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46篇
  免费   787篇
  国内免费   721篇
林业   2497篇
农学   476篇
基础科学   449篇
  2415篇
综合类   4370篇
农作物   190篇
水产渔业   557篇
畜牧兽医   698篇
园艺   176篇
植物保护   926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414篇
  2020年   431篇
  2019年   520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407篇
  2016年   502篇
  2015年   415篇
  2014年   647篇
  2013年   666篇
  2012年   837篇
  2011年   872篇
  2010年   631篇
  2009年   673篇
  2008年   662篇
  2007年   705篇
  2006年   620篇
  2005年   516篇
  2004年   425篇
  2003年   376篇
  2002年   303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生态化造林绿化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和经济工程,既强调造林绿化对促进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演替的功能,也注重造林绿化对地方经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贡献。依据西藏"两江四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状况,从生态化的角度,对区域内造林绿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2.
根据野外采样和文献查阅,系统整理了可可的地理分布记录,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可可的潜在适宜分布范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北美洲南部、中南美洲北部、非洲西部、亚洲东南部以及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地区均是可可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域。其中,中国海南、台湾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雷州半岛也属于可可的适生范围。经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法验证,MaxEnt模型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977,表明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各环境变量重要性的Jacknife检验表明,极端最低温度、年降雨量、年温度变化范围、最暖季降雨量对可可的潜在分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3.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互存互促关系。以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现状及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为依据,探讨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提出应以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果为基础,注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等多重功能发挥,通过提高居民主体意识、制定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保护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等,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74.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研究的新热点。以近 20年内发表于SCI、CSSCI和核心期刊的 22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发现,国内乡村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划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宏观性研究两大类。分别对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做出基础性阐释,对其开发管理、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和相关评价体系进行理论性研究发现,现阶段的研究在研究领域、研究范围、研究方法方面得到发展,但在研究内容和案例选址方面仍存在缺陷,需平衡各个研究领域,不断完善相关研究,精细挑选案例地址,推动中国乡村生态旅游研究。  相似文献   
75.
葫芦岛市建昌县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大凌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分布在建昌县新开岭乡新开岭村、贺杖子乡碾房村、素珠营子乡梁杖子村.通过该项目治理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社会效益巨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工程建设也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为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76.
Corrigan LJ, Winfield IJ, Hoelzel AR, Lucas MC. Dietary plasticity in Arctic charr (Salvelinus alpinus)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2011: 20: 5–13. © 2010 John Wiley & Sons A/S Abstract –  In the face of widespread environmental change impacts, there is a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mechanisms promoting flexi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ecosystem components to such change to inform strategies for conservation. Glacial relict species are especially vulnerable to such changes. We investigated the behavioural responses of a native, glacial relict species, Arctic charr (Salvelinus alpinus) to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s. It was hypothesised that changes in feeding behaviour would occur as a key intermediary to reduction in habitat availability (through climate change and eutrophication) or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with introduced roach (Rutilus rutilus)]. Stomach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diet of 199 charr caught from Windermere, United Kingdom, in the months of March, June, September and November 2003–2007.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data from 1940 to 1951 prior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revealed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 contribution of benthic invertebrates in the present diet.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confirms the results of the stomach analysis, suggesting that the charr have switched their diet from zooplanktivory towards benthivory. We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that habitat modification and roach population expansion in Windermere have contributed to changes in charr diet. Complementary studies suggest that this diet shift is more likely to be a response to the increasing roach population than to habitat modification; however, further study in Windermere would be required to elucidate the exact mechanism. Long‐term data sets such as these provide information that is useful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vity of ecological change and the capability of species to respond to change.  相似文献   
77.
动物岩画是内蒙古地区古代动物的图解,通过岩画中的动物群落结构对比,可以推测相同地域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动物分布情况,进而推断当地的自然环境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8.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9.
压缩传感理论是一种充分利用信号稀疏性或者可压缩性的全新信号采样理论。该理论表明,通过采集少量的信号测量值就能够实现可稀疏信号的精确重构。本文在研究现有经典重构算法的基础上,提出结合图像分块思想和回溯思想的分块子空间追踪算法(Block Subspace Pursuit, B_SP)用于压缩传感信号的重构。该算法以块结构获取图像,利用回溯过程实现支撑集的自适应筛选,最终实现图像信号的精确重构。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测试条件下,该算法的重构效果无论从主观视觉上还是客观数据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0.
荀世芬 《北京农业》2011,(18):132-133
贵州省黄平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重点扶贫山区农业县。依据县情,依靠科学谋划林业生态建设。从黄平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今后发展黄平县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