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8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1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了研究橡胶林中橡副珠蜡蚧及其两种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型,对橡胶林区的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及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进行调查,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以及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聚集度指标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同,即橡副珠蜡蚧成蚧、若蚧、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和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中,橡副珠蜡蚧成蚧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橡副珠蜡蚧若蚧与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空间分布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72.
囊泡病毒(ascoviruses)和类囊泡病毒(ascovirus-like viruses)通过寄生蜂para-sitoid wasp的产卵行为而散布于鳞翅目Lepidoptera幼虫体内,它与寄生蜂的关系多种多样。大部分的囊泡病毒和类囊泡病毒都是致病性的,由雌蜂携带传播。一些囊泡病毒和类囊泡病毒则是互利共生生物,其基因稳定地存在于寄生蜂的细胞核中,世代间垂直传播,通过抑制鳞翅目幼虫的防御机制来促进幼蜂的成功发育。囊泡病毒DpAV4则根据所处的寄生体系可以是致病性病毒、互利型或共生非致病性病毒。各种生物学特性显示囊泡病毒与寄生蜂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寄生蜂控制病毒复制的调节因子,囊泡病毒与寄生蜂的关系类型依赖于它们之间关系得以进化的种类系统。  相似文献   
73.
74.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与采集,在15批次830个榕果中,共收集到50817头榕小蜂。笔管榕榕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6个科(亚科)7个属,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ishiiana为传粉小蜂,其余6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于金小蜂科、广肩小蜂科、姬小蜂科及隐针榕小蜂亚科。非传粉小蜂中的Philotrypesis sp.、Acophila mikii、Otitesella akoSycophila sp.和Sycobiomorpha sp.小蜂几乎在全年的每个月都可采集到,属常见种。Aprostocetus sp.全年仅收集到2头,为偶见种。笔管榕榕果内的榕小蜂种类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没有明显变化,但不同种类榕小蜂的数量变化明显。在笔管榕榕小蜂群落结构中,全年有9个月均是传粉小蜂占优势,但在1月、9月和11月的采集批次中,非传粉小蜂占优势。非传粉小蜂(Acophila mikiiSycophila sp.、Philotrypesis sp.和Otitesella ako)常呈爆发性发生,每批次中往往是1-2种的非传粉小蜂数量较多,但不同批次,数量较多的非传粉小蜂种类往往不同,因此在小蜂群落结构中未见某种非传粉小蜂占明显优势。福州地区笔管榕榕果内小蜂群落的的多样性指数为0.72,均匀度指数为0.37,丰富度指数为0.55,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68。分析了6种小蜂的性比,结果表明:传粉小蜂的性比极度偏雌,非传粉小蜂虽然也偏性,但均高于传粉小蜂,推测榕小蜂性比与雄蜂的翅型和交配场所有关。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和传粉小蜂总数、雌蜂数和雄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的雌、雄蜂都有负面影响,且传粉小蜂雌蜂减少的幅度大于传粉小蜂雄蜂,从而导致其性比升高。非传粉小蜂中Acophila mikiiSycobiomorpha sp.、Otitesella ako Ishii为造瘿类群,Philotrypesis sp.、Sycophila sp.属于寄居者或寄生者类群,非传粉小蜂中的寄生或寄居类群与造瘿类群相比,对传粉小蜂的负面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榕-蜂协同进化研究,以及城市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寄生蜂卵成熟动态影响其产卵决策行为,因而对于认识寄生蜂搜寻行为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菜粉蝶(Pieris rapae)为模式生物,首先连续3周每隔24 h详细观察子代蜂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卵巢管以及寄主蛹的外部形态,以此为基础观察了低温处理(模拟越冬温度)被寄生蛹对子代蜂成熟卵数量动态的影响.蝶蛹金小蜂胚后发育历时约2周,其中卵期1d;幼虫历期约7d.初孵幼虫体透明;胚后第3-6天体积快速增大,然后减缓,体色由绿变黄;胚后第8天进入预蛹,第9-12天蛹淡色,复眼由淡黄变为深红,第13-14天蛹暗黑色,并逐渐带有金属光泽.卵巢管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沉积卵黄,并在羽化后1-4 d连续增加直到出现卵吸收;羽化后5-6 d成熟卵数量增速不明显甚至略有减小.寄主蛹随子代蜂从卵发育至幼虫再到蛹体色从绿色变为灰褐色再到土黄色.低温处理被寄生的寄主蛹(寄生蜂处于老熟幼虫或蛹期)后,羽化成虫的卵巢管略细,成熟卵数量较少.成熟卵数量的变化不仅受低温处理的影响,而且受雌蜂体型大小和日龄的影响;低温处理明显减缓卵成熟速率,各日龄期成熟卵数量均明显减少;适温下成熟卵数量于羽化后第4天达到峰值,而低温处理下成熟卯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延迟至第7天.研究表明,越冬低温对来年羽化的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动态具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6.
蚜虫是农业生产上的重大害虫,不仅通过取食韧皮部直接为害植物,还会传播很多植物病毒病,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目前防治蚜虫仍以化学农药为主,然而生物防治作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防治策略在这几十年中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该文对我国近60年关于主要农作物蚜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主要农作物蚜虫的天敌资源(主要寄生性天敌196种,主要捕食性天敌16种,主要病原微生物6种)、蚜虫主要天敌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人工扩繁及应用技术及植物抗蚜机制和抗蚜种质资源挖掘,并对目前蚜虫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蚜虫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云杉花墨天牛是我国中温带地区携带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生物防治技术对于我国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有重要意义。目前花绒寄甲是防治我国南方地区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有效天敌,但还未见用于防治云杉花墨天牛,为探讨该天敌防治云杉花墨天牛的可能性,本研究分别在室内和林间测定了花绒寄甲对云杉花墨天牛的控制效果。在室内利用直接接种的方式将花绒寄甲幼虫接到不同虫态的云杉花墨天牛上,并模拟自然情况,以不同的益害比将该天敌的卵释放在含有云杉花墨天牛的木段上,观察该天敌的最佳寄生时期并明确最佳益害比。在林间全自然条件下设置了不同益害比,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有云杉花墨天牛为害的木段上,观察其自然控制情况。结果发现:室内直接接种试验,花绒寄甲幼虫在云杉花墨天牛蛹上平均寄生数量为3.10头/天牛蛹,平均寄生率为86.00%,平均存活率为57.79%。在幼虫上平均寄生数量为0.54头/天牛幼虫,平均寄生率为30.00%,平均存活率为13.92%。在室内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被云杉花墨天牛侵入的木段上,益害比为10: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2.59%,校正死亡率最高为40.71%。在林间将花绒寄甲卵卡释放到木段上时,益害比为4: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7.68%,与益害比为2:1时(45.51%)差异不显著;当益害比为10:1时天牛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74.15%,高于益害比为2:1时(43.79%),但差异不显著,且寄甲平均寄生率为33.38%,低于益害比为2:1时。结果证实,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幼虫对云杉花墨天牛蛹的寄生效果优于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因此蛹期是最佳防治时期;室内和野外防治试验均显示花绒寄甲可用于云杉花墨天牛防治;在野外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时,选择益害比为2:1时效果和经济性最佳。  相似文献   
78.
统计了目前蜘蛛寄生蜂9科(跳小蜂科、姬小蜂科、广肩小蜂科、蚁科、姬蜂科、蛛蜂科、金小蜂科、缘腹细蜂科和泥蜂科)约294种,其中我国记载蜘蛛寄生蜂4科(姬小蜂科、姬蜂科、金小蜂科和缘腹细蜂科)14种。对狼蛛科(Lycosidae)5种蜘蛛[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oes.Str.)、星豹蛛P.astrigera C.L.Koch、保山豹蛛P.baoshanensis WangQiu、小雾豹蛛P.mionebulosa Yin et al.和大理娲蛛Wadicosa daliensis Yin,PengZhang]的卵囊进行了孵化研究,共发现3种寄生蜂:姬蜂科1种(Hidryta sp.),缘腹细蜂科2种(Idris sp.1和Idris sp.2),其中缘腹细蜂科为我国蜘蛛寄生蜂新纪录科;拟环纹豹蛛、保山豹蛛、小雾豹蛛和大理娲蛛为首次发现寄生蜂寄生现象。  相似文献   
79.
Inoculation     
Terpenes and biogenically related phenols commonly found in plant essential oils are known to be toxic to insect pests. Accordingly thymol was tested for acute toxicity via topical application to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and its parasitoid, Cotesia plutellae (Kurdjunov) (Hymenoptera: Braconidae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opical application to adult female parasitoids versus second instars of P. xylostella showed that thymol was about 62 times less toxic to the parasitoid than to the host larvae with 24 h LD50 of 0.052 and 0.0008M,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ymol was less toxic to the parasitoid, some 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progeny at sublethal doses of surviving parasitoids were impaired such as rate of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time of larvae and pupae. The impact on detoxification enzymes was also studied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nduction in cytochrome P450 and carboxylesterase activities in both treated male and female wasps. Results obtained suggest that parasitoid is able to withstand the impact of thymol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80.
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地区柳树害虫及寄生蜂资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地区柳树食叶害虫及寄生蜂资源初步调查研究,为柳树食叶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乌鲁木齐及其周边柳树上,柳树害虫大暴发大泛滥时期,进行网扫并且徒手采集柳树害虫各龄期标本及寄生蜂标本,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分组解剖、饲养.[结果]发现了5种主要柳树害虫,其中杨毛臀萤叶甲的危害最严重;其次是柳虫瘿叶蜂;再次是叶蝉,数量较多,但危害程度不 是很明显;而柳蚜和斑潜蝇,数量较少,危害程度也较小;同时发现了693只寄生蜂,隶属于11科.其中数量和种类繁多的类群依次为姬小蜂科、细蜂科和蚜茧蜂科.[结论]通过在柳树食叶害虫暴发期间调查,发现的5种主要柳树害虫在危害程度上虽有差异,均未造成柳树死亡的现象,但对柳树的正常生长和园林景观效果带来了严重危害,需要对其进行及时防治;同时发现柳树害虫的寄生蜂资源丰富,这为今后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