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9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林业   124篇
农学   476篇
基础科学   168篇
  418篇
综合类   723篇
农作物   226篇
水产渔业   106篇
畜牧兽医   248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27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方法研究了重型立式车床转台的耦合传热特性,使传热外边界条件变成内边界条件,更符合实际工况。给出了转速范围在5~50 r/min内的空气流场,以及工作台、底座和静压油膜的温度场分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转速提高使静压油膜温度升高,承载能力下降,加强了散热面对流,且高转速时底座的散热量被低估,但散热面温度没有显著升高,加重了工作台和底座热集中。同时,工作台数值模拟结果与红外线热像仪测量数据吻合较好,说明数值模拟结果符合物理原理,扩展了流固耦合传热的应用范围,使立式车床的散热情况分析结果更加可靠和精确。  相似文献   
62.
基于流固耦合的离心泵蜗壳振动特性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具有超厚叶片的离心泵叶轮与蜗壳匹配问题,采用双向耦合方法对3种蜗壳结构产生的振动位移和振动速度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叶轮与隔舌之间的流场动静干涉作用,蜗壳受到交替的激振力作用,在不同时刻振动位移和振动速度分布呈周期性变化;蜗壳基圆直径与叶轮直径的比值D3/D2对蜗壳振动有明显的影响,当D3/D2≤1.013时,超厚叶片出口压力诱导蜗壳振动强烈;当D3/D2逐渐增大时,蜗壳振动明显减弱。在设计工况下,方案A(D3/D2=1.013)振动位移最大值为4.288×10-6m,振动速度最大值为8.547×10-4m/s;方案C(D3/D2=1.19)振动位移最大值为2.923×10-6m,振动速度最大值为5.253×10-4m/s;优选方案B(D3/D2=1.13)的振动最小,其位移和速度最大值分别为2.56×10-6m和4.823×10-4m/s,仅约为方案A的60%。该结果也验证了径向力的作用规律与蜗壳振动特性的直接关联性。  相似文献   
63.
The beneficial role of green manures in rice production is generally ascribed to their potential of supplying plant nutrients, particularly nitrogen (N). However,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green manures enhance the crop productivity are poorly understood. P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15N-tracer technique: (1) to compare the biomass production potential of sesbania (Sesbania aculeata Pers.) and maize (Zea mays L.) as green manuring crops for lowland rice and (2)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e two types of green manure and inorganic N on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N uptake by two 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s, viz. IR-6 and Bas-370. Although maize produced three times higher shoot biomass compared with sesbania, the latter showed higher N concentration; and thus the total N yield was similar in the two types of plants. Applying the shoot material of the two plants to flooded ric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dry matter yield and N uptake by the two rice cultivars, the positive effects generally being more pronounced with sesbania than with maize amendment. The difference in the growth-promoting potential of the two plant residues was related more to an increased uptake of the native soil N rather than to their direct role as a source of plant-available N. A positive added nitrogen interaction (ANI) was observed due to both plant residues, the effect was much more pronounc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esbania than with maize residues. In both rice cultivars, inorganic N also caused a substantial ANI, particularly at higher application rate. Losses from the applied N were 2–3 times lower from sesbania, compared with maize treatment. Green manuring with sesbania also caused much lower N losses than the inorganic N applied at equivalent or higher rates. The overall benefit of green manuring to rice plants was higher than inorganic N applied at comparable rates. The two rice cultivars differed in their response to green manuring, IR-6 generally being more responsive than Bas-370.  相似文献   
64.
偏型、粘型和易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调查了10种不同山羊草(Aegilops)细胞质的异质小麦品种 Chris 与1B /1R 小黑麦易位系77(2)杂交 F_1及回交后代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1.在同核背景下,山羊草不同种的细胞质在对77(2)的育性反应上明显不同,依此差异进行特定的质核组配,能得到更宜于培育杂种小麦的新型不育系;2.不同的不育胞质在同核背景下虽都能产生雄性不育,但  相似文献   
65.
棉花质核不育材料晋A的发现与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钧  张铎 《华北农学报》1996,11(4):29-32
发现并系统观察了棉花雄性不育材料晋A。通过镜检、自交、测交、回交、开放授粉和网罩试验表明,此材料不育性完全而稳定,陆地棉品种可作其完全保持系,海岛棉品种可使其育性恢复,是我国新发现的又一质核不育材料。其不育胞质来自陆地棉,但与其它胞质系不同,这一发现为棉花三系配套、实现产量上的突破提供了新的胞质基因源。  相似文献   
66.
旨在证明枫香拟茎点霉(Phomopsis liquidambari)有潜力成为广谱内生菌的模式菌株之一,有利于促进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完整化。本研究综述了一株广谱植物内生真菌P.liquidambari在改善土壤化学特性,修复受污染的土壤,优化农业生态,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并从真菌定殖情况、植物生理响应和土壤环境优化三个方面,将该菌株与当前研究较多的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进行比较,并展望了P.liquidambari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7.
为了提高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可视化宣传效果,为用户提供直观的操作工具辅助实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信息的管理,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建模现实语言(VRML)的农村社区动态交互三维虚拟漫游系统的实现方法.在本方法中,农村社区三维虚拟场景是通过社区布局VRML建模、社区纹理数据和层次化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VRML表达两个过程建立;通过将社区中建筑物、树木等对象实体设置为具有三维坐标和属性集的锚点,并利用Java与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对锚点的操作实现空间定位、距离分析、三维虚拟场景属性和空间位置查询等实时动态交互过程.该方法已经在北京房山八十亩地村网络虚拟漫游系统的实现中得到应用,应用效果表明系统仅需在带宽100 kB网络条件下即可快速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请求,适合在大都市周边农村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铝、氟及其交互作用对白茶和智仁早茶根际土壤酶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单独施铝处理中,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其它土壤酶活性均随铝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当Al浓度高达400mg/kg时,对酶呈现出抑制作用,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单独氟处理下,磷酸酶、尿酸酶活性变化不大,随着氟浓度的升高,除多酚氧化酶活性受抑制外,其余的酶活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当F浓度高达120 mg/kg时,对酶产生抑制作用,总体上氟的影响不如铝显著;铝、氟复合处理条件下,铝与氟之间联合作用对脲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尿酸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产生了显著或极显著的交互效应,其作用方式因铝、氟处理浓度组合、酶及茶树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研究还发现,铝、氟对茶树根际土壤酶的交互效应与铝氟浓度的比值有密切关系,且不同的酶活性达最高时的铝氟比值基本相同,表明在茶树体内代谢中铝、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际土壤酶活性在两个茶树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尤其以酸性磷酸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最为显著,总体上白茶根际土壤酶对铝、氟及其交互作用较智仁早茶更敏感,两茶树品种之间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与茶树根际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9.
METTL21C蛋白作为甲基转移酶参与多种细胞进程的翻译后修饰,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蛋白质信息数据库UniprotKB中选取36个不同代表物种的METTL21C蛋白作为研究对象,理化参数分析显示一级序列中氨基酸残基个数差异较大,平均为254个氨基酸残基,大多为偏酸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显示36种METTL21C蛋白共分为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鱼类4支,与物种的亲缘进化关系基本吻合。多序列比对和motif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物种METTL21C蛋白的序列相似度较高,10个motif序列几乎覆盖了全长多肽链,大都含有motif 1~motif 5,但N端序列差异较大,在哺乳动物中包含特有的motif 7、motif 8和motif 10,而在多种鸟类中有大段序列缺失。结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物种METTL21C蛋白的空间构象绝大部分区域近乎完全重叠,仅少部分自由度较高的局部肽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表明不同物种METTL21C在进化过程中一级序列有一定的差异,但是空间结构极为相似。以人METTL21C为蛋白质互作网络中心,直接相关蛋白质共11种,间接相关蛋白质共9种,说明METTL21C直接或间接参与多种细胞进程,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ETTL21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0.
针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实际服役状况,分析了土壤运动(冻胀与解冻沉降)对管道结构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基于管体结构-土壤弹簧模型在确定管-土交互作用方面的局限性,即非线性、大应变与多轴加载评估的保守性、土壤本构模拟与真实状况的偏离,建议发展新型多模块耦合集成技术确定土壤运动产生的机械效应。明确了X80高强管线钢在服役条件下发生应变时效及其导致管线钢(尤其是焊缝区)材料韧性和止裂能力的降低,建议使用时效活化能与等效时效时间模拟、评估管线钢在漫长服役过程中发生应变时效的敏感性,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此外,详细分析3种常见的管道缺陷(机械损伤、腐蚀缺陷、裂纹)对管道完整性影响的评估技术现状。针对高压、大口径、高强钢天然气管道(特别是焊接金属与热影响区)在地质不稳定地区的材料韧性、裂纹扩展以及止裂能力开展实验与评价技术,建立精确的多物理场协同作用下的管道缺陷评估模型,是当前的国际性技术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力保障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以及相关油气管道的长期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