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14篇
  免费   1018篇
  国内免费   1358篇
林业   1681篇
农学   1613篇
基础科学   252篇
  1073篇
综合类   14899篇
农作物   1286篇
水产渔业   1001篇
畜牧兽医   6997篇
园艺   3734篇
植物保护   3254篇
  2024年   304篇
  2023年   938篇
  2022年   1140篇
  2021年   1096篇
  2020年   972篇
  2019年   1155篇
  2018年   642篇
  2017年   940篇
  2016年   1154篇
  2015年   1289篇
  2014年   1755篇
  2013年   1477篇
  2012年   2013篇
  2011年   2060篇
  2010年   1812篇
  2009年   1776篇
  2008年   1846篇
  2007年   1564篇
  2006年   1435篇
  2005年   1404篇
  2004年   1162篇
  2003年   1057篇
  2002年   908篇
  2001年   861篇
  2000年   691篇
  1999年   563篇
  1998年   532篇
  1997年   448篇
  1996年   441篇
  1995年   393篇
  1994年   374篇
  1993年   296篇
  1992年   334篇
  1991年   294篇
  1990年   235篇
  1989年   237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16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是侵染瓜类作物的主要病毒之一,对瓜类产业造成巨大的危害。本研究旨在探明侵染广东省连州市葫芦的CGMMV分离物(CGMMV-GDLZ)分子特征及其在系统进化中的地位,并测定其对黄瓜、葫芦和西瓜的致病性,为CGMM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东省连州市葫芦种植基地采集2个疑似CGMMV侵染的病样以及1个无症状样品,提取总RNA,根据CGMMV参考序列(GenBank登录号:KX883801)设计引物进行RT-PCR检测,引物序列为F:CCACGAGTTGTTTCCTAATGCTG/R:TTTGCTAGGCGTGATCGGATTGT,退火温度53℃,扩增长度890 bp。将CGMMV全长序列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1—3 511 nt,扩增引物序列为F:AAGTTCATTTCATTTGGAGAGGGTTTTAATTTTTATAA TTAAACAAA/R:AGTTCTGCATTAATTGCTATTTGGTAGGCACAGTGGTAG;后半段3 301—6 423 nt,扩增引物序列为F:GTGCGTGCTACCCCGACTCCAATAGGTTTGATTGCCCGTG/R:GGTGGAGATGCCATGCCGACCCTGGGCCCCTACCCGGGGAAAGG。将前后两段PCR产物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克隆到pCB301双元载体上,测序得到CGMMV-GDLZ分离物全长序列。利用CGMMV-GDLZ分离物全长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分析,然后通过MEGA7软件对CGMMV-GDLZ以及其他已经报道的CGMMV分离物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构建好的pCB301-CGMMV侵染性克隆注射接种本生烟验证其侵染性,然后再注射接种黄瓜、葫芦和西瓜的子叶,测定CGMMV-GDLZ分离物的致病性。【结果】RT-PCR结果证实,广东省连州市葫芦病样感染了CGMMV。CGMMV-GDLZ分离物全长序列为6 423 nt,编码4个蛋白,分别为129K复制酶(61—3 495 nt)、186K复制相关蛋白(61—5 007 nt)、运动蛋白MP(4 994—5 788 nt)和外壳蛋白CP(5 763—6 248 nt)。CGMMV-GDLZ核苷酸序列与CGMMV-eWT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KY753928)同源性最高,为99.97%。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GMMV-GDLZ分离物与日本、韩国等东亚CGMMV分离物同属Group 1,在遗传距离上与山东、浙江和河南的CGMMV分离物最接近。pCB301-CGMMV侵染性克隆可以系统侵染本生烟,造成本生烟上部叶片出现皱缩、斑驳、凸起等症状,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确认了侵染性克隆的侵染性。注射接种CGMMV-GDLZ分离物后15 dpi,葫芦和西瓜即可产生斑驳、花叶、突起、生长迟缓等症状,24 dpi时症状更明显。而15 dpi时,CGMMV-GDLZ分离物在黄瓜上的症状不明显,与未接种对照植株几乎没有区别;将植株从控温接种室移入网室中,30 dpi时,黄瓜植株上部叶片开始出现斑驳和花叶,40 dpi时,症状已经非常明显。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确认了上述结果。【结论】侵染广东省连州市葫芦的CGMMV-GDLZ分离物与山东、浙江和河南的CGMMV分离物很可能具有相同的传染源;CGMMV-GDLZ分离物可以侵染本生烟、黄瓜、葫芦和西瓜等作物,但对这些作物的致病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2.
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虾模式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基于湖北省区域资源特点,在湖北省稻虾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稻虾连作、稻虾共作模式技术特点;阐明了稻虾模式资源利用、环境要求及适宜类型和区域;明确了稻虾模式的双水双绿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93.
王一平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6):1200-1202
本试验旨在研究以海鲜菇菌渣、豆粕和麸皮为基质的发酵饲料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生产性能一致的45周海兰蛋鸡1 536羽,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96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以菌渣发酵饲料代替基础日粮中4.0%、5.5%和7.0%的豆粕。预试期1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添加4%菌渣发酵饲料组产蛋率显著高于添加7.0%菌渣发酵饲料组,添加4%菌渣发酵饲料组产蛋量显著高于添加7.0%菌渣发酵饲料组,添加5.5%菌渣发酵饲料组料蛋比显著高于添加4%菌渣发酵饲料组。日粮中添加菌渣发酵饲料对蛋重、蛋黄高度、哈夫单位和蛋黄色泽均无显著影响,添加7.0%菌渣发酵饲料组蛋壳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添加4.0%菌渣发酵饲料组。日粮中添加菌渣发酵饲料对蛋鸡血清总蛋白和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添加4.0%、7.0%菌渣发酵饲料组蛋鸡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蛋鸡日粮中添加以菌渣、豆粕和麸皮为基质的发酵饲料,能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改善鸡蛋壳厚度、哈夫单位,增强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以4.0%添加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4.
蛋壳质量对鸡蛋的运输、贮存及孵化等过程至关重要。为深入探讨孵化前、后种蛋蛋壳的微观结构变化,寻找提高绿壳鸡蛋出雏率的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10枚绿壳鸡蛋种蛋,分别采集孵化前(A组)、常规孵化后(B组)、孵化后期5%醋酸喷洒处理(C组)的蛋壳各5枚,用扫描电镜分析蛋壳超微结构。结果显示,B、C组孵化后蛋壳的内表面已无网状结构的壳膜蛋白纤维,可见裸露的蜂窝状乳突椎体。在蛋壳横断面上,B、C组孵化后蛋壳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76.3、275.4 μm,均显著低于A组。其中,有效层厚度3组间差异不显著;而乳突层厚度B、C组显著低于A组,乳突单元比较松散,椎体顶部几乎崩解消失。与孵化前A组蛋壳相比,B、C组孵化后蛋壳的晶体层变得疏松,表层角质层已不见。常规孵化(B组)蛋壳的外表面粗糙,裂隙宽而浅;喷醋处理(C组)蛋壳的外表面有层状醋酸钙堆积,凹凸感明显。本研究表明,孵化后蛋壳厚度变薄并显疏松,特别是乳突层厚度显著减小。孵化后期喷醋处理使种蛋表面结构发生变化,对提高绿壳鸡蛋的出雏率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番茄灰霉病高效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与定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既可在番茄根际、根部、叶片良好定殖,又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高效拮抗细菌,采用平板筛选、田间筛选、利福平抗性标记、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gyrA基因、gyrB基因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番茄灰霉病高效内生拮抗细菌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定殖特性测定和分类地位研究。结果表明,58株细菌中菌株ZSY-1抑菌活性较优,在室内和田间试验中对番茄灰霉病菌均可保持75%以上的抑菌效果;虽然菌株FG-6在番茄根际、根系、叶片中的定殖特性(菌落数分别为1.76×10~6、1.54×10~6、0.87×10~6 cfu/g)明显优于菌株ZSY-1(菌落数分别为1.67×10~6、1.46×10~6、0.64×10~6 cfu/g),但其田间防效较差,仅约30%,明显低于菌株ZSY-1;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gyrA基因、gyrB基因鉴定,将菌株ZSY-1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上述结果表明,ZSY-1可作为番茄灰霉病防治菌剂和菌肥开发的优良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耐盐菌在盐渍土壤中分布广泛,研究其分布特征可为下一步盐渍土改良和降低植物盐害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方法】从深圳坝光和宝安填海区灌木根际采集10个土壤样品,利用不同浓度的NaCl培养基分离耐盐菌种,并通过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组DNA扩增测序对其进行鉴定。【结果】从灌木根际土壤中分离出66株根际菌株,其中14株具有强耐盐能力,可在10%~14% NaCl浓度下生长。电镜结果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深圳坝光和宝安填海区土壤耐盐菌种类丰富且形态差异明显,14株细菌中有13株来自芽孢杆菌属(Bacillus),1株来自溶杆菌属(Lysobacter)。此外,对其中3株耐盐菌的碳源利用能力分析结果表明,3株菌具有不同的碳源利用能力,NY12可利用的碳源种类最多。【结论】首次对灌木根际耐盐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4株强耐盐菌株,其形态和碳源利用能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Cr(Ⅵ)还原菌Exiguobacterium sp.EH5(简称菌株E)对Cr(Ⅵ)胁迫下四季青小白菜幼苗的植物毒性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水培盆栽试验,向等体积、含有不同Cr(Ⅵ)质量浓度(0、1、2、3、4、5 mg/L)的水培营养液中按体积比1%添加菌悬液(菌悬液OD_(600nm)≈4),考察菌株E对Cr(Ⅵ)胁迫下小白菜幼苗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及铬含量的影响。【结果】(1)Cr(Ⅵ)质量浓度越高,Cr(Ⅵ)毒性抑制小白菜幼苗生长及其蛋白质、叶绿素合成的效果越显著。加入菌株E后,在相同最高Cr(Ⅵ)质量浓度(5 mg/L)对比下,小白菜幼苗茎长、根长、鲜重、叶绿素总量及蛋白质含量比不加菌E对照分别增加98.10%、5.32%、90.49%、10.07%、11.11%。(2)随着Cr(Ⅵ)胁迫质量浓度升高,小白菜幼苗叶片中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随着Cr(Ⅵ)质量浓度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加入菌株E后,在相同质量浓度1~5 mg/L下,小白菜幼苗叶片中MDA含量比不加菌对照分别降低19.60%、17.05%、58.85%、28.19%、11.66%。在Cr(Ⅵ)胁迫质量浓度≤4 mg/L时,加菌株E的SOD活性比不加菌对照有所降低,随着Cr(Ⅵ)质量浓度升高(4 mg/L),加菌株E的SOD活性比不加菌对照提高11.51%。(3)Cr(Ⅵ)胁迫质量浓度越高,小白菜幼苗体内(根、茎叶)Cr含量越高。加入菌株E后,小白菜幼苗根、茎叶部分的Cr含量比不加菌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添加菌株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r(Ⅵ)对小白菜幼苗的生长毒性以及Cr(Ⅵ)诱导的氧化胁迫,并降低小白菜幼苗对Cr(Ⅵ)的可利用度。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秸秆还田等耕作栽培措施的推广,中国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对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由于缺乏免疫及高抗病性小麦品种,生产中对纹枯病一直采用播期拌种及春季喷雾相结合的化学防治方法。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现状及主要病原;评述了三唑类药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介绍了生产中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及机理,分析了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同时阐述了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及其他种类药剂在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中的应用;指出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是将生防菌剂同化学药剂相结合,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应用。  相似文献   
999.
杀虫真菌农药安全性高,不易产生抗药性但速效性不足,而化学农药速效性好,大量使用会导致抗性产生。按照化学农药减量原则,采用绿僵菌制剂与噻虫嗪或氯虫苯甲酰胺减量联用方法进行田间防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金龟子绿僵菌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的速效性虽然低于化学药剂组,但持续防控明显优于化学药剂效果。在施用化学农药参考用量的50%时,联用药剂在5、15 d时,草地贪夜蛾幼虫防效得以保持甚至更优。25 d后,防效可分别达到82.60%、77.20%。金龟子绿僵菌与减量化学农药联用,防效优于单独使用金龟子绿僵菌的67.40%。冬玉米茎秆基部喷洒绿僵菌油悬浮剂可以有效感染草地贪夜蛾老熟幼虫/茧蛹,使其带菌入土,助力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防控,降低越冬繁殖地田间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辅助提高工程菌种改良的效率,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冠菌素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蛋白沉淀法、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分散剂的种类和体积、萃取时间和离心强度等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优萃取条件为:以2.0 mL丙酮作为分散剂,以400 μL氯苯为萃取剂,萃取5 min,在5 000 r/min下离心5 min。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条件为:流动相为V (甲醇) : V (0.5%乙酸水溶液) = 70 : 30,等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20 nm。在3.2~100 mg/L范围内,冠菌素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 为0.999 8。方法的检出限为2.1 mg/L,定量限为6.5 mg/L。在6.5、25和100 mg/L添加水平下,冠菌素在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的回收率在95%~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n = 5) 在2.7%~5.1%之间。该方法可用于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冠菌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