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81篇
畜牧兽医   2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通过构建斑马鱼(Danio rerio)SAA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E.coli)TB1中诱导表达并纯化获得了斑马鱼SAA融合蛋白,将纯化的斑马鱼SAA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特异性多克隆抗血清,并研究了斑马鱼SAA融合蛋白与细菌的结合能力及检测了抗体效价。结果表明,纯化的斑马鱼融合SAA蛋白能够与5种细菌直接结合,血清效价达到1∶2 000以上。  相似文献   
52.
氰戊菊酯对鲤科鱼类致突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统计草鱼(C 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胚胎致畸率,研究了氰戊菊酯对鱼类的致突变效应。结果显示:氰戊菊酯对1龄草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60.62μg/L;1.2μg/L以上的氰戊菊酯能显著提高草鱼的微核率、核异常率以及总核异常率,三者的变化趋势均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先升高,达到峰值后再缓慢下降;微核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表明氰戊菊酯对草鱼染色体畸变有明显影响。在2~32μg/L的氰戊菊酯中,随着浓度的升高,斑马鱼的胚胎死亡率升高、出膜率降低、80%胚胎出膜时间延长,仔鱼畸形率升高,说明氰戊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及仔鱼有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53.
在半静态水的条件下,研究了铜离子(Cu~(2+))、镉离子(Cd~(2+))和汞离子(Hg~(2+))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发育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采用48 h、72 h、96 h致死率和72 h、96 h孵化抑制率作为生理毒性终点,以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作为毒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的48 h-LC50分别为0.58 mg·L~(- 1)、0.72 mg·L~(- 1)和0.000 46 mg·L~(- 1),72 h-LC50分别为0.39 mg·L~(- 1)、1.15 mg·L~(- 1)和0.000 30 mg·L~(- 1),96 hLC50分别为0.08 mg·L~(- 1)、0.19 mg·L~(- 1)和0.000 18 mg·L~(- 1);Cu~(2+)、Cd~(2+)和Hg~(2+)的72 h孵化抑制率的LC50分别为0.05 mg·L~(- 1)、0.01 mg·L~(- 1)和0.000 04 mg·L~(- 1),96 h孵化抑制率的LC50分别为0.06 mg·L~(- 1)、0.05 mg·L~(- 1)和0.000 11 mg·L~(- 1);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大小顺序为Hg~(2+)Cu~(2+)Cd~(2+)。Cu~(2+)、Cd~(2+)和Hg~(2+)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和孵化抑制率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72 h孵化抑制率可以作为斑马鱼胚胎最敏感的毒性终点指标。分别用单一毒性Cu~(2+)、Cd~(2+)和Hg~(2+)的96 h-LC50值,按毒性单位1∶1两两混合,对斑马鱼胚胎在第48、第72、第96小时的联合毒性均为协同作用;按毒性单位1∶1∶1混合共存时,对斑马鱼胚胎在第48、第72、第96小时的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4.
文章以ISO推荐使用的标准化鱼类毒性实验动物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为试验材料,选取10种典型氯代苯和烷基酚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毒性试验。将斑马鱼毒性数据(-lgLC50)与受试物参数(2X^v、lgP)在SPSS13.0中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可认为氯代苯毒性与2XV、烷基酚毒性与lgP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简要分析了其存在的不同致毒机理。  相似文献   
55.
纳米氧化锌对斑马鱼肠组织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林  赵群芬  朱帅旗  许峰 《水产学报》2015,39(11):1702-1711
为探讨纳米氧化锌颗粒(ZnO-NPs)对斑马鱼肠组织的损伤及损伤机理,研究了ZnO-NPs对肠组织结构、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将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05、0.1、5、10、25和50 mg/L的ZnO-NPs水体中,在4、24和96 h时,用比色法测定了肠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测定了Bcl-2、Baxp53和MDM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在第7、15和30天时用H.E染色技术观察了肠组织解剖结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结果显示:斑马鱼肠中的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组织中GSH-PX和GST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肠组织中Bax/Bcl-2和p53的mRNA的表达量均升高,而MDM2的mRNA表达量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H.E染色观察到肠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杯状细胞增多,肿胀变形,部分细胞质空泡化,肠中淋巴细胞增多,肠绒毛侵蚀变形,且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结果表明:ZnO-NPs能诱导斑马鱼肠组织产生氧化应激作用,使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变化,诱导肠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且能对肠组织结构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56.
In recent years,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has increased in aquaculture, threaten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ilapia and resulting in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Cultivating disease‐resistant tilapia by transgenic technology is one strategy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Here, we used a transposon system to investigate gene expression and tissue lytic activity in transgenic zebrafish expressing the tilapia lysozyme. The transpose vector contained the Tgf2 transposon skeleton, tilapia heat shock protein 70 promoter (Hsp70) and two target genes (tilapia C‐type lysozyme 3 [lysozyme‐C3]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The transgenic zebrafish F0 generation was obtained by microinjecting the donor vector and transposase mRNA into fertilized zebrafish eggs. There was 45% green fluorescence in the zebrafish F0 generation, which was spread over the entire body based 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The F0 generation was reared to sexual maturity, at which point individuals were mated with wild‐type zebrafish to produce the F1 generation. Tilapia lysozyme‐C3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the liver of F1 generation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but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skin, intestine, or muscle. Significantly higher liver bacteriolysis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transgenic zebrafish compared with wild‐type zebrafish. Therefore, transgenic zebrafish may have an increased potential for bacterial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57.
为探究斑马鱼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趋光行为差异,记录了六月龄的斑马鱼成鱼在紫外光(ultraviolet, UV)和可见光照射下的行为反应和在无光、紫光(420 nm)、蓝光(460 nm)、绿光(500 nm)、黄光(585 nm)和红光(620 nm)六种光照条件下的趋光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刺激光为UV时,斑马鱼优先游向黑暗环境一侧,刺激光为可见光时,斑马鱼优先游向可见光一侧;UV和可见光分别设置在试验区A和试验区B时,随着UV刺激强度增加,斑马鱼的偏好指数未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UV和可见光同时设置在试验区B时,随着UV刺激强度增加,斑马鱼的偏好指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5 min和30 min时斑马鱼的平均分布率均呈现红光区>紫光区>蓝光区>黄光区,绿光区的平均分布率在5 min时高于红光区,在30 min时介于紫光区和蓝光区之间。研究表明,斑马鱼趋向可见光而远离紫外光,表现出明显的避UV性和趋可见光性,且避UV性与趋可见光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拮抗作用,而无协同作用。此外,斑马鱼对红光、绿光和紫光的喜好程度较高,对黄光的喜好程度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斑马鱼视觉生态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对于脊椎动物脑神经起始、传播动作电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斑马鱼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scn1Laa在脑神经中的作用,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首次构建了可稳定遗传的生长没有受明显影响的scn1Laa缺陷型(scn1Laa-/-)斑马鱼家系。相比野生型,5 dpf(days post-fertilization,受精后5天)scn1Laa缺陷型斑马鱼兴奋抑制性神经元(氨基丁酸类神经元)表达相对增加,兴奋类神经元(谷氨酸能类神经元)和成熟神经元显著减少,脑部细胞增殖也显著减少。受精后5天和90 天的 scn1Laa缺陷型斑马鱼的运动较同时期野生型斑马鱼更为活跃,受精后90天的 scn1Laa缺陷型斑马鱼的运动具有明显的爆发性。以上结果表明,scn1laa缺失导致兴奋类神经元(谷氨酸能类神经元)以及神经细胞增殖减少,影响脑周围神经放电,导致运动神经调节障碍,出现运动行为异常活跃。即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scn1Laa参与斑马鱼脑神经发育和生长,间接参与运动行为调节。同时本文也为进一步探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脑神经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9.
为建立斑马鱼肝脏细胞脂滴形成与降解模型,采用不同浓度油酸孵育肝细胞,通过Alarmablue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油酸对肝细胞存活率、凋亡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油酸浓度,随后用该浓度油酸处理肝细胞72 h,72 h后去除培养基中油酸继续培养观察。采用油红染色法确定脂质蓄积情况,BODIPY/HOECHST染色法观察不同大小脂滴蓄积率,实时定量PCR检测脂滴相关蛋白的转录调控。结果显示,100 μmol/L油酸为最佳浓度;与0 h相比,处理6 h小脂滴蓄积率达最大值,48 h大脂滴蓄积率达最大值,72 h超大脂滴蓄积率达最大值;相较于0 h,100 μmol/L油酸孵育6~72 h,二酰甘油转移酶基因DGAT2 mRNA水平显著升高;去除油酸24 h,脂肪细胞分化蛋白ADRP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油酸孵育6 h,脂肪积累诱导跨膜蛋白基因FIT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油酸孵育6~72 h以及去除油酸24 h CIDE蛋白家族成员CIDEb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由研究可知,油酸诱导斑马鱼肝脏细胞建立脂滴形成与降解模型,可较好的模拟鱼类肝脏脂滴蓄积与降解过程,为研究鱼类肝脏中的脂滴蓄积和降解过程中脂滴蛋白的功能提供了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60.
斑马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斑马鱼卵巢发育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斑马鱼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在不同的卵巢发育阶段,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发育后期的卵巢中同时存在多个时相的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