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22篇
农学   86篇
  22篇
综合类   278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马铃薯叶片原生质体的游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马铃薯四倍体普通栽培品种Desiree、东农303和二倍体野生种S.pinnatisectum品系脱毒试管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酶组合、酶液浓度、酶解时间以及温度等因子对原生质体游离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有助于提高原生质体的产量;最佳酶液组合为纤维素酶1.0%+离析酶0.5%;对于四倍体栽培种较短的酶解时间(13 h)较为适宜,而野生种需要较长的酶解时间(18 h)。  相似文献   
92.
盾叶薯蓣原生质体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盾叶薯蓣叶片、种子愈伤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的酶浓度、酶解时间及渗透压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5~10d的叶片置于0.6%纤维素酶、0.5%果胶酶、0.9mol/L甘露醇的酶液中、黑暗处理21h,其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高;悬浮培养5~10d的愈伤组织在2.0%纤维素酶、1.0%果胶酶、0.7mol/L甘露醇的混合酶液中黑暗处理6~8h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93.
绿粘帚霉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单因素实验对绿粘帚霉(Gliocladiu mvirens F051)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粘帚霉(F051)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用培养基A培养F051分生孢子24h,MgSO40.6mol/L(再生用蔗糖0.6mol/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为缓冲系统,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4mg/mL∶2mg/mL∶2mg/mL,在32℃水浴中酶解2h。  相似文献   
94.
【目的】提高生防放线菌对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方法】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内生放线菌SG2和生防放线菌SC11进行融合,测定了融合菌株对尖镰孢西瓜专化型和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其内生性和产多胺的能力。【结果】获得了G-C1-G-C18共18株形态特征和菌落颜色与亲本菌株有差异、遗传性状稳定的融合菌株,其中G-C1、G-C2、G-C8、G-C10、G-C11、G-C12、G-C16和G-C18等8株融合菌株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率均≥70%,G-C12和G-C8对尖镰孢西瓜专化型的抑菌率均>75%。融合菌株分泌物的抑菌效果均有所降低。融合菌株G-C1、G-C2、G-C10、G-C11、G-C12和G-C16继承了亲本SG2的内生性;上述8株融合菌株均继承了双亲产生多胺的特性。【结论】实现了植物内生放线菌和土壤中生防防线菌的原生质体融合,为枯、黄萎病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目的】选用辅酶Q10产生菌深红红螺菌和根癌土壤杆菌为出发菌株,系统研究其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为辅酶Q10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菌龄、溶菌酶质量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高渗溶液的选择等,对深红红螺菌和根癌土壤杆菌2株菌进行了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的研究。【结果】①根癌土壤杆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适宜条件为:菌龄13.5 h,高渗溶液为0.8 mol/L NaCl,溶菌酶质量浓度为0.2 mg/mL,酶解时间75 min,酶解温度35℃;②深红红螺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适宜条件为:菌龄45 h,高渗溶液为0.5 mol/L蔗糖+0.02 mol/L的MgCl2.6H2O,溶菌酶质量浓度为3 mg/L,酶解时间60 min,酶解温度37℃。【结论】得到了根癌土壤杆菌AT-N10和深红红螺菌Rh1.5005适宜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  相似文献   
96.
以“红核子”、“东壁”、“十二月龙眼”等龙眼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为起始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包埋悬浮培养等方式,进行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包埋悬浮振荡培养(50r/min)是龙眼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适宜培养方式,在含有多种生长调节剂的改良MS培养基(MP6)上,再生小克隆的形成频率可高达5%;采用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体胚诱导、成熟和萌发的优化方案,原生质体再生小克隆分化子叶形胚状体的频率达100%,萌发植株的频率一般大于45%。   相似文献   
97.
产纤维素酶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条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4种营养缺陷型产纤维素酶的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条件。结果表明,它们原生质体形成条件均以0.2mol.L^-1(pH5.8)磷酸缓冲液为好。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UV2-11和另一未定木霉(T.sp.)UV2-2以0.2mol.L^-1KCl的渗透稳定剂为好,菌丝菌龄分别为20,18-20h;康宁木霉(T.Toningii)UV2-15以0.6mol.L^-1NaCl的渗透稳定剂为好,菌丝菌龄均为16-20h,酶解时间均为2-3h。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以加入0.5%酵母膏和0.5%泛酸钙钙的改良Czapek培养基效果好,用0.7mol.L^-1KCl和NaCl作为渗透稳定剂。菌株原生质体的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8.
干旱胁迫下苎麻种质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旱池试验研究朝野胁迫下三种不同根型苎麻品种和不同生长期苎麻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探讨苎麻抗旱性与这些指标的关系。干旱胁迫使苎麻叶片含水量、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净光合强度及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但抗旱性品种下降较少;而K^+、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浓度及原生质膜相对透性(RPP)、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大。同不抗旱性品种比较,抗旱品种K^+浓度增幅较大,而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RPP  相似文献   
99.
低温锻炼期间柑桔原生质体SOD和CAT酸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3种抗寒性不同的柑桔胚性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经低温锻炼后,原生质体抗寒力得到增强,并在第12d达到最大。柑桔原生质体SOD、CAT酶活性变化同步提高,而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随低温锻炼进程逐步下降,至第12d回升。结果表明:柑桔原生质体SOD、CAT酶活性与抗寒性正相关,而MDA的含量则与抗寒性成负相关,可以利用柑桔原生质体SOD、CAT酸活性和MDA的含量鉴定柑桔原生质体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00.
摘要:为提高草原黑蘑菌丝体生长速度,采用高压电晕电场诱变技术处理草原黑蘑原生质体,通过设置4、5、6、7 kV的电压,分别进行30、60、90、120、150、180、210、240、270 s的处理,统计致死率,结合拮抗试验,初步筛选快速生长的新型突变菌株。结果显示,电压为6、7 kV时致死率均为100%,电压为4、5 kV时可获得原生质体再生菌落,致死率为8.45%~81.69%,其中4 kV处理150 s时致死率最高,为81.69%,是获得突变菌株的最佳致死条件;通过再生菌落的形态观察及拮抗试验,获得14株突变菌株,经生长量及生长速率的测量,发现诱变菌株生长后期4 kV的电压较5 kV更有利于促进菌丝体的生长量,在4 kV和5 kV处理条件下获得了生长速度较CK提高的11株正向突变菌株。高压电晕电场诱变技术 可为草原黑蘑菌种的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