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0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328篇
林业   1754篇
农学   498篇
基础科学   165篇
  726篇
综合类   3568篇
农作物   2143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122篇
园艺   91篇
植物保护   16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329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339篇
  2016年   435篇
  2015年   379篇
  2014年   586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650篇
  2010年   538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研究建立了普洱茶中9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分子量相近原则选择45Sc、73Ge、115In、209Bi之一作为内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普洱茶中铅、砷、镉、铬、锰、铜、锌、镍、硒的含量。检出限为0.0034~0.3100 mg/kg;在1.0~50.0 ng/m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为0.9991~1.0000;0.5、2.0、4.0 mg/kg 3个加标质量分数的平均回收率均在90.3%~107.9%之间,RSD均小于5%。该方法基质干扰小、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性和定量准确可靠,能满足普洱茶中多种金属元素的测定需求,可用于普洱茶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3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对滇红的香气成分进行富集,分别使用两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气质联用(GC-MS)检测分析,比较了非极性色谱柱HP-5MS和极性色谱柱CP-Wax对红茶香气成分分离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极性色谱柱对红茶香气成分的分离效果均表现良好,但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红茶中不同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分析时,应根据分析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相似文献   
33.
对云南省辣木(Moringa oleifera)种植区域的生产状况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根据气候条件适宜性,综合考虑年平均气温、≥10℃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和指示植物等因素,初步把种植区按县划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及不适宜区。结果表明,云南辣木适栽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怒江、依洛瓦底江和南盘江等水系的低热河谷区。这为云南省辣木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茶叶生产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杰  姚飞  马力  储霞玲 《茶叶科学》2020,40(3):415-429
明确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特征和集聚效应,对广东省茶叶产业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空间重心模型,运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过程、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茶叶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稳步提升,2008年以后增速较为明显;(2)茶叶生产空间差异明显。粤北和粤东地区茶叶种植总面积占到广东全省的85%以上,茶叶产量占到83%以上,粤西和珠三角缩减较为明显;(3)广东省茶叶生产重心具有整体向东偏北迁移的趋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的东移反映出广东省茶叶生产已呈现逐渐向粤东和粤北地区集聚的态势;(4)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极化和空间溢出作用显著,已经形成了以饶平、潮安、大埔、丰顺、五华、兴宁、英德、东源等县区的茶叶生产集聚区,构成了广东省茶叶生产的“热点区”,并对周边县市产生带动和刺激效应;(5)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是茶园规模扩张的基础,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是茶叶产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巨大的市场消费力是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茶园面积扩张的重要原因。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应根据地区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种植传统等因素,推进茶叶生产区域集群化发展,提升广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35.
"梦茗"系从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优良地方群体种中采用单株选育法育成的适制绿茶新品种。经安徽省内品比、推广示范和全国区试,发现"梦茗"物候期与福鼎大白茶相当,属早生种。品质优异,全国区试3个点感官审评总分均高于对照;内含物含量高,氨基酸含量4.9%、茶多酚总量26.9%、水浸出物总量40%。产量高,品比试验高于福鼎大白茶26.45%,全国区试产量与对照相当。抗旱能力强,抗寒能力与对照相当。  相似文献   
36.
新时代下,茶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普及,茶德的提出使得茶文化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旨在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历代古人将“仁”、“知”、“勇”等定义为君子的品德,本文从茶的平和里仁、睿智超然、坚贞清廉三个方面展开,初步论述了茶的君子品德。  相似文献   
37.
在对广西沙塘林场巨尾桉2年生人工林调查基础上,按标准木法测定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为16.57 t/hm^2,其中,干、根、叶、枝、皮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依次为46.67%、16.85%、14.62%、12.16%、9.62%。应用建立的估算模型估测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其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8.
刘振  成杨  杨培迪  赵洋  宁静  杨阳 《茶叶科学》2020,40(2):250-258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标记(nSSR)与叶绿体DNA序列(cpDNA)分析技术,对城步峒茶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等研究。结果表明,15对nSSR引物在参试81份资源中共获得142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9.47个,城步峒茶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Nei期望杂合度(Nei)分别为0.49、0.62和0.62,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Structure分析将79份峒茶资源分成3个类群,但各类群的遗传背景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群体结构。F检验表明,城步峒茶群体的近交系数FIS为正值(FIS=0.177 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较小(FST=0.034 5),分化程度较低,基因流Nm较高(Nm=7.01)。3对cpDNA引物分别获得了473 bp(rbcL)、704 bp(matK)和320 bp(psbH-trnA)的片段序列,变异位点占总位点的比例分别为0.42%、0.71%和1.25%。将3个序列依次拼接,共产生了9个单倍型,单倍型数由多到少的居群依次为TXZ(6)、DZC(4)、DPS(4)、TYS(3)、HJZ(2),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732和0.001 39。9个单倍型中,单倍型H1和H5处于进化网络图的中心节点上,并且包含资源数量最多,属于比较原始的单倍型。同时,nSSR和cpDNA的AMOV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居群内的变异百分比分别达到96.69%和80.54%,城步峒茶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  相似文献   
39.
在资料查询、专家咨询获取各种模式林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华容县5种当地典型的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共设置20块样地,对相应指标进行实地调查,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构建了洲滩人工林复合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5种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5种杨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评价优劣排序为林-菜模式(0.631 3)林-菌模式(0.611 8)林-药模式(0.488 3)林-草模式(0.475 2)纯林模式(0.456 7)。无论从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还是从综合效益来看,研究区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都优于纯林模式。  相似文献   
40.
茶树咖啡碱合成酶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RISPR/Cas9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高效的优点,可轻松实现对目标基因的敲除、替换和定点突变等操作。该技术刚诞生,就受到了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不到3年的时间就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动、植物当中。然而CRISPR/Cas9技术在茶树中的应用面临载体构建问题,本文以茶树咖啡碱合成酶为例,联合采用常规PCR、Overlapping PCR和Golden Gate Cloning技术,构建了包含茶树咖啡碱合成酶双靶点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为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在茶树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