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8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rmillaria root rot symptoms were observed on native Protea and Leucadendron (Proteaceae) species in Kirstenbosch Botanical Gardens in the Western Cape Province of South Africa. Intergenic spacer (IGS)-1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profiling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two Armillaria species. The profiles of two isolates were identical to those of A. mellea s. str., originating in Europe. Phylogenetic analyses incorporating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and IGS-1 sequence data identified the remaining isolates as closely related to A. calvescens , A. gallica , A. jezoensis and A. sinapina . These isolates displayed mating compatibility with A. gallica. From the RFLP profiles, sequencing results and sexual compatibility stud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wo species on Proteaceae in Kirstenbosch represent A. mellea and A. gallica . These are northern hemisphere fungi that have apparently been accidentally introduced into South Africa. This is the second report of Armillaria being introduced into South Africa. The introduction probably occurred early in the colonization of Cape Town, when potted plants from Europe were used to establish gardens.  相似文献   
32.
蜜环菌菌索多糖对小鼠血糖及急性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研究了蜜环菌菌索多糖AMP - 1和AMP - 2组分对小鼠血糖及其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 :AMP - 1能使正常小鼠的糖耐量增强 ;AMP - 1、AMP - 2均能抑制四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升高 ;AMP - 2能显著降低四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 ;AMP - 1、AMP - 2 (灌胃剂量为 10g/kg/d)对供试小鼠无毒性作用 ,内脏器官均正常无损  相似文献   
33.
旨在鉴定伴栽天麻的不同蜜环菌菌株,通过比较其胞外酶活性及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筛选优质菌株提供依据。以M1、M2、F2、F3菌株为试材,采用ITS、β-tubulin及Tef1-α基因片段的合并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ABTS法和DNS法测定胞外酶活性,苯酚-硫酸法测得菌丝体多糖含量。由系统发育分析可知,由云南基地分离的M1、M2菌株为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 Marxm. & Romagn.),由吉林基地分离的F2、F3菌株为头柄蜜环菌(Armillaria cepistipes Velen.)。比较生长速度结果显示,M1、M2、F2菌株的生长速度较快,F3菌株最慢。胞外酶活性及多糖含量实验结果表明,4个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和多糖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M1、M2菌株的胞外酶活性更强,多糖含量更高。综合分析研究结果,鉴定M1、M2、F2、F3菌株分属高卢蜜环菌和头柄蜜环菌。结合前期的天麻产量结果,初步确认M1、M2菌株为伴栽天麻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34.
【目的】筛选生长迅速、性状优良的蜜环菌菌株,对所选优良菌株的液体培养基进行碳氮源筛选和优化,为蜜环菌深层发酵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生物量(菌丝体干质量)为指标,以工业发酵和生产中常用的菌株A9为对照,从本实验室分离与收集的20个蜜环菌菌株中筛选优良菌株,并设置不同的供试碳源、氮源、碳氮源组合、碳氮源含量,对其液体培养基的碳氮源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供试的20个蜜环菌中,菌株M41和M57生长迅速,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菌株A9,其中M41菌索粗壮、性状优良,作为优良菌株用于后续研究。供试的7种碳源和5种氮源中,菌株M41和A9液体培养基的最佳碳源分别为玉米粉和麦麸,最佳氮源分别是菜籽饼和酵母浸粉,最佳碳氮源组合分别为玉米粉+菜籽饼、玉米粉+蚕蛹粉,最佳碳氮源含量分别为2%和4%。菌株M41和A9的最佳液体培养基为玉米粉2%、菜籽饼(M41)或蚕蛹粉(A9)4%、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75%。恒温振荡(121 r/min,25℃)培养18 d后,菌株M41的菌丝体产量达16.71 g/L,显著高于对照菌株A9(10.76 g/L)(P0.05)。【结论】筛选出的优良菌株M41可用于后续生产,优化液体培养基显著提高了蜜环菌菌株M41和A9的菌丝体产量。  相似文献   
35.
芥黄蜜环菌交配型复等位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兴安岭长白山采集17号芥黄蜜环菌,用分离的单孢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证实中国该种为双因子异宗配合机制,选取各号标本的4种交配型菌株进行循环配对实验,结果发现该种的交配型基因座的多样性很高,共有13对复等位基因,证明该种在世界分布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是目前国际首次用实验测定的蜜环菌交配基因数目。  相似文献   
36.
蜜环菌-菌材的适宜组合是保证昭通乌天麻高产的关键,为获得优质高产的“菌-材”天麻栽培组合,选取1株萌发菌、2种菌材、7株昭通本地蜜环菌和1株外地蜜环菌与鸟天麻进行组合栽培,测定天麻种子的萌发状况及产量与数量。结果显示:天麻种子的萌发效果不仅与萌发菌有关,还与蜜环菌有关,与SNA04菌株组合时萌发率最高。除“菌材IⅡ-SNA11”组合外,其余组合中,菌材Ⅱ(西南桦)发菌拌栽天麻的效果明显好于菌材Ⅰ(十齿花)。  相似文献   
37.
中国蜜环菌的种类及其在天麻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赵俊  赵杰 《食用菌学报》2007,14(1):67-72
阐述了中国蜜环菌的分类历史和现状,介绍了中国蜜环菌的种类、分布及其生态学特征和生长特性,分析了蜜环菌在天麻生产中菌种退化、复壮等问题及产生“空穴”的原因,提出了广泛开展杂交育种、永续利用菌株优良栽培特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8.
任思竹  陈青君  程继鸿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4974-4975,4990
[目的]研究碳源、氮源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6种不同碳源和8种不同氮源的培养基,通过测定摇瓶浅层培养后蜜环菌菌球的生物量,探讨不同的营养源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最佳的培养条件为:在培养温度25℃、振荡器转速为150 r/min的黑暗环境中恒温培养10 d;最适碳源、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酵母膏,菌球生物量分别达到(10.60±2.70)和(3.95 ±3.55) g/L.[结论]该方法为供试蜜环菌的培养基筛选及进一步研究天麻、猪苓的共生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9.
根据猪苓生长习性,结合中条山林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采用蜜环菌材伴栽猪苓菌和猪苓菌材伴栽蜜环菌2种栽培方法,对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条山野生猪苓菌核中分离纯化选育的Z101和Z102这2个菌株,所产苓核个大结实,色泽乌黑光亮,具有良好的栽培性状;蜜环菌材伴栽猪苓菌和猪苓菌材伴栽蜜环菌2种栽培方法,均比传统的菌核下种栽培法"窝"产量高约50%,表明采用纯菌种栽培猪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0.
蜜环菌培养条件的响应面分析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结果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蜜环菌菌索培养条件进行分析、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g/L):葡萄糖46、乙醇24、酵母膏5、蛋白胨13、K2SO42、KH2PO41、VB20.03、VB10.01;3次重复模型产量验证Y1=4.86g、Y2=4.62g、Y3=4.89g,均值4.79±0.15g与预测产量Y=4.88g相近,验证试验确定了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