棠的试验中,构树平均诱虫数为37.9头/株,2009年和2010年西府海棠的受害株率分别为71.04%和93.60%.在种植白蜡树引诱云斑天牛保护柳树的试验中,白蜡诱集的云斑天牛成虫数平均为55头/株,柳树的受害株率从43%下降至30%.比较经药剂处理和人工捕捉的诱饵植物诱集的天牛数量,喷施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剂后诱饵植物所诱集的天牛成虫数量明显少于人工捕捉到的数量,但药剂处理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4.
管氏肿腿蜂是多种林木钻蛀性害虫的抑性寄生蜂,雌蜂通过蜇刺抑制寄主氧化反应。为明确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运用考马斯亮蓝法、蒽酮比色法和残余法,对蜇刺后第0日(初始组)、第2日(寄主初麻痹时)、第14日(子代幼蜂初孵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松墨天牛幼虫体质量、蛋白质、总糖和脂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质量持续下降;体内蛋白质含量在寄主麻痹初期极显著升高,而在幼蜂初孵时则极显著下降;脂质含量在寄主初麻痹时未见显著变化,而幼蜂孵化前升高显著;但寄主体内的总糖含量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寄生寄主,对寄主体内蛋白质、糖类、脂质代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5.
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氏肿腿蜂是青杨天牛、青杨虎天牛、光肩星天牛等钻蛀性害虫的体外寄主天敌。本文以青杨天牛为繁殖寄主,介绍了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方法及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相似文献   
26.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粗鞘双条杉天牛是为害杉树的主要蛀干性害虫,在广东化州市杉林应用管氏肿腿蜂对其进行防治,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放蜂量在2500头/hm^2,一个月后天牛幼虫寄生主可达62%以上,但放蜂量超过3000头/hm^2时,寄生率反而下降,在放蜂后的1 ̄3年间,杉树受害率从对照的39%下降到1.7% ̄2.1%,天牛幼虫密度从3.7头/下降到0.02头/株。持续防治效果可达3年以上。  相似文献   
27.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是松柏类等林木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山东泰安、威海等地发生严重。本文利用引诱剂诱杀、饵木诱杀和释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与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等无公害技术对褐梗天牛进行了室内外防治研究。Ⅱ号引诱剂诱捕效果最好,30 d平均诱捕量为69头。饵木诱杀每个样木平均诱捕量为63头。管氏肿腿蜂防治褐梗天牛幼虫的室内效果最高达71.00%,不同蜂虫比之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对直径为10~15 cm被害木中的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为8.43%。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效果较好,室内当花绒寄甲成虫和天牛幼虫量为5:1时的寄生率最高,为80.02%;林间每株树释放20头花绒寄甲成虫的寄生率最高,达58.80%。结果表明,这几种防治技术都对褐梗天牛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在防治中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28.
为了缓解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有效利用8—10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秣食豆,明确秋闲田秣食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行距与钾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的行距进行条播。该方案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661.67 kg/hm2、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二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9.
对我国用于防治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类群--肿腿蜂科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 Latreille 1809的种类进行了订正性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硬皮肿腿蜂属共有4个种,分别是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 1983,川硬皮肿腿蜂S. sichuanensis Xiao 1995,海南硬皮肿腿蜂 S. hainanica Xiao 1995和白蜡吉丁肿腿蜂S. pupariae Yang et Yao 2012,另有1疑似分布种--哈氏肿腿蜂S. harmandi Buysson 1903。编制了区分这5个种的检索表。研究认为,日本和韩国专家将我国的管氏肿腿蜂更名为哈氏肿腿蜂(作为同物异名)是不合适的,管氏肿腿蜂应为一个有效种。对管氏肿腿蜂根据模式标本进行了再描述,提供了形态特征照片图;也引述了日本学者Terayama(2006)对哈氏肿腿蜂的再描述,以便区分这两个种。并以对照表的形式,给出了区分这两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同时也对作者2012年发表在美国的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uy of America 上的新种--白蜡吉丁肿腿蜂做了简要描述,附有该种的形态特征照片图,并记述了该种的生物学、行为学特性,以便国内学者鉴定该种时参考。研究发现白蜡吉丁肿腿蜂也寄生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nsoni、咖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grayii和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及苹小吉丁A. mali等我国多种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是一种可利用于防治这些害虫的优秀天敌。  相似文献   
30.
管氏肿腿蜂及其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通过5菌株感染松褐天牛幼虫研究筛选出毒力相对较强菌株Ma789,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其1.0×10^5-1.0×10^8个/mL不同孢子含量梯度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半致死含量为3.2×10^5个/mL;而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室内寄生试验表明,随着接蜂量的增加,管氏肿腿蜂对幼虫的寄生死亡率不断提高,当虫蜂比提高到1∶4-1∶5时,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达96.7%;每只管氏肿腿蜂携带Ma789约1.0×10^7个孢子时,对老熟松褐天牛幼虫按虫蜂比1∶1、1∶2和1∶3接蜂,寄生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6.7%,70%和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