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94篇
农学   80篇
基础科学   9篇
  156篇
综合类   237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玉米种质资源的抗穗腐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抗玉米穗腐病的种质资源。[方法]采用牙签法接种串珠镰刀菌,对5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抗穗腐病鉴定。[结果]筛选出高抗(HR)自交系3份、抗病(R)玉米自交系5份。不同来源的材料抗病性有较大差异:海92-1的选系抗性较差,大多属于高感材料;热带亚热带玉米改良自交系抗性较好。[结论]为有效开展玉米抗穗腐病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接种方式接种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植物促生根际细菌(钾活化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us PDSK-1)和固氮细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 PDSN-5))对土壤中固氮细菌和钾活化细菌的生长、土壤脲酶的活性以及土壤钾有效性的影响.7种接种方式均明显增加了土壤中固氮细菌和钾活化细菌的生长.蚯蚓活动对土壤中固氮细菌生长的影响有限,但明显增加了钾活化细菌的生长.接种蚯蚓、接种固氮细菌、接种蚯蚓和固氮细菌均明显增加了土壤中脲酶的活性.土壤中脲酶活性和速效钾的浓度分别与土壤中固氮细菌与钾活化细菌的数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接种方式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技术,可以用来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93.
甜(辣)椒病毒病主要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培育具有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甜(辣)椒病毒病最经济、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抗(耐)病毒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评价是培育抗病新品种的首要任务,而快速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筛选抗源、评价育种材料和品种抗病性乃至抗病育种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1个经济适用的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甜(辣)椒CMV和TMV为病毒病毒源,研究确立了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结果表明:CMV适宜接种浓度为5~1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5~6叶期;TMV适宜接种浓度为20~3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3~6叶期。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方法应主要采用单一接种技术;也可采用复合接种鉴定技术,应先接种CMV再接种TMV,混合接种鉴定技术应2种病毒按1∶1混合进行;复合接种、混合接种等鉴定技术必须建立在单一接种鉴定技术的基础上。本研究为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该方法鉴定筛选出抗病材料AB91-W22-49176、AB91-W22-48123、AB91-DL-6428、HY031-2-8-1-6、BYT-4-1-3-6-8、JFG-2-1-2-6、JF8S-1-1-5-4-8和T502-1-1-3-5。  相似文献   
94.
我国绿豆根瘤菌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固氮是全球长期倡导的一项应用技术,根瘤菌与绿豆植株形成的共生固氮体系,对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污染,增加生物有效氮源,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我国绿豆根瘤菌的多样性、研究技术手段、生物地理分布、接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该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旨在增加人们对绿豆根瘤菌的了解,拓展对绿豆根瘤菌研究与应用的视野。  相似文献   
95.
香蕉枯萎病的离体叶片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对香蕉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危害严重,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 f.sp.cubense)。为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的枯萎病抗性机理,对香蕉枯萎病的离体叶片接种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蕉叶片在离体条件下必须要有伤口才能被侵染发病,枯萎病菌4号小种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溶于无菌水或者PDB溶液都能引起发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发病程度与刺孔数量和细菌浓度成正比;在刺孔条件下,香蕉枯萎病分生孢子浓度为0.9×105个/mL时的接种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96.
97.
对二〇〇五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鸭瘟活疫苗外源病毒检验的鸡检查法进行了修订,确定选用9-12周龄SPF鸡,在原药典规定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低剂量基础免疫程序,并用该外源病毒检验方法对5批鸭瘟活疫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鸭瘟活疫苗外源病毒检验方法可靠,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98.
南瓜病毒病接种条件和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接种浓度、温度、苗龄对南瓜病毒病接种效果的影响,筛选出南瓜苗期最佳抗性鉴定方法,即植株在子叶期或1片真叶期,25℃,稀释2倍时接种最好,用此法对55份试验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筛选出抗性材料5份,17份中抗材料。用一份中抗材料南瓜苗期接种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分析电导率、多酚氧化酶(PP0)、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电导率、PPO活性均是接种植株高于健康植株,而叶绿素含量是接种植株低于健康植株。  相似文献   
99.
菌根接种在油松育苗中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工培养的菌丝体接种剂,对油松一年生播种苗及二年生容器苗进行菌根接种培养。在生长季末期通过对油松幼苗各项生长指标的调查,结果显示,人工菌丝体菌剂可以有效的在育苗生产中发挥作用,接种后的菌根侵染率分别达到58. 6%和85. 5%;接种处理对幼苗产生明显的生长促进效果,接种苗在苗高、地径、根茎比、侧根数、生物量干重等方面均有显著增加,二年生容器苗比一年生播种苗效果更为突出。该研究结果将为油松菌根化育苗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0.
Summary

Mycorrhizae refer to an association (largely symbiotic) between plants and fungi that colonize the cortical root tissue of most agricultural crops during the period of active plant growth.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symbioses to plant growth and soil fertility maintenance has been well-recognized for past several years. In spite of these benefits to agriculture, at presen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se fungi has not yet been reached. It must also be recognized that recent research on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the mycorrhizal symbiosis in agriculture has revealed many gaps in knowledge of fungal biology and ecology. Scientific knowledge on the role of these fungi in plan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oil stabilization, aggregate formation and creation of nutrient reserves is still limited. For efficient use and manipulation of these fungal symbioses for long-term agricultural st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hysiology, function and interactions with existing crop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Besides, effects of different agronomic practices,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on their ecology and function should be elucidated before their successful utilization i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information on the morphology of different my-corrhizal fungi, their physiology and functions. Methods presently used to produce mycorrhizal inocula,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for their massive exploit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 have also been described. References have been selected to explain the recent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se beneficial fung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