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5篇
农学   50篇
  5篇
综合类   181篇
农作物   5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QTL analysis of Cercospora leaf spot resistance in sugar bee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inheritance of Cercospora leaf spot resistance in sugar beet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analysis of a segregating population of 193 individuals, using 110 AFLP and 35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markers. Five QTL were found through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on linkage groups 1, 2, 3, and 9, respectively, two of which were linked on linkage group 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QTL was tested by permutation analysis The QTL had mostly additive, but also certain negative dominance effects; all the resistance alleles came from the Cercospora-resistant parent. Each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accounted for 7-18%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leaving 37% of the variation unexplained.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potential use of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for Cercospora leaf spot resistance in sugar beet.  相似文献   
42.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43.
采用菌悬浮液接种,对湘研系列的15 份辣椒材料进行抗疫病筛选,对其中抗感病水平不同的6 份材料进行了抗性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湘研2 号、5 号、8 号、9 号、19 号和8501 抗病性较好,病情指数低于40,湘研七号、5905 抗病性较差.抗性机制研究中发现,多酚氧化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抗病性呈正相关,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4.
25%阿米西达悬浮剂防治辣椒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阿米西达悬浮剂对辣椒疫病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第3次药后第10天其相对防效最高可达82.50%,且对辣椒安全无药害,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为了研究肉桂精油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生物活性,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肉桂精油对辣椒疫霉菌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观察了处理后供试菌菌丝形态结构的变化;测定了对菌丝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盆栽试验测定了药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肉桂精油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为111.89 mg/L;对病菌孢子囊产生的EC50为61.09 mg/L;对孢子囊萌发的EC50为95.14 mg/L;对游动孢子萌发的EC50为54.88 mg/L。肉桂精油可显著降低辣椒疫霉菌菌丝的鲜重和干重,并使菌丝分支增多、变短;亦能提高该菌的细胞膜通透性。盆栽试验表明,肉桂精油对辣椒疫病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见,肉桂精油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防治辣椒疫病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6.
在辣椒疫病抗性材料鉴定和疫霉菌生理小种测定等工作中, 常因菌种在室内连续多代转接培养导致菌株的致病力下降, 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针对辣椒疫霉菌的长时间保存这一问题, 通过对 4个辣椒疫霉菌株的长时间无菌水保存和常规固体培养基斜面连续转接保存方法进行试验对比,定期对菌株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进行观察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在 16℃条件下, 无菌水中保存的辣椒疫霉菌株在 24个月后仍有活力, 菌株培养性状没有发生变化, 致病性也没有明显衰退。该菌种保存方法制作简单、 经济、 可靠, 适用于辣椒疫霉菌种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47.
30%氟吗啉水分散片剂对辣椒疫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璐  王勇  张文革  孟野  沙小玲  冯春华  孔宪滨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38-6538,6543
对30%氟吗啉水分散片剂防治辣椒疫霉病进行了研究。室内及田间试验表明:30%氟吗啉水分散片剂对辣椒疫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处理剂量为100~200 ga.i./hm2,对辣椒疫霉病的防效在88%~97%,持效期在16 d以上,且对供试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48.
甘肃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甘肃6个地区的19株辣椒疫霉单孢菌株进行甲霜灵的抗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甘肃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存在明显差异,酒泉市铧尖乡、临水乡和金塔县未施用过甲霜灵的菌株,EC50平均值为0.13mg/L,可作为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基线。兰州、天水、武威等地区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较高的抗性,中高抗菌株检出率达到63.2%,抗性水平最高可达388.0倍,这与上述地区长期施用甲霜灵有关。  相似文献   
49.
为给石楠褐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对影响石楠褐斑病菌菌株CE08菌丝生长和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CE08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SA,最适温度为25℃,最适宜pH值7~8;菌丝对葡萄糖和硝酸钾利用效果最好;最适合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0℃,最适pH值6~7,...  相似文献   
50.
丁子香酚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筛选对辣椒疫霉菌有抑制作用的安全性药剂,在室内比较了丁子香酚和甲霜.霜霉威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和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对辣椒疫霉菌的EC50值分别为0.0851和23.8451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