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31篇
农学   8篇
  5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01.
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斑天牛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云斑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相遇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有多次插入输精现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平均需要17.81min。其中,输精前抱对平均时间为2.16min,总输精时间平均为10.28min,交配过程中每次插入输精时间平均为23.4s,配后保护时间为5.37min。野外交配行为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云斑天牛雌、雄个体交配次数差异很大,而且寄主植物对云斑天牛聚集和交配有明显影响。不同补充营养寄主对产卵量的影响试验中,云斑天牛取食光皮桦和法国冬青的枝皮面积(572.47,370.83mm2)以及取食后的平均每天每头产卵量(2.44和1.80粒)最大,显著高于杨树、核桃和旱柳(P<0.05)。对产卵诱木的选择试验中,在杨树和核桃木段上的产卵量最大。羽化出孔后单独饲养8天的云斑天牛在第10到14天之间达到产卵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2.
通过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和生物活性测试,研究从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分离提纯的甾醇成分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产卵忌避活性及其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离出的5个结晶组分中,结晶组分V对小菜蛾的产卵忌避活性最高,处理后24h、48h和72h的选择性产卵忌避率分别达75.76%、85.45%和65.85%,结晶组分Ⅳ次之,分别为42.10%、39.33%和47.65%,其它结晶组分活性很弱或无产卵忌避性。用Y-型管测试苍耳结晶组分对小菜蛾成虫趋向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组分V对小菜蛾雌、雄成虫均有明显的负趋向作用,选择系数分别为0.29和0.35;组分Ⅳ次之;同时,小菜蛾对所测试各结晶组分的选择在雌虫和雄虫间差异不显著。GC-MS分析,苍耳结晶组分V和Ⅳ均主要含有豆甾醇和谷甾醇,以及极少量的菜油甾醇,但各成分所占比例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3.
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的寄主栖息地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自然状态下,某些健康植物能释放对寄生蜂有吸引作用的挥发物。当植物受到植食性昆虫为害后,可引起植物的间接防御,即产生对一定种类寄生蜂具引诱作用的挥发物来保护自己。此外,害虫的产卵也能诱导部分植物产生引诱天敌的物质。对于植食性昆虫取食植物诱导的挥发物研究较深入,而其产卵对植物挥发物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综述近年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物对寄生蜂寄主定位影响的研究概况,可望为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寄生蜂卵成熟动态影响其产卵决策行为,因而对于认识寄生蜂搜寻行为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菜粉蝶(Pieris rapae)为模式生物,首先连续3周每隔24 h详细观察子代蜂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卵巢管以及寄主蛹的外部形态,以此为基础观察了低温处理(模拟越冬温度)被寄生蛹对子代蜂成熟卵数量动态的影响.蝶蛹金小蜂胚后发育历时约2周,其中卵期1d;幼虫历期约7d.初孵幼虫体透明;胚后第3-6天体积快速增大,然后减缓,体色由绿变黄;胚后第8天进入预蛹,第9-12天蛹淡色,复眼由淡黄变为深红,第13-14天蛹暗黑色,并逐渐带有金属光泽.卵巢管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沉积卵黄,并在羽化后1-4 d连续增加直到出现卵吸收;羽化后5-6 d成熟卵数量增速不明显甚至略有减小.寄主蛹随子代蜂从卵发育至幼虫再到蛹体色从绿色变为灰褐色再到土黄色.低温处理被寄生的寄主蛹(寄生蜂处于老熟幼虫或蛹期)后,羽化成虫的卵巢管略细,成熟卵数量较少.成熟卵数量的变化不仅受低温处理的影响,而且受雌蜂体型大小和日龄的影响;低温处理明显减缓卵成熟速率,各日龄期成熟卵数量均明显减少;适温下成熟卵数量于羽化后第4天达到峰值,而低温处理下成熟卯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延迟至第7天.研究表明,越冬低温对来年羽化的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动态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在自由选择试验中,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ta)在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与接虫12或24h后的栖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抗品种Mudgo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在非自由选择试验中,感虫品种TN1和品系“9101”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抗性和中抗品种(包括Mudgo)。分别罩笼时,Mudgo上的产卵量和取食量分别显著或极显著低于TN1;同罩一笼,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取食量仍极显著低于TN1。稻株内游离氨基酸分析表明:白背飞虱的产卵量与亮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天冬酰氨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6.
茶尺蠖是茶园主要害虫,为开展茶尺蠖的大量饲养,研究制作了一种产卵纸条,该产卵条制作简单、应用效果好,着卵量较之前的卵条提高45.95%;将之应用于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大量饲养,平均着卵量为195.9~225.4粒/条。本研究结果对茶尺蠖的大量饲养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生产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07.
为了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雌虫产卵分泌物与生殖系统内各生殖器官内容物鲜重及组分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室内饲养产卵期光肩星天牛成虫采集其产卵分泌物及其生殖系统内生殖器官内容物,利用Bradford法、蒽酮比色法、茚三酮试剂显色法对其组分中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产卵分泌物鲜重与卵巢内容物鲜重差异显著,而与交配囊、受精囊腺体及侧输卵管萼内容物鲜重差异不显著。卵巢和交配囊内容物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产卵分泌物中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侧输卵管萼内容物中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产卵分泌物中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与产卵分泌物中含量差异不明显;受精囊腺内容物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与产卵分泌物中含量差异不显著,其组分与产卵分泌物中组分基本一致。光肩星天牛雌虫受精囊腺为其产卵分泌物的贮藏器官。  相似文献   
108.
滇杨挥发物成分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艳粉  张晓梅  胥勇  肖春 《植物保护》2016,42(2):99-103
为了筛选非寄主植物滇杨的挥发物中驱避马铃薯块茎蛾产卵的活性成分,在室内利用选择性产卵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了8种挥发物:丁香酚、苯甲酸、苯甲醇、苯乙醇、2-羟基苯甲醛、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苯甲醛不同浓度(0.75~12mg/L)的溶液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甲酯在6~12mg/L浓度范围内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有极显著的引诱效果。丁香酚在3~12mg/L浓度范围内对产卵有驱避效果,12mg/L时的产卵驱避率为62.1%。苯甲酸在1.5~12mg/L浓度范围内对产卵有驱避效果,但各浓度下的产卵驱避率不存在显著差异。12mg/L的苯甲醇和苯乙醇的产卵驱避率分别为12.1%和20.2%。6mg/L和12mg/L的2-羟基苯甲醛的产卵驱避率分别为44.1%和33.2%。β-紫罗兰酮在1.5mg/L浓度时产卵驱避率为30.9%。12mg/L的苯甲醛产卵驱避率为38.5%。本文测试的8种挥发物中有7种在不同浓度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产卵驱避效果。  相似文献   
109.
薇甘菊次生物质对椰心叶甲的忌避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次生物质对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溶剂提取物均对椰心叶甲表现出驱避作用,在处理后72、96 h,浸渍各提取物后叶片的成虫着落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三氯甲烷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的驱避效果最佳,处理后96 h的驱避率分别为62.22%和66.22%;产卵忌避试验结果表明,甲醇提取物、三氯甲烷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处理后96、144 h,椰心叶甲的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0.
This study assessed cur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ed them to tests of oviposition preference by Diabrotica speciosa (Germar) for different soybean genotyp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eggs per plant and leaf intake was evaluated. The experim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 assessing the preferred oviposition substrate; (ii) standardizing the number of D. speciosa pairs, (iii) evaluating the preferred soybean plant age, and (iv) testing the preference for oviposition on different soybean genotypes, and evaluating its correlation with leaf intake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Females of D. speciosa preferred to lay eggs in the soil,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eggs laid in the presence of a growing soybean plant. The genotypes PI 227687, DM 339, and PI 274454 were the least preferred varieties for oviposition, while BRSGO 8360 was the most preferred genotype. Egg count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leaf intake, except for the variety IGRA RA 626 RR, which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Our discoveries may be helpful for second-crop use of resistant genotypes in areas where different crops are cultivated, by reducing the pest density off-sea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