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3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300篇
林业   294篇
农学   432篇
基础科学   41篇
  112篇
综合类   1323篇
农作物   48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94篇
植物保护   77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31.
针对冀西北高原寒旱区农业生产的水分限制特征,研究区域降水、入渗及径流特征。结果表明,冀西北寒旱区2°~6°常见坡耕地平均径流系数达6.16%,表明区域农田在通常年景下均有产流,构成滩梁地貌之间水土空间分异的基础。坡耕地产流为降水汇集与回归补充地下水资源奠定物质基础。这一结果对指导区域降水资源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2.
2008年和2009年的早稻和晚稻分蘖盛期、孕穗末期-黄熟期对点播、撒播、强化栽培、插植、抛秧5种栽培方式种植水稻的稻田进行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纹枯病在不同栽培方式的稻田之间是有差异的,强化栽培稻田纹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抛秧稻田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次之,插植稻田发病情况居中,点播和撒播稻田最低。五种栽培方式稻田在孕穗末期-黄熟期的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分蘖盛期。调查研究建议,要做好预防工作,适时用药,合理种植密度,以期达到控制该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3.
以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中野5112'为抗源,以优良水稻品种‘中稻88'和‘中粳Q-196'为受体材料,采用杂交和回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EST标记C189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和成株期农艺性状选择,获得70份目标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稳定的株系.使用鉴别菌系P6,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法,在孕穗期对44份重点株系进行抗性鉴定,所有株系在孕穗期都表现抗病.结果表明利用与Xa23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C189开展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简便、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4.
以山楂、板栗和红小豆为主要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山楂栗子羊羹加工配方.应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感官评分值为响应值,研究了白砂糖、琼脂、山楂泥和栗子酱添加量4个因素对山楂栗子羊羹品质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原料配方为:白砂糖166 g,琼脂9.5 g,山楂泥106 g,栗子酱133 g,红豆沙150 g.在该配方下得到的山楂栗子羊羹感官评分为89,与模型预测值89.597 6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明确贵州省2013~2014年马铃薯主产区致病疫霉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及分布,为贵州省有针对性地选育、引进和推广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一套含有11个主效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13~2014年从贵州省13个马铃薯主产县(市、区)采集得到的26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从26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中共鉴定获得16个生理小种,其中2.5.6.8.9.1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发生频率为26.5%,主要分布在威宁县、黔西县、赫章县、大方县、七星关区、盘县、安顺市和遵义县;其次是2.5.6.8号小种,发生频率为20.8%,主要分布在遵义县、安顺市、黔西县和大方县.2013~2014年贵州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中,复合型毒力基因生理小种占据主导地位,其中1.2.4.5.6.8.9.11号小种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安顺市、遵义县、道真县和荔波县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生理小种数在4~6种;而黔西县和雷山县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简单,仅有2个生理小种.[结论]2013~2014年贵州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有16种类型,优势小种为2.5.6.8.9.11号,次优势种群为2.5.6.8号.贵州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已呈多样性和复杂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6.
芝麻NBS - 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和分析芝麻抗、感茎点枯病材料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s,RGAs),可以为芝麻抗茎点枯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NBS - LRR类保守结构域,合成了1对简并引物和2对特异引物,对6个抗茎点枯病芝麻品种中的抗病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得到11条抗病基因同源序列...  相似文献   
137.
疫霉属( Phytophthora)卵菌引致马铃薯晚疫病等作物灾难性病害,严重威胁作物的可持续生产。由于病菌毒性变异,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问题突出。因此,挖掘植物广谱和持久抗病基因,并探索其在抗病育种中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1(GSNOR1)是植物氮信号通路中高度保守的关键还原酶,其参与调节r基因介导的植物抗性和非寄主抗性。然而, GSNOR1参与抗疫霉菌的免疫功能和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借助拟南芥与寄生疫霉菌互作的模式体系,首先发现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 gsnor1-3对寄生疫霉菌呈现感病表型。进一步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降低烟草叶片中 GSNOR1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抗病表型分析以及一系列抗性相关功能的检测,结果表明,沉默本氏烟草 GSNOR1同源基因能够在寄生疫霉菌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削弱植物体内的活性氧(ROS)迸发、病程相关基因(PR genes)的诱导表达以及MAPK信号转导,从而增强了植物对疫霉菌的感病性。本研究揭示了植物 GSNOR1对疫霉菌具有高度保守的抗性功能,并初步解析了 GSNOR1正调控植物抗疫霉菌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探索 GSNOR1在马铃薯抗晚疫病中的功能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有效利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 基础。  相似文献   
138.
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的遗传和表达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天蚕抗菌肽B基因应用基因枪法导入水稻TN1发芽肿胚,获得转基因植株2株,转基因水稻T1-T5 5个世代不同株系,对bar基因、抗菌肽基因的遗传和表达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后代株系bar^R:bar^S在部分符合3:1分离比率。T1、T4转基因株系PCR、Southern印迹分析表明,T18株有抗菌肽B基因;T4仍有4个株系有抗菌肽基因,其他的株系基因丢失,T3 1个株系Northern印迹证明抗菌肽基因在RNA水平有表达;抗菌肽B转基因水委对白叶枯病的抗病性有提高,抗性能传递到高世代,在T3得到抗病性提高的株系。  相似文献   
139.
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南农大小麦品种圃中,采用人工高位叶鞘接菌法,鉴定了86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系)、材料对纹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明显。其中,病情指数低于10%的5个,10~30%者8个,30~50%者20个,50%以上者53个,但无完全免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0.
板栗多酚氧化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解决板栗加工褐变的问题,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板栗果肉中多酚氧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分别求出该酶的适宜温度为40~60 C,最适pH值为4.0和7.0,Vmax=0.93吸光度/min,Km=76.15mmol/L.并探讨了该酶的热稳定性以及抑制剂氯化钠、柠檬酸、四硼酸钠、亚硫酸氢钠和抗坏血酸对酶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