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51.
杨树溃疡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概述了国内杨树溃疡病水泡型、大斑型和烂皮型3种主要病害症状,以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为主要病原菌的杨树溃疡病多种病原,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的侵染循环,以及影响病害流行的温度、土壤条件及杨树品种等因素和以"强化调控生态因素的综合治理IPM技术"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2.
养殖农户拥有动物健康状况信息,是否主动报告动物疫情直接影响动物疫病从发现到大规模爆发的时间间隔,进而影响重大动物疫情的传播速度和严重性。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影响养殖户上报疫情行为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责任分散效应、扑杀补偿激励不足、防疫意识淡薄是养殖户不上报疫情的主要原因;饲养规模较大、对动物疾病情况较为了解的养殖户上报动物疫情行为意愿较弱;具有较高文化程度、接受了当地畜牧部门培训、参加了养殖协会、对动物产品安全较为忧虑、认为政府扑杀补贴能较大程度弥补扑杀带来的损失等特征的养殖农户上报疫情行为意愿较强。  相似文献   
53.
免疫抗体监测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利用免疫抗体监测考核免疫效果、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评价疫苗的质量、预警重大动物疫病等方面,综述了免疫抗体监测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西瓜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成为西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作者根据多年实践并参考有关资料,对海南西瓜枯萎病的防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5.
河北省围场县马铃薯生长季节气象条件对晚疫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围场1994-1998年晚疫病的流行情况和主要气象资料,分析了生长季节6-8月气象因素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是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的关键因素。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在72%以上且保持3-4d,晚疫病病斑将在10d内出现。相对湿度高峰值之后是晚疫病的侵染期,相对湿度高峰值出现越早,晚疫病的侵染也早,保持和增加空气湿度的主要条件是降雨和雾、露天气。因此,气温不是这期间影响晚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正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Henn.)引起的气传病害,是我国和全世界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10%~30%,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小麦条锈病是大区流行性病害。陕西地处越夏菌源基地和黄淮海冬麦区的地理接合地域,是条锈病流行的重要"桥梁"地带~([1])。早期研究认为甘  相似文献   
57.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 明显重于2017年。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 提出了下一步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8.
香蕉束顶病广泛分布于福建省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及龙岩等地(市)所辖的大部分县(市)的香蕉产区,达23个县(市、区)之多,分布北界已达福州,且有继续向西、向北推移之势。发病率因地区、年份不同以及是否采取防治措施等而有差异,从零星发病至30%—50%不等,严重者达70%-80%,甚至不得不毁园再植或改种其它作物。该病发生一般以4~6月份最烈,系发病高峰期。病害发生的轻重与品种类型、蕉苗质量、种植年限、生育龄期、蕉蚜数量、栽培管理措施、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等均有关系。大量种植带病蕉苗是病区迅速扩展的直接原因;介体蕉蚜活动猖獗和管理粗放是病害严重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9.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dissemination of Citrus leprosis virus (CiLV) and Brevipalpus phoenicis , the Tenuipalpidae mite which transmits it, as well as to generate data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better sampling and disease control procedures,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at three levels of spatial hierarchy. Over 100 distribution maps of mite-infested plants and plants with CiLV symptoms were constructed after evaluation of 174 sweet orange commercial grove blocks from four citrus regions of São Paulo State, Brazil.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maps of mite-infested plants and those with CiLV symptoms was very low and mostly not significant. Spatial dependency between adjacent plants was incipient as ordinary runs analysis showed that percentages of aggregated sequences within or across rows were very low for both mite-infested and diseased plants. Index of dispersion ( D ) values for all quadrat sizes suggested aggregation of plants with symptoms within quadrats, but much less aggregation for mite-infested plants. Values of log( A ) and b were higher than 0 and 1,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 general and significant aggregation of infested/diseased plants inside quadrats. However, the degree of aggregation of plants with symptom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nfested plants. Aggregation in each grov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infested/diseased plant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lso showed a higher strength of aggregation for plants with symptoms than for infested one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spatial patterns of leprosis and B. phoenicis have been described.  相似文献   
60.
2000~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2000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为非流行年 ,四川省属于中等偏重发生 ,其他麦区轻或零星发生。2001年全国小麦条锈病为中度流行年份 ,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中度偏重流行 ,陕西、湖北和河南中部中度流行 ,甘肃中度偏轻发生 ,河南、山西、山东和河北等东部麦区轻和局部零星发生。对 14 82个小麦条锈菌标样鉴定结果表明 ,条中 32号(Hybrid 4 6类型3,HY-3)近年出现频率持续上升,2001年其出现频率首次居各小种及致病类型首位,为28.79%,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的主要流行小种之一。条中31号2001年出现频率为9.51%,比2000年13.5%有所下降 ,居第2位。条中30号2001年出现频率为7.33%,比2000年3.55%有所回升 ,在各小种及致病类型中居第3位。抗条锈育种应以条中32、31、30号和水源11类型14为主要对象 ,兼顾条中29号、Hybrid46和水源11的其他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