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2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392篇
林业   742篇
农学   198篇
基础科学   35篇
  674篇
综合类   2867篇
农作物   165篇
水产渔业   116篇
畜牧兽医   372篇
园艺   167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513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设施番茄灰霉病是由气象因子影响的一种重危害、高损失的真菌性病害。通过多年的观测调查发现:当连续10日及以上设施内日平均气温≥14.8℃、相对湿度≥90%、出现连阴或者连续多云寡照天气时,番茄就会出现灰霉病。番茄灰霉病不仅会导致番茄果实腐烂落果,造成减产甚至绝产,还会影响番茄品质。结合病虫害防治调查及农业气象试验,提出了选用抗病毒品种、改善设施内气象条件等减少番茄灰霉病发生的生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2.
平原河网河流生态修复体系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河网地区多城市密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建设不断与河争地,河网中大量末端河道被封堵或填埋,河网水系自然形态结构受到影响,河网调蓄功能锐减,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的威胁,河网河流生态修复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为研究基础,就如何建立合理的平原河网河流生态修复体系展开研究,以期为平原河网地区的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3.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评价其可持续利用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了渔业可持续指数的评价框架,并利用该评价指数对江苏省1949~2007年的渔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江苏省渔业资源基本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0、1990年代总体处在较强的不可持续利用状态,过度捕捞是导致渔业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原因;2000年以后不可持续性程度有所减缓,说明伏季休渔、增殖放流等生态保护措施已初见成效。最后就如何提高渔业资源可持续性水平,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渔业资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4.
对虾养殖生态环境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依据近几年的有关参考文献对有关对虾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从生态学方面阐述了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提出对虾养殖生态环境中理化因子的研究应该更注意与生物及微生物因子的结合。  相似文献   
55.
生态因子对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报道了生态因子对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生长的最适宜盐度范围为20 ̄30,低于10的盐度不能生长,最适宜温度范围为15℃ ̄25℃,高限为30℃,适宜光辐射照度15μEm%-2S^-1 ̄60μEm^2S^-1,添加的适宜N浓度20g/m^3 ̄60g/m^3,P为1.5g/m^3 ̄5g/m^3。  相似文献   
56.
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碳释氧是植物的一项重要生态功能,三峡库区消落带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对其适生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重庆市三峡库区开州区至万州区消落带13种适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分析研究其固碳释氧能力。结果表明,13种适生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主要呈单峰型或双峰型曲线,单峰型曲线植物有桑(Morus alba)、白芒(Miscanthus sinensis)和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其他10种植物中山杉(Taxodium‘Zhongshanshan’)、竹柳(Salix sp.)、柑橘(Citrus reticulata)、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地桃花(Urena lobata)、苍耳(Xanthium sibiricu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大狼杷草(Bidens frondosa)、鬼针草(Bidens pilosa)、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表现为双峰曲线,单位叶面积日净同化量为90.28~410.20 mmol/(m~2·d),固碳量为3.18~14.44 g/(m~2·d),释氧量为2.31~10.50 g/(m~2·d);单位土地面积日固碳量为6.15~65.47 g/(m~2·d),释氧量为4.48~47.62 g/(m~2·d)。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能力聚类分析表明,乔木(3种)、灌木(3种)均分为两级,草本(7种)分为三级;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能力分析表明,乔木(3种)、灌木(3种)和草本(7种)均分为两级;日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乔木为竹柳,灌木有地桃花和牡荆,草本有芦苇、辣蓼、鬼针草。本研究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工程中植被的选择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为消落带修复工程示范区生态效益的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果园生草的生态效应及在果树上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生草对果园土壤、果园微域环境、果树生长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研究的新进展.结果表明:和传统的果园土壤清耕模式相比较,果园生草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增加土壤全N、速效P及交换K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酶活性,使果园微域环境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果园天敌种类和数量增加,有利于害虫的生物防治,增加果实含糖量,改善果实着色;同时,生草降低果园土壤水分含量,降低果树加粗生长,减少果实产量,有利于病虫滋生.展望了果园生草在我国现阶段无公害果品生产、果园循环经济中的广阔应用前景.指出了我国推广果园生草需要注意及应当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
本试验应用膨化饲料养殖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三类苗。经过110d的养殖,两个试验组的平均体重分别达到16.13g和15.39g,相对增重率分别为151.1%和142.4%。日均增重量分别为88.3mg和82.2mg。平行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存活率分别为97.7%和98.5%,饲料转化率分别为59.1%和58.4%。整个养殖过程基本不换水,完全不用任何药物。  相似文献   
59.
基于目前中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松溪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对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松溪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困境,提出了促进该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60.
规模化稻鸭生产对早稻病虫害变化规律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病虫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I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平均虫量较水稻单一种植(CK)分别下降54.4%,48.8%,73.6%和96.1%,纹枯病和稻瘟病病株率分别降低78.9%和48.5%;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C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量分别下降18.2%,9.5%,7.0%和0.82%,纹枯病病株率降低35.5%,稻瘟病病株率升高8.0%。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稻飞虱和二化螟对水稻危害株率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分别降低52.9%和6.9%。试验还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峰迟现,持续危害时间短;纹枯病蔓延危害期缩短10~14d;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壳率降低,产量最高。规模稻鸭生态种养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和水稻单一种植分别增收1024.32,1370.61元/hm2,增幅44.47%和70.03%。因此,规模稻鸭生态种养可以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生态控制,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于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