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62篇
  免费   3117篇
  国内免费   4093篇
林业   3717篇
农学   2572篇
基础科学   2563篇
  22909篇
综合类   16546篇
农作物   1621篇
水产渔业   215篇
畜牧兽医   1758篇
园艺   589篇
植物保护   3182篇
  2024年   388篇
  2023年   1285篇
  2022年   1710篇
  2021年   1788篇
  2020年   1839篇
  2019年   2099篇
  2018年   1689篇
  2017年   2630篇
  2016年   3042篇
  2015年   2135篇
  2014年   2362篇
  2013年   3370篇
  2012年   4243篇
  2011年   3230篇
  2010年   2492篇
  2009年   2592篇
  2008年   2314篇
  2007年   2555篇
  2006年   2166篇
  2005年   1833篇
  2004年   1410篇
  2003年   1217篇
  2002年   988篇
  2001年   930篇
  2000年   795篇
  1999年   613篇
  1998年   532篇
  1997年   538篇
  1996年   455篇
  1995年   467篇
  1994年   437篇
  1993年   342篇
  1992年   296篇
  1991年   265篇
  1990年   189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102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6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太行山山前平原土壤有效水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燕  王会肖 《中国农业气象》2009,30(3):313-317,322
利用栾城试验站1998—2002年的降水和土壤水观测资料,探讨太行山山前平原的土壤有效水量和土壤水有效性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效水量年内变化明显,受降水影响显著;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秋季变化幅度最大;作物的主要供水层下移。②作物根系层土壤水的总体有效性在全年基本为“中效”;在冬小麦生育期,深层的土壤水逐渐转为“难效”,经过雨季能基本得到缓解;自1998年至2001年土壤水分有效性等级由浅层至深层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992.
我国主要植烟土壤氮素矿化潜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我国植烟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及其分布状况,从18个烤烟主产省的317个县采集了500多个土壤样品,采用Stanford的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测定了土壤氮素矿化势和矿化速率常数。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常数(k)平均为0.017/d,土壤氮素矿化势(No)平均为130.6 mg/kg,变幅为5.5~372.0 mg/kg,0—30 cm土壤累积潜在供氮量达到了470.2 kg/hm2。不同植烟区土壤矿化势差异显著,黄淮烟区、北部西部烟区、东北烟区、南部烟区、长江中上游烟区、长江中下游烟区、西南烟区土壤矿化势的分别为:64.1、78.8、99.0、119.9、127.8、135.0 和160.5 mg/kg。其中南方烟区(南部烟区、长江中上游烟区、长江中下游烟区、西南烟区)的矿化势显著高于北方烟区(北部西部烟区和东北烟区)和黄淮烟区。不同类型土壤矿化势存在显著差异,即使是同一类型土壤,其矿化势变异仍很大。因此应从宏观上把握全国植烟土壤的供氮潜力,对于土壤供氮潜力过高的区域,在植烟土壤区划中应考虑进行调整,而对较高的区域,可以考虑采用农艺措施进行调控,减少烟株生育后期氮素供应;而对于土壤供氮适量的区域,应作为优先发展烤烟生产的区域。  相似文献   
993.
大田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均匀度评价方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灌水均匀度是评价灌水质量的重要指标,灌水后的土壤水分分布均匀度是灌水均匀与否的最终体现。选择最佳的土壤水分取样点数是进行经济、准确评价灌水后土壤水分分布均匀度的基础。在新疆地下滴灌棉田中,灌水后2 d(土壤水分相对稳定)进行取样,实测田间土壤水分分布,抽样分析了样本数与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均匀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样本数的增加,对应的土壤水分布均匀系数(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Cu)的变幅缩小,并向其均值集中。从样本数量上分析,样本数在15到60之间,其Cu的均值变化并不明显;在试验条件下,进行大田土壤水分监测评价时,均匀分布的取样点个数应不少于24个。Cu和配水均匀度(Du)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用实测结果得出的系数与相关手册的推荐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互算时需加以考虑。采用均匀25点取样,对大田棉花地下滴灌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滴灌条件下,毛管附近的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幅最大;与上、下土层相比,灌水前毛管附近(20~40 cm)处的土壤水分均匀度较低,灌水后其均匀度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994.
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土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耕作土壤,其结构性状对土地生产力影响极大。土壤侵蚀使肥沃的黑土层减薄,土壤理化性状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和影响。根据黑土侵蚀现状,对不同侵蚀程度黑土坡耕地的养分状况、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渗透速度、抗蚀抗冲性能指标的测定分析发现,黑土侵蚀程度由轻度到重度,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越来越低;土壤蓄渗水能力逐渐减小;土壤抗蚀抗冲性能亦逐渐降低。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程度的加剧,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保肥供肥能力降低,土壤黏度加重,结构变劣,保水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势必对我国东北黑土区商品粮基地的重要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95.
Two soil–water balance models were tested by a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with measured daily rates of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soil water storage,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capillary rise. These rates were obtained from twelve weighable lysimeters with three different soils and two different lower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time period from January 1, 1996 to December 31, 1998. In that period, grass vegetation was grown on all lysimeters. These lysimeters are located in Berlin‐Dahlem, Germany. One model calculated the soil water balance using the Richards equation. The other one used a capacitance approach. Both models used the same modified Penman formula for the estimation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he same simple empirical vegetation model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ranspiration, interception, and evaporation. The comparisons of simulated with measured model output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modeling‐efficiency index IA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 At some lysimeters, the uncalibrated application of both models led to an underestimation of cumulative and annual rat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capillary rise, despite a good simulation quality in terms of IA and RMSE. A calibration of soil‐hydraulic and veget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maximum rooting depth resulted in a better fit between simulated and observed cumulative and annual rat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capillary rise, but in some cases also decreased the simulation quality of both models in terms of IA and RMSE. The results of this calibration indicated that, in addition to a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the soil water‐retention functions, veget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rooting depth should also be observed. Without such information, the rooting depth is a calibration parameter. However, in some cases, the uncalibrated application of both models also led to an acceptable fit between measured and simulated model outputs.  相似文献   
996.
日光温室萝卜棵间土壤蒸发规律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蒸发在农田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计算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采用微型蒸渗仪测定温室萝卜的棵间土壤蒸发,对萝卜棵间土壤蒸发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太阳辐射、气温和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温室萝卜棵间土壤蒸发随着萝卜生育期的推移有减小的趋势,棵间土壤蒸发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37.73%~41.71%,棵间土壤蒸发与太阳辐射、气温和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因子均呈现良好的指数关系,该研究对合理制定温室萝卜的灌溉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7.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作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采用土钻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含水率显著较高,这与农田坡度较小及梯田建设有关,还与农作物蒸腾耗水相对较小有关。林地、灌木地和草地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别。黄土丘陵区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坡度和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的影响。但草地土壤含水率还与坡向及年生物量有关。土壤水分分布格局与该区土层深厚,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水分收入主要受降雨的补给有关。因此,该区农田建设应在坡度较小(<10°)的地形上进行,并优先考虑梯田。坡度较大的地方应以天然灌木和草本群落的保育为主。人工乔灌林只适宜在沟道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998.
土地退化/恢复中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EPIC公式计算了不同开垦和退耕年限的土壤可蚀性K值,对黄土高原典型自然恢复区子午岭林区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可蚀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开垦后,土壤颗粒向粗骨化方向发展,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可蚀性逐渐增强;土地退耕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肥力水平提高,可蚀性逐渐减小;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团聚度与土壤可蚀性K值相关最为密切;土壤可蚀性的强弱本质上取决于土壤有机碳含量,恢复植被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强土壤团聚度,是降低土壤可蚀性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9.
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起垄覆盖集水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选择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最佳集水技术,采用5种不同处理方法(秸秆覆盖、起垄覆膜膜侧种植、起垄无膜、无垄覆膜和常规耕作)对土壤蓄水量和玉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产量性状等指标均存在差异,以起垄覆膜膜侧种植为最优种植模式,其耕作层土壤蓄水量在抽雄期(8月9日)比对照高72.3%;整个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平均高16.95%、9.77%和16.21%,籽粒产量比对照提高27.28%。表明各种起垄覆盖集水模式对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均具有增产效果,其中起垄覆膜膜侧种植集水效应最好,增产效果最优,是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最佳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为检验介电分选装置中电极排列方式对种子分选效果的影响,在同一个分选滚筒上布置轴向和圆周两种电极排列方式。采用等间距区间分组,统计不同试验条件下各区间内落入种子频数,并对种子分选后的分布进行了检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圆周排列电极分选相比较,电极轴向排列时种子的脱落角大,并且种子分布样本标准差大,有利于将不同质量的种子分散开,有利于种子分选;落地种子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分选种子试验的重复性好,分选过程中种子相互碰撞明显减少,有利于区分不同级别的种子。试验研究结果为种子介电分选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