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2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392篇
林业   742篇
农学   198篇
基础科学   35篇
  674篇
综合类   2867篇
农作物   165篇
水产渔业   116篇
畜牧兽医   372篇
园艺   167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513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总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分析了海盐县农业污染现状,并提出利用生态循环农业治理农业污染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估校园资源消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方法]基于生态足迹成分法的思想,以池州学院校区为例,构建校园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池州学院资源消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结果]2015年池州学院校区的生态足迹总量为8 301.238 6 hm~2,池州学院的生态效率为1.732 6人/hm~2。[结论]池州学院符合绿色大学的定义,说明该校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好。  相似文献   
63.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以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城市张掖为例,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及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度量。结果表明:张掖市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798hm2,人均承载力为1.45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345hm2。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4.
可可间作糯米香茶能有效改善可可园的生态条件,遮光度为800~8 430 lx时,适宜糯米香茶喜荫生长的特性。间作试验结果表明:可可间作糯米香茶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46,说明可可间作糯米香茶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与单作相比,对间作下糯米香茶品质不同部位氨基酸、矿物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糯米香茶的下位叶氨基酸含量最高为13.8 g/hg,2种矿物质Mg、Cu元素含量高低依次为上位叶>中位叶>下位叶,分别为27.27、2.81 mg/g;3种矿物质Zn、Fe、Mn在不同部位的含量依次为上位叶<中位叶<下位叶,分别为475、16.72、12.5 mg/g。本研究为提高糯米香茶优质原材料的筛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数据,同时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5.
借鉴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丰富和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4R原则与内涵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实现新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6.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the selenium content of wheat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elenium (Se) is essential for humans and animals but has no known function in plants. Excess accumulation is toxic to both plants and animals. Dietary intake of Se is low in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orldwide. This is due to low bioavailability of Se in some soils and consequently low concentrations of Se in plant tissues.Both selenate and selenite are taken up by plants and subsequently translocated around the plant. Selenate, an analogue of sulphate, is transported by the sulphate transporter family. Some plants are able to accumulate high internal concentrations of Se (hyperaccumulators); however, genetic variation in accumulation ability amongst non-accumulators such as cereals, is relatively small.Within plant tissues, Se enters the pathways for sulphate assimilation and metabolism and will replace cysteine and methionine in proteins, often with detrimental effect. Alternatively, Se may be accumulated as methylated derivatives or lost from the plant following volatilisation.Agronomic biofortification of crops with Se-containing fertilisers, which is practised in some countries, provides the best short-term solution for improving Se content of wheat. Longer-term genetic improvement, particularly by targeting substrate discrimination of transporters between selenate and sulphate, for example, may provide a means to enhance uptake and promote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67.
华北平原潮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40多年来该区农业经历了以高水肥投入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化进程,相应的氮淋失导致的面源污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剧。本研究针对华北平原潮土为主要类型的粮田,对过去40多年间主要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分析,梳理氮肥和水分投入与氮淋失之间的定量关系,比较主要农田管理措施对氮淋失的阻控效果及其机理,以期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发现,氮肥和灌溉是影响华北平原潮土区粮田氮淋失的主要因素,其中氮淋失与氮盈余量之间呈指数关系,比与施氮量的指数关系更显著。基于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能够考虑包括施肥、灌溉、土壤条件和气象等多因素对氮淋失的影响,未来在定量预测中有较好前景。同等氮肥投入条件下,由于氮供应与作物吸收契合度高,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降低氮淋失。以缓控释肥、尿酶和硝化抑制剂为代表的肥料增效剂可以降低约1/3的氮淋失,值得重点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可以实现包括提高土壤有机物和微生物氮库、增加无机氮缓冲容量等综合效益,有利于降低氮淋失风险(降低比例达10%),但免耕的阻控效应较低且呈现较大不确定性。调整种植制度、休耕、间作套种和种植填闲作物等措施会影响粮食产量,推广过程中应慎重。氮淋失的阻控效果更多受到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应采取包括生态补偿等手段发挥农民主动性,从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创造实施氮淋失阻控措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8.
以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PCR-DGGE以及稀释平板法等现代和传统分析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林分土壤生物学性状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桉树对林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效果虽逊于天然阔叶林树种,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此外,桉树人工林土壤中涉及碳、氮、磷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低于天然阔叶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同样表征土壤肥力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指标也逊于天然阔叶林,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在两种人工林之间无规律性的差异。同时,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S)以及均匀度(EH)指数均逊于天然阔叶林,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桉树对林地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虽不及天然阔叶林树种,但与广西乡土树种马尾松林的生态效应相仿。  相似文献   
69.
不同规格生态沟渠对排水中污染物的处理能力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E0.80、E1.05和E1.30),通过控制相同的表面水力负荷,比较研究了动态进水(TN 0.86~6.13 mg?L-1、TP 0.11~0.28 mg?L-1)条件下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其耐冲击负荷能力和适宜建造长度。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对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悬浮物(SS)的去除率均达到50%以上,其中E1.30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高,NH4+-N、TN、TP和SS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8%、63.1%、71.8%和60.8%。同时,E1.30的污染物出水浓度较为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相对较强。进水浓度较高情况下,E1.30在TN、TP出水浓度为2 mg?L-1和0.2 mg?L-1时所需长度分别为27.4 m和4.9 m,为三种规格生态沟渠中最短。表明生态沟渠是有效去除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因地制宜地建设E1.30规格的生态沟渠,并可辅以高效吸附氮磷材料等其他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70.
我国构建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中,不仅把生态系统生态学作为其学科基础,而且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同样作为其重要的学科基础。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中不仅像国外的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那样重视包括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层次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结构和相互关系;而且还十分重视系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包括自然信息流,以及人们主动收集、传输和利用的人工信息流,劳动所体现的价值流,及其以货币形式反映出来的资金流。我国的农业生态学不仅像国际上农业生态学体系那样很重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内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转换结构,而且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机制,包括自然调控机制和人为调控机制,其中人为调控机制又包括了如农业经营者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中各种操作所代表的人为直接调控,也包括如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国家法律、社会习俗、教育宣传、信息传播等能够影响农业经营者行为的人为间接调控。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构建的农业生态学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深入剖析我国优秀的传统农业实践,启迪农业生态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拓信息时代农业生态转型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