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82篇
  免费   820篇
  国内免费   3487篇
林业   71篇
农学   2698篇
基础科学   999篇
  3001篇
综合类   11717篇
农作物   6178篇
水产渔业   54篇
畜牧兽医   250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396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70篇
  2022年   710篇
  2021年   848篇
  2020年   741篇
  2019年   823篇
  2018年   576篇
  2017年   996篇
  2016年   1339篇
  2015年   932篇
  2014年   1400篇
  2013年   1233篇
  2012年   1711篇
  2011年   1421篇
  2010年   1208篇
  2009年   1319篇
  2008年   1076篇
  2007年   1261篇
  2006年   1179篇
  2005年   1016篇
  2004年   800篇
  2003年   767篇
  2002年   562篇
  2001年   519篇
  2000年   513篇
  1999年   376篇
  1998年   338篇
  1997年   295篇
  1996年   303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234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68篇
  1990年   169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水稻白叶枯病诱导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个非亲和性和2个亲和性的稻白叶枯菌菌株、15种化学诱导物、9个水稻品种进行了水稻白叶枯病诱导抗性的研究.非亲和性菌株75-1,75-1-49和78-3对亲和性菌株76-25-17有较好的抗性诱导效果.在8个不同品种分蘖期用75-1接种5d 以后再以76-25-17接种,对后者的局部抗性和系统抗性诱导效果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仅密阳46和74-105有较明显的系统抗性相对诱导效果,分别为21.51%和17.93%,而所有品种都有很好的局部抗性相对诱导效果,除杭18为24.98%外,其余7个品种均在43.06%~56.03%之间.金刚30和窄叶青8号,经75-1和78-3诱导接种的叶片以及诱导接种后再经76-25-17挑战接种的叶片提取液对76-25-17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5种化学诱导物中以补骨脂、重楼、刺五加及麻黄的相对抗性诱导效果最好,分别为20.62%,16.28%,15.56%和15.05%.这4种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但其抑菌能力与抗性诱导效果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2.
依据陕西省4个定点单季稻农气观测站长期观测数据、87个单季稻地理分布数据和14个与单季稻生长有关的环境指标(8个气候指标、4个土壤指标和3个地形指标)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与最大熵模型(MaxEnt),建立陕西省单季稻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对单季稻在陕西省的种植分布和适宜性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单季稻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系数P≥0.69)面积为8 949.24km2;适宜种植区(0.38≤P0.69)面积为21 637.68km2;边缘适宜区(0.07≤P0.38)面积为73 351.66km2,不适宜区(P0.07)面积101 804.22km2,陕西省单季稻生长区域狭窄,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其中适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南的河谷川道、关中盆地的渭河冲积平原区域,适宜区内土层肥沃、水土资源好,土壤pH为弱酸性到中性,地形平坦、海拔高度为230~800 m。ROC曲线的AUC=0.916,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度高。影响陕西省单季稻种植分布的主要环境指标有≥10℃积温(贡献率28.97%)、年降水量(贡献率25.99%)、年平均气温(贡献率16.87%)、海拔(8.27%)、年日照时数(5.66%)和年湿润指数(4.12%),陕西省单季稻最适宜区环境参数为≥10℃积温4 865℃·d、年降水量762mm、年平均气温15℃、海拔436m、年日照时数1 573h和年湿润指数1.6。结果显示基于最大熵模型与ArcGIS构建的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可以准确地对陕西单季稻的种植适宜性做出科学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93.
为给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高蛋白的培两优288和低蛋白的培两优210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三壮三高栽培法、常规栽培法3种不同栽培法对高蛋白和低蛋白两个杂交晚稻组合功能叶及籽粒中谷草转氨酶(GOT)与天冬氨酸激酶(A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三壮三高栽培法、常规栽培法相比,高蛋白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晚稻蜡熟期和黄熟期功能叶及籽粒中GOT和AK的活性,且在高蛋白组合和低蛋白组合上都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功能叶中GOT和AK的活性在蜡熟期分别提高了11.41% ̄27.72%和7.96% ̄47.45%,功能叶中AK的活性在黄熟期提高了21.61% ̄163.76%;籽粒中GOT和AK的活性在黄熟期分别提高了127.33% ̄175.36%和16.36% ̄89.13%。功能叶和籽粒中GOT和AK活性的提高有效促进了晚稻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成,使得(添加)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增幅为1.61gkg ̄23.26g/kg;氨基酸含量的增幅为2.24% ̄44.09%。其中人体7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增加9.20% ̄58.05%;猪11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增加4.47% ̄66.36%。  相似文献   
994.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ar基因导入水稻获得可遗传的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水稻品系“E32” ,获得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表明 ,转基因植株能充分表达对Basta除草剂的抗性 ;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PCR分析 ,证实bar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遗传分析表明 ,bar基因能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 ,并在T3 代开始分离出抗性一致的稳定株系  相似文献   
995.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选育及其栽培特性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采用两系方法以培矮 6 4S作母本 ,9311作父本 ,培育的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 ,作一季中稻栽培 ,在掌握栽培特性和肥水良好的条件下 ,大面积实收产量达 9.5~ 11.0t·ha-1,且不易倒伏。米质达国标优质米级 ,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高产群体指标为每公顷栽插 2 2 .5~ 2 7.0万穴。单株栽插 ,基本苗 75~ 12 0万个·ha-1,最高茎蘖数345 .0~ 375 .0万个·ha-1,有效穗 2 2 5 .0~ 2 5 5 .0万穗·ha-1,每穗总颖花 2 0 0个左右 ,结实率 83%~ 88% ,千粒重 2 6~2 7g。栽培技术为适时早播 ,早施分蘖肥 ,达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基面肥、分蘖肥与后期施氮量各占总施氮量的70 %和 30 % ,每公顷总用纯氮量 2 2 5~ 2 5 5kg。宜重视磷钾肥的施用 ,后期切忌早断水 ,应切实防治稻曲病。  相似文献   
996.
水稻新品种"吉农大18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新品种“吉农大18号”是以组培7为母本,以93-1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3年吉林省区域试验产量结果比对照(通35)增产5.23%,1年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6.0%。“吉农大18号”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03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97.
不同旱种方式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汕优63"和"武育粳3号"为材料,以水种方式为对照,调查分析了覆膜旱种、覆秸旱种、露地旱种3种旱种方式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与水种方式相比,3种旱种方式水稻移栽至穗分化期生长发育慢,全生育期延长,稻株各节间长度、穗长较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偏低,其减少的顺序为露地>覆秸>覆膜;但最大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根冠比、粒叶比(颖花数/顶3叶叶面积)覆膜方式均较高。结果还显示:旱种方式水稻的每穗粒数少于对照;单位面积穗数覆膜方式高于对照,覆秸旱种和露地旱种则低于对照;旱种方式水稻的粒重,汕优63显著低于对照,不同旱种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武育粳3号露地旱种显著低于对照,覆膜旱种和覆秸旱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实率露地旱种显著低于对照,覆膜旱种和覆秸旱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3种旱种方式水稻产量低于对照,但汕优63覆膜方式减产不显著,其余品种×旱种方式减产均达显著水平(P<0 05)。考虑到节水种稻和生态效益,提出采用覆秸方式种稻并辅以适量适时浇水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998.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产量损失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工接种,造成不同病情小区及病丛,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通过降低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而造成产量损失。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与病叶率及其严重度有关,经相关及回归分析发现,产量损失率与病叶率及其严重度乘积成线性相关关系,据此得产量损失模型y=5.0179+0.0831x.  相似文献   
999.
水稻矮秆性状研究及矮源育种利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工作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矮秆性状的遗传、水稻植株矮化机理以及矮源的育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水稻矮源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水稻半矮秆突变系Tad-M-1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高秆籼稻Tadukan的突变系Tad-M-1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Tad-M-1半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矮脚南特sd-1基因和新桂矮sd-g基因非等位,而与云南矮秆粳稻雪禾矮早的矮秆基因以及四川半矮秆籼稻一支腊的半矮秆基因等位.本文还评价了Ted-M-1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