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纹稿虾虎鱼胚胎、早期仔鱼发育与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纹缟虾虎鱼受精卵和早期仔鱼发育与盐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在盐度0~40时均表现出沉性;受精卵孵化的适盐范围为5~40,最适盐度为20~35;仔鱼在盐度低于30时,主要分布于底层,活力较差,盐度高于30时,主要分布中上层,活力较好;仔鱼在盐度5~45和无投饵状态下,SAI值为2.93~15.66,其中在盐度30~35时,SAI值最大(14.43~15.66)。从不同盐度下仔鱼的分布状态及仔鱼的生存指数综台分析,纹缟虾虎鱼仔鱼培育的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闽南地区具有典型神经坏死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为材料,采用RT-PCR法对其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阳性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毒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子进化模型分析病毒衣壳蛋白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力。结果显示,采集到的6个石斑鱼样品均呈NNV阳性,系统树分析发现6个样品的PCR扩增片段均为RGNNV基因型序列,表明闽南地区感染石斑鱼的神经坏死病毒主要为RGNNV基因型病毒;通过PEG法对病毒进行分离提纯,获得直径为25~28 nm、呈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的无囊膜病毒颗粒;分子进化分析显示NNV外壳蛋白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表明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出现遗传变异并以相对恒定保守的速率进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以β-肌动蛋白(β-actin)的表达量作为内参,对健康养殖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不同组织(头肾、心脏、肝脏、脾脏、鳃、肌肉、鳍、眼、肠道)中的10种免疫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IgM)、CD4、MHCIIa、TCRβ、CD8a、MHCIa、ISP16、Mx、TNFR14、HSP90的mRNA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0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体液免疫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IgM)、CD4和MHCIIa]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部位的表达量相对较少。细胞免疫相关基因(TCRβ、CD8a和MHCIa)也是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眼、肌肉、肝和肠的部位表达量相对较少。ISP16在鳃和肝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和肠中的表达量较低。Mx在鳃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和肠的表达量较低。TNFR14在眼的表达量较高,在肠的表达量较低。HSP90在鳃和肝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心和肌肉的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斑节对虾双季人工淡化养殖,虾池水与底泥异养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及其与主要理化环境因子的关系。表明上半年的第一茬养殖虾池无论是水或底泥的异养菌数和弧菌总数均容易调控在低数量水平,第二茬养殖由于高水温持续整个养殖周期,诸多环境因子波动较大,在人工管理调节下,虾池主要环境因子(细菌数、化学耗氧量、氨氮、溶解氧、pH值)仍处在正常的范围内,但是却显示不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两茬的养殖中底泥异养菌数和弧菌数都分别比水中高两个数量级和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刺激隐核虫病是双斑东方鲀养殖生产中的主要致死性寄生虫病,为安全、有效地防治刺激隐核虫病,开展了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及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94、7.12、5.32、4.44 mg/L,其安全质量浓度为1.72 mg/L。刺激隐核虫病治疗试验结果表明,1.0、1.5 mg/L的硫酸铜质量浓度对病鱼治疗有效,药浴后刺激隐核虫虫体活力下降,第3 d部分虫体解体或脱落,药浴5 d治愈;0.5 mg/L硫酸铜对病鱼治疗效果不佳,病情继续发展,第8 d病鱼死亡。临床上建议使用硫酸铜质量浓度1.0 mg/L治疗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本研究对其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及其纤毛虫病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漳州破灶屿海区海水及贝类体中的粪大肠菌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月-2008年9月期间对漳州破灶屿海区海水及养殖贝类体中的粪大肠菌群(FCB)进行了采样调查,同时采集海门岛附近海域养殖贝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破灶屿周边海域海水中FCB均未超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第二类标准(≤2000个/L),受到FCB的污染相对较小;养殖的牡蛎粪大肠菌群均符合GB 18421-2001《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3000个/kg);而海门岛附近海域养殖的缢蛏粪大肠菌群超标率为80%,贝类已受到粪大肠菌群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2019 年 10—11 月, 福建省海水鱼类苗种繁育科研中试基地池塘养殖的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暴发以鳃苍白为主要症状的马氏多唇虫病。濒死病鱼体表外观完好, 缓游或浮于水面, 有时间歇性快速游动, 最后身体失衡死亡。临床解剖显示: 病鱼鳃丝发白, 镜检可见鳃丝上有大量寄生虫, 鳃、肝、心脏、脾、肾和肌肉呈现出贫血状态。组织病理观察发现: 病鱼的鳃、肝、心脏、脾、肾脏等组织器官均发生病理变化, 组织器官内几乎无血红细胞。 经形态学观察, 虫体呈近纺锤形披针状, 具有 2 排微杯型吸铗的高度特化后吸器, 交接器为圆锥形几丁质管结构。 基于虫体形态特征和 28S rDNA 序列分析, 结果显示病原虫体为马氏多唇虫相似种(Polylabris cf. mamaevi)。结合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解剖、病原形态学观察、28S rDNA 序列分析和组织病理观察, 确定此次褐篮子鱼暴发的 “白鳃病”由马氏多唇虫相似种大量寄生感染引起的。本研究为褐篮子鱼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海水养殖病害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宸 《福建水产》2002,(3):102-105
病害问题已成为当前海水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对海水养殖病害的病原、流行情况、危害程度等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病害发生的原因,从病害的监测、检疫和预防;健康抗病苗种的培育;宏观调控及健康养殖;渔药的研制、使用和管理;对养殖户的教育和培训等五个方面提出福建省海水养殖病害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海盘虫Haliotrema sp.病是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养殖生产上主要致死性病害之一,为深入了解该病,本研究中从2016年6月—2019年6月对池塘养殖的双斑东方鲀海盘虫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形态学观察、几丁质结构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虫体进行鉴定与分析,并观察病鱼鳃组织病理变...  相似文献   
20.
葛辉  何丽斌  林琪  方旅平  周宸 《福建水产》2012,34(2):105-110
2011年冬季,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海区网箱养殖刺参发生"腐皮综合症",并伴有死亡现象出现。刺参的发病症状表现为:厌食、排脏、身体萎缩、体表局部溃烂乃至大面积溃烂。从患病刺参病灶处分离得到两种优势细菌CS1和CS2。经人工回接感染实验证明两种菌对健康刺参都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且感染病参的症状与自然发病刺参的症状相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分别与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相似。菌株CS1与灿烂弧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达到99%,菌株CS2与假交替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达到95%。菌株CS1可鉴定为灿烂弧菌,菌株CS2可鉴定为假交替单胞菌。另外,在患病刺参呼吸树膜和腔体内发现大量后口虫(Boveria sp.)。所以导致本次刺参"腐皮综合症"的原因可能是致病性细菌和寄生虫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首次揭示了该地区"腐皮综合症"导致养成刺参大规模死亡的致病原因,对刺参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