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1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天牛克星——川硬皮肿腿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林业科技》2000,21(3):79-80
川硬皮肿腿蜂 ( Scleroderma scichuanensis Xiao)系四川农业大学林业园艺学院周祖基 (教授 )在主持“杉天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期间发现 ,并经肖刚柔教授鉴定的寄生天牛的新种 ( 1 995年 ,肖刚柔 )。我们对其生物学、生态学、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在繁蜂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使生产周期和繁蜂量获得极大的改善。目前 ,只要提前 4个月定购 ,届时即可提供足量的生产防治用蜂。1 应用范围川硬皮肿腿蜂为钻蛀性害虫的外寄生昆虫 ,有较好的寄主搜寻和抗逆性能 ,因此对符合下列条件的钻蛀害虫 ,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续控制作用 :…  相似文献   
82.
近日,南华县林业局在西南林学院的指导下首次引入管氏肿腿蜂,在天子庙坡林场云南松树体上进行人工放养,用于防治天牛、云南松木蠹象、云南松小蠹等危害性蛀干害虫,以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83.
用化学药剂和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杉天牛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药剂和川硬皮肿腿蜂防治杉天牛对比试验周祖基杨伟(四川农业大学)曾垂惠杨德敏(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叶伟军邱宗海(国营泸县林场)李才进(沪州市林业局)唐祥云(泸县林业局1994年~1996年在四川国营泸县林场进行《杉天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期间...  相似文献   
84.
谭毅  周祖基  黄琼  杨伟 《林业科学》2003,39(4):73-77
川硬皮肿腿蜂雌成蜂寄生其替代寄主后,糖原、海藻糖、还原糖等机体成分的含量和α-淀粉酶及海藻糖酶的活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寄生后糖原(1~6 d)、海藻糖(1~3 d)含量显著下降,第10天达最低值分别为0.719 0 mg@g-1、1.384 4 mg@g-1,比寄生当天分别降低了98.47%、92.21%;同时,还原糖(以葡萄糖为主)总量则逐渐上升,第10天达最高值13.341 6 mg@g-1,是寄生当天的14.8倍.寄生后第1~3天,α-淀粉酶、海藻糖酶等水解酶系的活力迅速上升,第3天达最大值,分别为82.581 6μmol@g-1 min-1、896.723 7μg@g-1 min-1,然后逐渐下降,到第10天接近寄生当天的水平.本文还就替代寄主的糖代谢,川硬皮肿腿蜂蜂毒的作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5.
转管繁育提高管氏肿腿蜂产卵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管氏肿腿蜂在寄生过程中的产卵特性,选用不同的蜂虫比进行转管繁蜂(不转管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经转管的种蜂所产的卵均能正常发育成子代蜂。繁蜂量比不转管增加4-5倍。  相似文献   
86.
应用解剖镜研究了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雌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分布.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索组成,前中后脑分化不很明显,中脑相对于前后脑发达;腹神经索包括咽下神经节、2对胸神经节、5对腹神经节及纵贯各神经节的神经索;胸神经节位于前胸和中胸,腹神经节位于第1~6腹节节间膜下方.最后,比较了川硬皮肿腿蜂与其他膜翅目昆虫脑和咽下神经节的差异.图3参10  相似文献   
87.
为优化中华甲虫蒲螨室内繁育技术,提高中华甲虫蒲螨室内繁殖成品率,该研究设计了中华甲虫蒲螨室内繁育替代寄主的优化试验,通过统计中华甲虫蒲螨对不同寄主的寄生率及最后产品成品率,确定中华甲虫蒲螨室内繁育的最佳替代寄主。并通过室内实验,统计其他天敌与中华甲虫蒲螨共培养后的存活率,以确定各天敌之间是否存在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在所选3种替代寄主中,麻天牛的寄生率最高,为99.33%,且产品成品率高达96.00%,显著高于黄粉虫初蛹和大麦虫初蛹,且所需培养时间短,为中华甲虫蒲螨室内繁育的最佳替代寄主。中华甲虫蒲螨对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成虫及其幼虫均无致死现象,也不影响花绒寄甲卵的孵化。3种天敌可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室内繁育。认为在野外应用方面,可以考虑3者协同防治,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8.
贵阳市从2003年开始引进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大规模放蜂防治,到2008年6年间,共释放管氏肿腿蜂1800万头,累计防治面积8120 hm2.调查结果表明,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是一种操作简便、省工省力、能够实现可持续控制的有效防治方法.放蜂时间应掌握在松墨天牛幼虫的幼龄期,以9月初为宜.连续放蜂3 a,松墨天牛的发生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9.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90.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和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是松褐天牛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林间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时,发现该蜂具有直接寄生和抑制部分松褐天牛幼虫发育2条途径,使松褐天牛的羽化率明显降低.为了揭示肿腿蜂控制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现象,在自然林地,进行了肿腿蜂不同放蜂量和放蜂时间促使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试验;并以剖木方式检查未被寄生、叮咬而未化蛹的松褐天牛幼虫数量和检测松褐天牛幼虫的体重/前胸宽、体长/前胸宽2个相对形态指标.结果表明,当蜂虫比值分别为0.5、1、2头/孔时,松褐天牛推迟发育的幼虫发生率分别为29.2%、48.9%和59.4%,即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率与肿腿蜂量成正比,肿腿蜂量大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率高;放蜂时间分别在3、4和5月时,松褐天牛滞后发育的幼虫发生率分别为24.5%、35.5%和61.6%,即松褐天牛幼虫推迟发育率与肿腿蜂接触时间成反比,松褐天牛幼虫接触肿腿蜂时间长推迟发育率低.5月份化蛹前正常幼虫的体长/前胸宽、体重/前胸宽指标分别为6.14、0.11;8月份推迟发育态幼虫的体长/前胸宽、体重/前胸宽指标分别为4.83、0.06,差异较大,表明相对长度缩小21.36%,相对体重减少44.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