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4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6篇
  19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28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黑龙江省桑树种质资源考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 10多年对黑龙江省野生桑树种质资源的实地考察 ,明确了全省野生桑树主要分布在北纬 5 0°以南地区 ,北纬 5 0°以北是我国桑树分布的最北限区。发现了 1株 12 0a的古桑树 ,是宝贵的耐寒桑树种质 ;从收集的 30份桑树种质材料中选择出优良单株 ,通过嫁接繁殖成 30个无性系 ,建立了黑龙江省地方桑树类型种质园。野生桑树种质资源具有根系发达和抗寒、抗旱、耐剪伐、树型可塑性强等特点 ,是开发耐寒高产桑树品种和生态林木品种的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62.
松嫩平原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羊草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通过对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年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月中旬在松嫩平原羊草种群营养生长期,分蘖株均由1龄、2龄、3龄3个龄级组成,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其中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占绝对优势,为89.4%~99.7%,3龄株仅占0.3%~10.6%;根茎均由2龄、3龄、4龄3个龄级组成,根茎长度及其质量均以2龄级最高,3龄次之,4龄最小;根茎物质的储量均随着龄级的升高而降低,羊草种群对低龄植株、根茎的大比例投资是羊草种群扩大其空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63.
不同生境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对不同生境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季节动态是基本一致的,但因不同生境出叶速度的差异,使人工草地羊草营养枝的叶龄为11.3,比天然草地增加了16.5%.不同生境羊草营养枝的叶龄与叶片长度、宽度和叶片大小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的变化规律,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叶片最大时的叶龄指数分别为61.95和61.86,具有相对稳定的值;虽然叶龄与株高和单株干物重间均呈一元线性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每龄叶增加的植株高度和单株干物重因生境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4.
3种乳酸菌制剂对苜蓿和羊草的青贮效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韩立英  玉柱 《草业科学》2009,26(2):66-71
以苜蓿Medicago stativa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探讨Lalsil Dry(LD)、H/MF INOCULANT(H/MF)和青宝II号(FS)3种乳酸菌制剂对羊草和苜蓿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草直接青贮较易成功,添加LD、FS和质量分数0.01%的H/MF可以显著提高青贮料乳酸生成量(P<0.05),显著降低丁酸生成量(P<0.05),获得优质的青贮饲料;苜蓿直接青贮pH值和丁酸含量较高,不能调制优质青贮饲料,在试验中添加3种乳酸菌制剂亦未获得优质的青贮料,但LD处理组和0.002 5% FS处理对青贮料的发酵品质较对照有一定的改善。另外,3种乳酸菌制剂处理青贮料中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5.
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我国东北松嫩盐碱化草地上的建群植物。为明确羊草在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阶段对盐、碱胁迫及与温度交互作用的响应,采用3个温度处理(20/10℃,30/20℃和35/25℃),并混合2种中性盐(NaCl:Na2SO4=9:1)与2种碱性盐(Na2CO3:NaHCO3=9:1)分别模拟土壤盐、碱胁迫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加,羊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率、叶片长度与根系长度均呈下降趋势,且在碱胁迫下其降幅更大;另外这2种胁迫均对羊草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温盐、温碱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羊草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其中30/20℃处理下羊草生长最好;在盐胁迫下,当盐浓度<200mmol·L-1时,低温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随着盐度继续增加,高温则加剧了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在碱胁迫下,即使碱浓度较低,高温与其交互作用也极大地加剧了对种子发芽的抑制。因此,盐、碱胁迫及温盐、温碱交互作用对羊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不同,碱胁迫及其与温度交互作用对羊草的伤害更大。  相似文献   
66.
利用羊草种子和植株在吉林省中西部重度盐碱地上,进行不同种植方法重建或恢复以羊草为优势种的草原植被生态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羊草植株穴植第三年的保存率、盖度、平均高生长,分别是羊草植株缝植的1.40倍1、.30倍和1.60倍,分别是播种羊草的2.40倍、2.90倍和4.20倍,差异极显著;穴植羊草植株在pH值10.0~10.9的土壤上的成活率分别是缝植羊草、播种羊草的1.08倍和9.80倍;播种羊草在积水较多、积水时间15 d时就会全部死亡,穴植和缝植羊草的成活率也只有20%~30%;用穴植法栽植羊草植株,3 a即可形成稳定的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67.
金华  安晓雯  姜国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172-15174
[目的]克隆自然生长于黑龙江省盐碱地的羊草ClassⅡ几丁质酶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几丁质酶基因的生物功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方法]构建羊草叶片的cDNA文库,对其进行DNA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与GenBank中收录的植物几丁质酶基因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在羊草叶片eDNA文库中克隆出1条全长eDNA片段,片段长996bp,其中,可读框768bp,编码255个氨基酸。编码产物在结构上缺乏CBD和C-端延伸区,具有ClassⅡ几丁质酶的结构特征,其氨基酸序列与黑麦和小麦ClassⅡ几丁质酶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构建的pQE—LcChi2重组载体经诱导后表达出一个约27KD的蛋白,与推测的pQE-LcChi2基因编码产物大小一致。[结论]LcHi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够表达,是一个具有表达功能的基因。  相似文献   
68.
刘军利  李一为    孟强    沈毅    岳永杰  王晨晨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6):44-47
采用盆栽试验法,以高寒地区常见植物羊草为供试材料,内蒙古阿荣旗至博克图段高速公路示范工程采用的厚层基质为基质原材料,对比研究不同配方基质在15℃、20℃、25℃恒温和室温条件下羊草的出苗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羊草的出苗率及平均株高均表现为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不同配方在4个温度水平下羊草平均出苗率为配方2 > 客土 > 配方3 > 配方1;平均株高整体上表现为配方2 > 配方1 > 配方3 > 客土,且温度越高,配方2平均株高与其他配方差距越明显。因此,配方2能显著增加植物出苗率及平均株高,是适应温度变化最优的基质配方,即客土与泥炭土的比例为4∶6的基质配方是高寒地区厚层基质护坡最理想的基质。  相似文献   
69.
4种外源激素处理对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100~600μg/g赤霉素(GA3)和吲哚乙酸(IAA)、25~100μg/g 6-苄氨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对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0~300μg/g GA3和IAA以及25μg/g 6-BA对羊草种子的萌发最终表现为促进作用,总体效果为GA3>IAA>6-BA。当GA3和IAA浓度大于400μg/g或6-BA浓度大于50μg/g时对羊草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25~100μg/g的外源激素ABA对羊草种子萌发没有抑制作用。GA3处理均能显著促进羊草幼苗的伸长,IAA和6-BA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A3、IAA和6-BA 3种促进激素对羊草的根长和根冠比均表现为抑制作用;25~100μg/g ABA对羊草苗长、根长以及根冠比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0.
小麦-滨麦易位系M8657-1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8657-1, one of the wheat translocation lines derived from Leymus mollis Trin. Hara, is possessed of effective resistance at all stages to Su-ll and other dominant races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n China. Seedlings of the parents, F1, and F2 progeny 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M8657-1 (resistant) Mingxian169 (susceptible) were inoculated with Su-ll in greenhouse to identify and map the probable new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tripe rust resistance in M8657-1 was conferred by a pair of recessive genes.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molecular marker associated with the resistance gene:208 pairs of wheat SSR primers were used to screen the two parents, as well as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bulks and then three SSR markers were selected for genotyping the F2 population. The geue, temporarily designated as YrLml, was found to be located on the chromosome 7DL and flanked by three SSR markers GDM67, WMC150 and WMC671, with the genetic distance of 5.0, 9.7 and 11.8c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