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9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为掌握柞蚕Antheraea pernyi(Guérin-Méneville)卵繁育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 Pang&Chen的滞育诱导条件,明确诱导温度和历期对该蜂滞育效果的影响,于室内对不同诱导温度(8、10、12、14℃)和诱导历期(10、20、30、40 d)下柞蚕卵内黏虫赤眼蜂的滞育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诱导温度和诱导历期对黏虫赤眼蜂的滞育均有显著影响。4个温度均能诱导黏虫赤眼蜂进入滞育,但伴随诱导历期的改变,滞育率发生较大变化。在8、10、12℃下,滞育率随诱导历期的延长逐渐增加,而在14℃下滞育率则先升高后降低。4个温度下,诱导历期为20 d时,黏虫赤眼蜂的滞育率在66.32%以上;而诱导历期为30 d和40 d时,滞育率则达到85.63%以上。相同诱导历期下,12℃下诱导时均表现出较高的滞育率,诱导30 d黏虫赤眼蜂即可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达92.86%;在该滞育条件下,黏虫赤眼蜂在卵期、幼虫前期、中期、后期以及预蛹期均能被诱导进入滞育,前4者的滞育率分别为91.94%、92.01%、94.50%和96.13%,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102.
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是新疆草原主要优势危害种,以滞育卵越冬.为弄清意大利蝗越冬卵发育及滞育过程的抗寒机制,本研究检测了自然条件下越冬卵的糖类、多元醇、脂肪和氨基酸等主要抗寒物质的含量变化,分析蝗卵发育过程不同阶段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意大利蝗卵在越冬过程中,除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外...  相似文献   
103.
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vestalis滞育茧在不同正己烷浓度、不同温度下暴露不同时间后对该蜂滞育解除、以及滞育解除后成虫羽化率和成蜂繁殖力的影响,分别建立了茧.成虫羽化历期、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对正己烷浓度、暴露时间、温度3因子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正己烷可以有效促进该蜂解除滞育,显著缩短羽化历期,提高羽化整齐度;但正己烷浓度、暴露时间和温度水平的过高或过低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滞育解除后成蜂的繁殖力,过高的温度处理还会显著降低成虫的羽化率。基于回归模型的优化组合分析结果,提出将滞育茧置于27-29°C下、1.5mL·L。的正己烷蒸气中暴露10~15min,对该蜂解除滞育后的生物学特性的不良影响将会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04.
从青杨派、黑杨派、白杨派近200个品种(品系)中选出苗期表现好的39个品种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选各品种生长量均超过对照品种;黑杨派、青杨派高、径生长超过对照健杨的34%~115%、35%~142%和70%~212%;白杨派品种高、径、材积生长超对照新疆杨的21%~111%、38%~187%和66%~324%;...  相似文献   
105.
苎麻赤蛱蝶滞育和化性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较详细报道了苎麻赤蛱蝶VanessaindicaHerbst在南昌郊区(北纬28°46',东经115°50')的年生活史和蛰伏情况。该虫在该地1a发生2代,春季和秋季各1代,以滞育成虫越夏,以休眠状态的成虫越冬,少数年份能以少量幼虫越冬。第二部分报道了苎麻赤蛱蝶在我国滞育和化性的地理变异特点:(1)北纬28°~32°之间,该虫具有明显的夏季滞育,但无明显的冬季滞育现象,13发生2代;(2)北纬35°以北,该虫不存在夏季滞育,但可能出现明显的冬季滞育,1a发生2代或2代以上;(3)北纬25°~27°之间,部分个体在夏季进入滞,部分个体则能继续繁殖,1a发生3~5代,除以成虫越冬外,亦能以幼虫越冬;(4)北纬25°以南,夏季滞育消失,1a发生5代以上,除以成虫越冬外,尚能以幼虫和蛹越冬;(6)在高海拔地带该虫亦缺乏夏季滞育现象。因此,在一定海拔高度范围内,高海拔地该虫年发生的代数反比平地多;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冬季滞育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06.
107.
麦红吸浆虫滞育不同时期幼虫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筛选与麦红吸浆虫滞育相关的蛋白,采用双向电泳及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麦红吸浆虫滞育前、后和滞育期的蛋白质图谱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滞育前幼虫的双向电泳图谱上平均可检测到蛋白质点约300个,其它时期约275个,其中多数分布在分子量8.0~50.0kD、等电点4.0~9.0的区域。在所检测到的蛋白质点中,26个在滞育前特异表达;3个在滞育前缺失,其它阶段表达;2个在滞育后200天特异表达;3个在滞育前和滞育解除后表达,滞育期缺失;34个在所有时期均表达,但各时期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8.
绿盲蝽滞育与非滞育卵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河南省新乡市采集绿盲蝽成虫的非滞育种群和自然越冬种群置于室内饲养,收集其所产的卵进行观察,并将越冬卵放入4℃冰箱经过低温处理后重新进行孵化.结果表明,越冬卵在温度26℃,相对湿度80%±10%,光照L:D=16:8的试验条件下不能像非滞育卵一样正常孵化,经低温处理60 d后能够正常孵化,说明了绿盲蝽以卵的滞育进行越冬的特性.非滞育卵在相同条件下孵化5 d以后出现红色复眼,随后卵变为黄绿色;而滞育卵同样条件下进行孵化并不出现红色复眼且颜色为黄色.  相似文献   
109.
为深入了解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us)的滞育机理,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对越冬期间成虫蛋白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滞育期间进行着一定程度的蛋白质代谢,蛋白质种类、数量和含量发生了变化,但除11月下旬变化较大外,其余时期相对稳定.11月下旬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含量也有所变化,此期间可能产生了与抗寒性有关的抗冻蛋白.越冬期间蛋白质特征与非滞育成虫有明显差异,是不同发育阶段生命特征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10.
寄生物和寄主的发育关联研究已有很多报道,而人们对捕食者与猎物的同步发育关系却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及其猎物棉蝗Chondracris rosear osea在18℃、22℃、25℃、28℃、31℃和34℃恒温下的发育特性及发育同步性。大斑芫菁幼虫(除5龄外)发育起点温度均低于10℃,而棉蝗每个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都高于10℃。大斑芫菁5龄幼虫的有效积温为440.53日度,低于棉蝗卵的462.96日度,并且大斑芫菁1~4龄幼虫的有效积温均少于1~4龄蝗蝻。大斑芫菁成虫出现、卵孵化和幼虫滞育解除日期与棉蝗产卵和卵孵化日期,显示大斑芫菁的发育和棉蝗的发育具有季节同步性,而且大斑芫菁的滞育同步化了大斑芫菁和棉蝗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