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1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桑天牛是危害桑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分布广,危害严重。过去多采取化学农药防治,效果较差,在药效残留期间不能采摘桑叶饲养桑蚕,同时还不利于保护环境。而生物防治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本文就采用花绒寄甲防控桑天牛试验和林间防治的效果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2.
利用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Fabricius)幼虫为替代寄主,繁殖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及管氏肿腿蜂(Schlerodrmus guani)3种寄生蜂,3种寄生蜂均成功繁殖出成蜂。人工繁蜂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70%。杨十斑吉丁虫不同龄期幼虫对3种肿腿蜂的繁蜂效果存在差异,1龄幼虫的寄生率和平均出蜂量均低于2、3龄幼虫,龄期大的幼虫繁蜂效果好,子代雌性率无明显差异,均能达到90%以上;不同比例接蜂的寄生率、平均出蜂量和子代雌性率差异不明显,但接蜂比例大的繁蜂效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63.
利用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椒虎天牛是花椒的重要害虫其分布面广,危害严重.是花椒产区的一大灾害.近年已有一些文献对花椒病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报道.但极少涉及生物防治的内容.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的健康,提升对有害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的认识.本文就利用川硬皮肿腿蜂控制花椒虎天牛的研究状况和田间防治的效果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4.
试验结果表明,天牛肿腿蜂用于防治星天牛幼虫效果良好,但放蜂时间、放蜂方法的不同,其防效有较大差异,分2次放蜂的效果优于1次放蜂。放蜂治虫效果的差异同星天牛产卵期、肿腿蜂成虫寿命等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5.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和松褐天牛肿腿蜂S.alternatusi是天牛和吉丁类害虫的重要天敌?本试验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蛹为替代寄主, 研究了两种肿腿蜂寄生意大利蜜蜂蛹时其子代的发育过程和数量?结果表明, 利用意大利蜜蜂蛹能成功繁育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松褐天牛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对蛹的寄生率和羽化出蜂的寄主比例与松褐天牛肿腿蜂无显著差异?以意大利蜜蜂蛹为寄主时, 两种肿腿蜂的产卵前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卵-成蜂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单头肿腿蜂雌蜂寄生1头蛹时,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雌蜂数(17.61头/窝)和子代总数(18.83头/窝)均显著低于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子代雌蜂数(25.10头/窝)和子代总数(26.52头/窝)?两种肿腿蜂的子代性比均具有显著的偏雌特征, 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子代雄性比分别为6.83%和6.35%, 其子代雄蜂数和雄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 意大利蜜蜂蛹可作为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松褐天牛肿腿蜂人工繁育的替代寄主, 这为两种肿腿蜂的规模化繁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6.
文章通过利用沙蒿尖翅吉丁幼虫作为寄主对白蜡吉丁肿腿蜂进行人工饲养,成功繁育出成蜂。经野外释放,观测寄生情况,初步总结出沙蒿尖翅吉丁生物防治效果,为生物防控沙蒿尖翅吉丁虫,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和原生沙蒿群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7.
综述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防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es Hope)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在管氏肿腿蜂—松墨天牛寄生体系中有待开展的理论研究内容、管氏肿腿蜂毒液使寄主"保鲜"的生理机制、毒液对寄主组织器官和血淋巴的影响、毒液的组成分析以及毒液中作用于寄主的有效成分等,为该寄生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指出新的途径,以期为提高管氏肿腿蜂的防治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Xiao et Wu防治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幼虫的试验结果表明,虫蜂比为1∶5时,管氏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的寄生率可达40%~70%;按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管氏肿腿蜂为1∶5和1∶10的比例分别放蜂,寄生率分别为48.3%和68.9%,寄生率随着放蜂量的增加而提高,最佳放蜂时间为8月中旬,其校正寄生率为55.54%,明显地高于9月份。  相似文献   
69.
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较系统地论述了肿腿蜂科昆虫的种类与分布,重点阐述了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殖技术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现存的问题和亟需开展的研究方面,以期促进管氏肿腿蜂的研究及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0.
管氏肿腿蜂在天牛类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维持生态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明确管氏肿腿蜂产卵器和其上感器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产卵器结构和感器类型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的产卵器为一般产卵器,由第1产卵瓣、第2产卵瓣以及第3产卵瓣构成。管氏肿腿蜂产卵器上共具5种感器类型,为末梢锥状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凹窝感器。第1、第2产卵瓣上皆未观察到感器分布,第3产卵瓣端部密布感器,侧边具十几个凹窝感器。根据感器形态结构和以往研究对各类型感器在管氏肿腿蜂产卵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合理推测。初步探讨了该昆虫天敌的产卵感受机制,对掌握其产卵选择机制具有重大意义,也为进一步的电生理、电化学实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