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87篇
  免费   947篇
  国内免费   4045篇
林业   260篇
农学   3289篇
基础科学   1195篇
  3189篇
综合类   13175篇
农作物   6693篇
水产渔业   204篇
畜牧兽医   522篇
园艺   223篇
植物保护   1429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409篇
  2022年   781篇
  2021年   911篇
  2020年   832篇
  2019年   920篇
  2018年   654篇
  2017年   1097篇
  2016年   1478篇
  2015年   1077篇
  2014年   1549篇
  2013年   1390篇
  2012年   1944篇
  2011年   1657篇
  2010年   1389篇
  2009年   1512篇
  2008年   1240篇
  2007年   1467篇
  2006年   1355篇
  2005年   1159篇
  2004年   906篇
  2003年   875篇
  2002年   665篇
  2001年   627篇
  2000年   600篇
  1999年   461篇
  1998年   396篇
  1997年   365篇
  1996年   353篇
  1995年   343篇
  1994年   256篇
  1993年   280篇
  1992年   217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209篇
  1989年   160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104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5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不同杀虫剂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施用甲胺磷、扑虱灵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施药后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消长动态,并以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群落的丰盛度等生态学参数来衡量2种农药产生的生态效应及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施用甲胺磷田块的节肢动物各类群数量都急剧下降,害虫类恢复较快,天敌则比较缓慢,群体数量的急剧变化使得群落稳定性降低;喷施扑虱灵的田块,叶蝉、飞虱类等害虫数量明显下降且不易恢复,天敌类稍有下降。初步认为,在稻田使用选择性杀虫剂扑虱灵对群落物种数的恢复与保持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然控制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2.
为明确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稻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CH4和CO2累积排放量的影响过程与机制,本研究以稻田红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按土壤质量的1%等碳添加量设置对照(CK)、稻秆(RS)及300、400℃和500℃下制备的稻秆生物炭(RSB300、RSB400、RSB500)5个处理,对比分析了稻秆及稻秆生物炭添加0、30 d与120 d时,稻田红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有机碳(TOC)、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fcPOC)、游离态细颗粒有机碳(ffPOC)、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游离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fMOC)及闭蓄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oMOC)的变化差异,并探讨了稻田红壤CH4和CO2累积排放量与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稻秆生物炭添加后稻田红壤中DOC、TOC、fcPOC、ffPOC、oPOC和fMOC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oPOC与oMOC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fcPOC与fMOC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与CK处理相比,RS处理的稻田红壤中CH4和CO2的累积排放量均显著且持续增加;RSB各处理的稻田红壤中CO2的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只有RSB300和RSB400处理的稻田红壤中CH4的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且在培养120 d时分别增加了188.5%和32.7%(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添加稻秆及稻秆生物炭的稻田红壤中CH4和CO2累积排放量虽与DOC、ffPOC和fcPO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其中DOC和fcPOC含量起主导作用(P<0.01)。研究表明,添加稻秆生物炭可以有效提高稻田红壤中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与稳定性,且500℃热解制备的稻秆生物炭添加对稻田红壤中CH4、CO2累积排放量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43.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Dongxiang wild rice populations was evaluated by using 14 SSR primerpairs. Twelve of the primer pairs amplified polymorphic bands. A total of 70 polymorphic DNA bands weregenerated with average 5. 83 polymorphic bands per primer pair, indicating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Dongxiang wild rice was high.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highly variant individuals within andamong populations, while others were highly similar to each other. The within-population genetic distanceswere 0.23 - 0.47, being smaller than 0.40 - 0.55 of among-population. Strict management must be taken forthe preservation of Dongxiang wild rice.  相似文献   
944.
两系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18-1121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 ,研究了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水稻在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结实率、充实率、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组合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运转强度大 ,其转运率高的组合 ,结实率高、充实度好 ,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抽穗期提高糖花比 ,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 ,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 ,减少空秕粒 ,增进籽粒充实。  相似文献   
945.
籼型杂交稻碾磨、外观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NC 交配设计研究了9个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正向中亲优势,糙米长、糙米宽、糙米长宽比表现负向中亲优势,糙米厚无中亲优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中亲优势最大.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率和精米率表现正向超亲优势,整精米率、糙米长、糙米宽、糙米厚和糙米长宽比表现负向超亲优势.垩白度的超亲优势最大.相关分析表明,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方面,F1杂种与其亲本值间无相关性,而除了垩白粒率外,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间的相关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水平.降低糙米长的超亲优势可明显增加整精米率的超亲优势,提高糙米长、糙米宽和糙米长宽比的超亲优势可明显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946.
结实期水分胁迫对两系杂交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6个两系杂交水稻为材料,研究结实期水分胁迫处理(-50kPa)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处理都显著低于对照(浅水层)。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灌浆初期处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灌浆中后期明显比对照下降快.且籼型两系杂交稻比粳型两系杂交稻下降更快;根系活力在灌浆初期处理高于对照,灌浆中后期下降趋势与叶绿素和光合速率一致。干物质积累量处理低于对照.而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都高于对照.成熟期茎、鞘中可用性糖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说明水分胁迫处理加快了植株衰老,减少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但促进了茎鞘储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输出。水分胁迫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表现为对出糙率、长宽比、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因品种而异,垩白米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47.
对14个基因型水稻幼苗的叶片原始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经NO3^-诱导后的NRA以及添加NH4^ 后的NRA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未经诱导的情况下,早稻叶片NRA高于水稻,水稻呈现杂交稻高于常规稻、籼稻高于粳稻的趋势。经NO3^-诱导后,所有供试基因型水稻叶片NRA均大幅度提高,提高幅度为早稻高于水稻、杂交稻高于常规稻、籼稻高于粳稻。NH4^ 的存在对绝大部分基因型水稻叶片NRA有抑制作用,其中以对粳稻的抑制作用最大,对杂交籼稻和早稻的抑制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948.
选用性状互补的地谷B、珍汕97B和龙特浦B配制成珍汕97B/地谷B//龙特浦B复交组合,采用系谱法复交F4选优株与珍汕97A测交,并后代连续选性状似龙特浦B的优株与珍汕97A回交至BC5,育成T55A。用它与恢复系晚R-1配制成杂交稻组合T优551,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好等特性,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9.
水稻乳苗抛栽与其它栽培方式干物质生产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水稻乳苗抛栽和手插秧、抛秧、水直播的干物积累与分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经济产量与总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至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速度之间的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与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的正相关未达显著水平,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水稻乳苗抛栽干物质积累速度低,抽穗灌浆期至成熟期绿叶和茎鞘干重比例较高,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低。  相似文献   
950.
水作与地表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作水稻和不同地表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水作稻田当季用水总量是旱作稻田的 3 5~ 3 7倍 ,旱作稻田灌溉水生产效率是水作稻田的 1 0 6~ 1 6 4倍 ,田间总水分利用效率也达到水作的 3倍左右。尽管地表覆盖有较好的保墒增温效果 ,但因水分胁迫使旱作水稻生育期较水作延长 4~ 1 0d ;旱作中的覆膜处理保墒增温效果最好 ,灌水量最低 ,其耕层土壤温度比其他旱作处理平均高 1℃ ,生育期延长时间最短。水作、覆膜、盖草和裸露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 95 74、 85 1 8、 84 81和 7833kg·hm-2 。覆膜处理虽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上略高于盖草处理 ,但差异不显著 ,且覆膜处理存在成本高 ,污染土壤等缺陷。因此盖草不失为一项较好的替代水稻覆膜旱作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