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6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林业   206篇
农学   180篇
基础科学   126篇
  356篇
综合类   787篇
农作物   209篇
水产渔业   190篇
畜牧兽医   405篇
园艺   48篇
植物保护   37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il structure on bromide (Br) transport through three soils with granular, prismatic, and single-grain structures. The breakthrough curve (BTC) of the single-grain structure was sigmoidal, symmetrical and similar to a piston flow, showing the dominance of mass flow. In contrast, the BTCs of the granular and prismatic structures were initially steep, becoming more gradual at high pore volumes (PVs). The stable structure and preferential pathways caused the early breakthrough of Br in the leachate of these columns. The con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CDE), mobile–immobile water (MIM), and dual-permeability (DP) models were fitted to observed data using the program HYDRUS-1D. The equilibrium transport model (CDE) was not as successful as non-equilibrium (MIM and DP) models in describing the Br transport in prismatic and granular soil columns, although it was able to describe the Br transport in single-grain column well. Overal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soil structure in pollutant transport through soils.  相似文献   
992.
为准确检测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的小麦植株δ13C值,对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技术(EA-IRMS)测定13C标记的小麦植株各器官中δ13C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蔗糖标准物质(IAEA-CH-6)、小麦粉标准物质(OAS/Isotope)和13C标记小麦植株样品测定结果的精度良好,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标准偏差小于0.11‰。对仪器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标准偏差为0.02‰;同位素信号在1e-9至1e-8A范围内,总体线性为0.003‰·n A-1。测得样品δ13C值的范围为-25.25%~23.32%。试验结果为研究光合产物在小麦植株体内的运转分配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3.
车用离心风机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分析风机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利用扰动力法建立了水润滑轴承刚度阻尼的非线性模型,完成了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基于转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分析了离心风机振动激励源,之后对转子在质量不平衡激励和轴承不对中激励下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质量不平衡激励下,转子系统振动的峰值频率主要位于整数倍频及半倍频处,其中以旋转基频和半倍频的振动为主;在轴承不对中激励下,转子系统振动的峰值频率主要位于整数倍频处,其中最主要的振动频率为旋转基频,其次为2倍频。该文对风机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分析对后续的整车振动与噪声分析,以及整车乘坐舒适性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城市污泥生物干化过程的有机质转化与产水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污泥生物干化期间,微生物降解有机质产生水分,影响最终的干化效率。该研究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进行城市污泥生物干化,测定了干化过程不同阶段的有机质组分转化,并通过水分平衡方程计算了污泥干化过程中堆体的产水量,研究了干化过程的产水规律。结果表明,第1次高温期是有机质降解最快的时期,日均降幅达6.68 kg/(t·d);生物干化完成时,有机质中的易降解有机质(易水解物和脂类)比例由49.91%降至37.94%,腐殖酸的比例由39.34%升至54.14%;堆体总产水量为61.80 kg/t,产水速率排序为:第1次高温期升温期第2次高温期降温期,其中第1次高温期日均产水速率达6.51 kg/(t·d),该时期也是有机质降解速率最大的时期。整个生物干化过程中,堆体产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为1:6.7,产水量远低于蒸发量,各阶段的产水量变化可为优化生物干化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木质素微观结构,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进行木质素的热裂解产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00和400℃时没有检测到多环芳烃等复杂结构,可见在该温度下,裂解产物并未发生二次缩合作用;在800℃下,苯和甲苯的GC含量增加,苯酚基本保持不变,并开始出现多环芳烃化合物。以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d,p)为基础对木质素的裂解反应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推断出木质素热裂解中环类化合物的形成演化机理:300~400℃主要发生CC键的断裂和羟基脱落(路径R5-1)以及C1—Cα键的断裂(路径R5-2);400~800℃发生的C1—Cα键断裂反应(路径R4-1),苯环上甲氧基官能团脱去反应(路径R4-4)和苯环上甲氧基均裂(路径R5-3);与苯环上甲氧基官能团均裂反应(路径R4-3)相比,苯环C1—Cα断裂反应(路径R4-2)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路径2、路径3和路径5的产物量均在800℃左右达到最大,其产物分别为联苯、菲以及芘。  相似文献   
996.
997.
杭菊栽培品种小黄菊鲜花和制成品香气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DE法提取小黄菊鲜花和制成品的香精油,用GC 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 (1)从鲜花和制成品中分别检出76和88种化合物,主要成分是单萜、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2)鲜花和制成品中共有成分62种,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桉叶醇、樟脑、马鞭草烯醇乙酸酯、六甲基苯等;(3)在鲜花中的含量至少十倍于制成品的组分有莰烯、β 水芹烯、α 水芹烯、(E) 罗勒烯、(Z) 罗勒烯、二环[222]辛 5 烯 2 酮、别罗勒烯、D 马鞭草烯酮、藏花醛、六甲基苯;(4)鲜花精油中有14种组分是制成品精油中没有的,有α 宁烯醛、α 小茴香烯、古巴烯等;(5)制成品精油中的含量远高于鲜花中含量的组分有6 甲基 5 庚烯 2 酮、α 姜烯、β 倍半水芹烯、α 柠檬醛、棕榈酸、α 姜黄烯、反 柠檬烯氧化物、α 没药醇等;(6)制成品中特有组分有26种,有麝香草酚、苯乙醛、α 萜品醇、γ 毕澄茄烯等。研究结果揭示了小黄菊香气特征,可供栽培、加工和品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998.
Vitamin C, B5, and B6 contents of potato tubers were measur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Two diploid potato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two different crosses were analyzed. Plants were grown at two location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easurements of vitamin content of tubers showed high variation in both populations. A weak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vitamin concentrations of tubers harvested at the two locations.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ean values of vitamins in field‐grown tubers and in different tissues derived from in vitro or greenhouse‐grown potato plants were also determined. A very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itamin content of field‐ and greenhouse‐grown tubers, and between field‐grown tubers and sink leaves of greenhouse‐grown plants was detected. This finding can facilitate breeding by preselec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improved vitamin content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at their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  相似文献   
999.
李娜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99-303
研究建立了猪肉中美洛昔康、氟尼辛、卡洛芬和托芬那酸四种非甾体抗炎药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中残留的药物经乙腈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用乙腈-0.1%甲酸水溶液溶解,正己烷液-液分配净化,最后采用电喷雾串联质谱仪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扫描(MRM)模式下进行测定,基质外标法定量。四种药物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为0.999。对猪肉中美洛昔康、氟尼辛、卡洛芬和托芬那酸在定量限(LOQ)、2.5 倍定量限(2.5 LOQ)和5 倍定量限(5 LOQ)三个添加浓度水平下的回收率进行测定,其平均回收率在在72.1%和87.3% 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8%和6.7%之间。美洛昔康、氟尼辛、卡洛芬和托芬那酸的定量限(S/N≥10)分别为1.6、1.6、80 和8.0 μg/kg。该方法不使用固相萃取柱,简化了操作步骤,节约了检测成本,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多残留检测技术的要求,可为猪肉中非甾体抗炎药残留量的测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00.
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分析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的奶牛血浆代谢谱,观察奶牛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内源性代谢分子标记物,用于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并阐明该病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临床酮病奶牛血样24例,亚临床酮病奶牛33例,健康对照组奶牛23例,静脉采集试验奶牛血液,分离血浆,检测其β-羟丁酸、血糖等生化指标。将血浆样品预处理后,运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进行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奶牛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通过PLS-DA方法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后,筛选潜在的疾病生物标记物。【结果】 以80例奶牛血浆样品为分析对象,研究建立了内源性代谢物谱的GC/MS分析方法,并利用NIST(2008)商业质谱数据库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快速鉴定,共检测出267个变量。将代谢组数据导入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代谢组数据可将患病组与健康组分别聚类区分,并且寻找到组间种类无差别代谢物为40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差异代谢物均为32个,临床酮病与亚临床酮病组相比有13个差异代谢物。通过查找KEGG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分析,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能量代谢途径相关。【结论】基于代谢组学的GC/MS技术对酮病奶牛血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共在临床、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组之间发现40种代谢物(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证明奶牛血浆样品的GC/MS代谢谱可以有效地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区分。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这些对组间分类有贡献的差异代谢物可能是奶牛酮病诊断的潜在代谢标记物和客观指标。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其血浆内的部分代谢物的代谢模式和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此外,新的潜在的代谢物也为奶牛酮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