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21年—2022年云南省寻甸县肉牛科技特派团成员对寻甸县肉牛主要疫病进行系统调查及疫病防治研究,2年来共完成了16个乡(镇)175个肉牛养殖场(户)的现场调查,并随机在全县16个乡镇71个肉牛养殖场(户)、1个屠宰场和1个大牲畜交易市场采集样品3267份,进行了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牛蓝舌病、巴氏杆菌病、牛支原体、牛结核分枝杆菌、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布鲁氏菌病、巴贝斯虫10个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牛结节性皮肤病、蓝舌病病毒、牛巴氏杆菌病、牛支原体、牛结核病、巴贝斯虫病6个病种的病原监测均为阴性;在73个养殖场(户)1394份棉拭子中检出牛病毒性腹泻阳性3份、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阳性2份;在29个养殖场(户)899份全血样品中检出牛巴贝斯虫病12份,样品阳性率分别为0.22%,0.14%,1.33%;场阳性率分别为1.37%、1.37%,24.13%。通过2年持续地边监测边排查隐患,精准指导养牛户科学防控疫病、规范使用兽药、强化生物安全等措施,使养殖户掌握了科学养牛和科学防病技术,切实提高肉牛疫病防控和养殖水平,提高肉牛养殖效率和肉牛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42.
为了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以苹果和腐烂病为检索词,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索引,检测了1962-2013年间有关苹果腐烂病的研究论文,分析了各年论文数量的年变化规律、论文研究内容、腐烂病大流行年份与地区特点。结果表明:苹果腐烂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苹果腐烂病的防治和发病规律调查方面,关于腐烂病发病机理和预测预报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苹果腐烂病在历史上有5次大流行,不同地区病害程度轻重各异。该病主要由树势衰弱、冻害、负载过重和忽视果园管理引起,加强苹果腐烂病预测预报是该病防控工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43.
生猪生产波动是引发猪肉价格波动进而扰动CPI的重要因素。为了弥补现有实证研究中样本量和指标选取方面的诸多缺陷,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猪肉价格对生产波动的影响最大,价格变动10%将引起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同向波动1.5%左右;2玉米价格变动10%将引起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反向波动0.5%左右;3疫病对生产波动构成显著的负向冲击,当生猪重大疫病死亡率达到1‰,出栏量将负向波动3%;4养殖规模化水平具有稳定波动的作用,而补贴政策并无明显的波动稳定作用;5前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饲料成本上涨和大范围疫病爆发对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大幅度下挫的贡献率分别为47.4%、14.9%和8.3%,在疫情严重的地区,疫病的贡献率高达27.3%。  相似文献   
44.
文章在分析H5亚型、H9亚型、H6亚型及H7亚型禽流感形势的基础上,研判了我国禽流感的流行趋势,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45.
辽宁省葡萄白腐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葡萄白腐病田间发生规律研究,认为葡萄白腐病发生与生育期、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多因子模拟表明,该病害多因子Logistic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葡萄白腐病流行动态随气象因子变化情况。沈阳地区该病害防治时间为6月初;时间指数增长期为葡萄出芽到7月初,逻辑斯蒂时期为7月初到9月中旬;衰退期9月中旬以后。在发病前期合理使用2 5%甲硫.腈菌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等药剂,可有效控制葡萄白腐病发生。  相似文献   
46.
Changes in the incidence and onset of potato late-blight epidemics in Finland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possible changes in climate, presence of soil-borne inoculum, and aggressivenes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populations. Datasets were constructed from leaf blight assessments in cultivar trials or fungicide tests carried out at eight experimental sites during the periods 1933–1962 and 1983–2002. Additional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late-blight monitoring projects carried out from 1991 to 2002. From 1998 to 2002, the risk of blight outbreak was 17-fold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s 1933–62 and 1983–1997. Simultaneously, the outbreaks of the epidemics began 2–4 weeks earlier. The changes observed were associated with a climate more conducive to blight in the late 1990s. Lack of rotation also advanced blight epidemics by an average of 9 days in 1998–2002, but it did not have this effect in 1992–1997, suggesting that soil borne inoculum may not have been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potato until the late 1990s. The aggressiveness of the P. infestans isolates seemed to have only minor effect on the onset of the epidemics after 1991, as the apparent infection rate remained unchanged despite weather conditions more favourable to late blight in the late 1990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more frequent and earlier epidemics, the sales of fungicides used against late blight in Finland increased 4-fold from the 1980s to 2002.  相似文献   
47.
48.
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的发生时间为冬末初春,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4~5月为发病高峰期,秋季较少有病斑出现。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育苗技术、造林技术等密切相关。在春旱、夏旱、暖冬等气候异常年份、育苗密度过大、施氮肥过多过晚、造林技术不规范等情况下,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发生严重,造林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49.
自1990年以来,瑞士在全国范围内保留了一些不经防治的马铃薯田并设立了晚疫病监测网。商品生产基地马铃薯晚疫病的首次侵染信息被用来指导防治区域性病害。近12年期间,有10年晚疫病始发于5月份,其中9年是保护地扩展到大田的。从2001年起,农民们能够在网络上得到PhytoPRE 2000决策支持系统的服务。系统的核心是国家范围晚疫病发生的实际状态、过去及未来的天气预报资料。用晚疫病菌侵染和产孢所需的关键性气象条件(MISP)来衡量未来天气状况的满足程度。自1996年至2000年,MISP模型被用来指导田间晚疫病的防治。与PhytoPRE 95相比,在多雨年份防治次数未能减少,但是在干旱年份能节省40%以上的药剂使用。在田间试验当中,MISP模型在指导首次用药方面与PhytoPRE 95不相上下,在连续用药方面优于其它决策支持系统。在1999年和2000年,MISP模型被整合到PhytoPRE 2000决策支持系统。为了使信息快速传递,采用了网络技术。PhytoPRE 2000是一个针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地块并集建议、信息和预警为一体的决策支持系统。每日的实际病害发生图以及通过MISP预测的晚疫病发生预警图能够通过网络显示给瑞士所有马铃薯种植户。  相似文献   
50.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黑条矮缩病为灰飞虱传播的一种毁灭性的水稻病毒病。经2000—2005年协作攻关研究,初步探明了该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再猖獗原因与危害损失,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指标、预测方法与测报调查规范;开发了“3S”监测预警技术,组建带毒率估测模型,应用于中长期预测预报;提出了以推广抗病良种、改进育秧方式、扒蘖补丛等保健栽培为基础,治秧田保大田、治虫防病的药剂防治为重点的防治新策略;初步形成适合于长江下游稻区特点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的技术体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