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分析小麦抗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培育和推广抗蚜品种提供依据。在田间对956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按损失率大小,由小到大排列起来,利用筛选的18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了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8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99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21个。47个小麦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在0.33~0.94之间,平均为0.65。高抗品种间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59(0.39~0.77);中抗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2(0.39~0.83);感虫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2(0.37~0.83);高感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4(0.37~0.84)。SSR标记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0.67处将供试材料分为7大类群。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时尽可能选择聚类图中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抗虫品种‘临远95-5322’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  相似文献   
42.
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可行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评价不同新烟碱类杀虫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蚜虫的应用潜力,采用种子包衣法分别在室内及田间比较了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测定了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持效、对天敌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2.4、3.6和4.8 g/kg种子剂量下,啶虫脒明显降低小麦出苗率,而其它药剂均无显著影响;至抽穗前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啉对麦蚜的防效低,吡虫啉和噻虫嗪则均有较高防效,在58.17%以上,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效下降,为33.57%~60.46%。吡虫啉和噻虫嗪对叶部麦蚜防效均相应高于穗部。与喷雾处理相比,吡虫啉、噻虫嗪各剂量种子包衣对瓢虫和蚜茧蜂等天敌昆虫影响小,在3.6、4.8 g/kg种子剂量下,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低。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种子包衣防治麦蚜的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43.
几种高毒替代农药对小麦蚜虫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了10种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并对其田间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吡虫啉乳油和3%啶虫脒乳油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d防效即达到91%以上,持效期10d以上;25g·L-1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5%溴氰菊酯乳油速效性逊于啶虫脒和吡虫啉,持效期相对较短;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防效一般。5%吡虫啉乳油和3%啶虫脒乳油可快速有效地防治小麦蚜虫,对天敌等影响较小,对作物安全,可作为防治的首选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44.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蚜虫、纹枯病和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种药剂混配拌种对防治小麦蚜虫、纹枯病和全蚀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小麦安全,对小麦生长发育、后期产量无不良影响.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每50 kg小麦种子用60%吡虫啉悬浮剂120 mL +43%戊唑醇悬浮剂25 mL防效最好,为87.28%,且随时间的推移各处理对小麦蚜虫的防效逐渐降低;对纹枯病和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以每50 kg小麦种子用处理60%吡虫啉悬浮剂80 mL +43%戊唑醇悬浮剂30 mL的防效最好,分别为92.01%和90.75%,但这2个处理对小麦的出苗率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在生产实践中,考虑到经济成本和对小麦的安全性,以每50 kg小麦种子选用60%吡虫啉悬浮剂100 mL +43%戊唑醇悬浮剂20 mL拌种为宜(以上全为制剂用量).  相似文献   
45.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麦蚜种群动态进行分析,揭示出麦蚜种群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其种群动态有5个状态集。在麦蚜防治中,应注意发生盛期A_2的种群动态。当种群发展到A_4′状态时,种群将自然下降。  相似文献   
46.
郯城县麦蚜天敌消长动态及保护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郯城县小麦蚜虫多年连续发生现状,为探讨可持续治理对策,几年来观察调查了麦蚜及其天敌发生消长动态,对麦蚜天敌保护利用作了探讨,提出了麦蚜天敌保护利用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河南省小麦穗蚜、吸浆虫发生与危害日趋严重,二者年发生面积均已超过2000万亩,且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河南省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寻求较好的防治药剂,1994年我们进行了2.5%绿色敌杀死乳油(艾格福中国有限  相似文献   
48.
152个黄淮地区小麦主要品种(系)的多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抗病抗虫育种提供依据,于2004~2006年在山东济南对152份来自黄淮地区的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了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及蚜虫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系)中表现高抗条锈病的品种(系)占46.71%,中抗品种占25.66%;高抗叶锈病的品种占23.68%,中抗品种占24.34%;高抗白粉病的品种占28.29%,中抗品种占55.92%;高抗蚜虫的品种(系)占5.26%,中抗品种占13.16%.综合来看,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系)47个,占30.92%;兼抗(中抗以上)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麦蚜的有5个品种(系),占3.29%.  相似文献   
49.
和田地区麦蚜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和田地区小麦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麦田管理措施不当,引起麦蚜危害日趋严重,造成小麦减产。因此,积极采取有效、安全的防治技术是和田地区小麦生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0.
防治麦蚜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5种杀虫剂进行麦蚜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麦蚜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从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范围和降低农本综合考虑,快杀灵、星科可作为防治麦蚜的主推农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