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研究了培养基酸碱度(pH)、镁离子(Mg2+)、细菌接种量及小牛血清对4种喹诺酮药物抑制鱼类体外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和8时,4种药物的MIC和MBC均最小,当pH升高或降低时,MIC和MBC均明显升高,抑菌活性明显降低。Mg2+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Mg2+浓度的升高,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MIC和MBC均升高;当Mg2+浓度为0~2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IC无明显变化;Mg2+浓度为1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BC由0 8μg/mL上升到3 2μg/mL,单诺沙星的MIC为0 00625μg/mL,但随着Mg2+浓度的增加,MIC和MBC均有升高。细菌接种量为102~105CFU/mL时,环丙沙星和二氟沙星的MIC和MBC均无变化,只有当菌数增至106CFU/mL时,MIC和MBC才开始随着接种细菌量的增加而增加。血清能明显降低4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用促黄体生成素放素和地欧酮作催产剂,采用胸腔一次注射方法对日本引进的锦鲤和本地经多年选育的抗寒荷包红鲤进行杂交获得F1代,在网箱内暂养10天,获得5000尾乌仔,放入13亩左右的池塘内进行培育驯化,经四个多月的驯化培育,个体平均体重约75克。  相似文献   
13.
翘嘴红Bai小瓜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翘嘴红Bai鱼苗铒料配方的筛选实验中,实验鱼感染了小瓜虫,分别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治疗:1.5ppm的亚甲蓝浸泡4天,2.3%的食盐溶液浸泡3min;3.0,5ppm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min.4. 0.1ppm的硝酸亚汞溶液长期浸泡(1星期以上),结果:为亚甲蓝浸泡4天,患病鱼无好转,第3天开始逐渐死亡,4天内全部死亡,用食盐和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min,患病鱼全部死亡,对用以上3种药物处理后的鱼体进行镜检,发现鱼体上的小瓜虫体无明显减少,用硝酸亚汞浸泡的鱼,治疗期间死亡2尾,镜检鱼体上无虫体,结论是:患小瓜虫病的翘嘴红Bai,不宜用亚甲蓝,食盐或福尔马林,采用0.1ppm的硝酸亚汞溶液长期浸泡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喹乙醇对鲤鳃组织Na+、K+-ATP酶活性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含不同喹乙醇剂量的饲料饲喂健康鲤鱼种,研究饲料中不同喹乙醇剂量对鲤体成分含量、血浆生化指标以及鲤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喹乙醇对鲤的生化毒性。试验分成6个喹乙醇处理组(0、200、400、800、1600、3200mg/kg),试验期60d。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各组中采血、取全鱼样和鱼鳃样,进行不同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喹乙醇使鱼体脂肪含量轻度上升,使灰分沉积量显著降低,并呈现剂量一反应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在较高喹乙醇剂量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活性降幅较大,血浆中葡萄糖(GLU)、胆固醇(CHO)、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高密度脂蛋白(HDL)、白蛋白(ALB)、K^ 、Ca^2 、P含量升高,肌酐(CRE)和CO2含量降低,其他测定指标变化不明显。鳃组织中Na^ 、K^ -ATP酶活性随喹乙醇剂量的升高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喹乙醇剂量达1600mg/k以上时,Na^ 、K^ -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1600mg/k以上的喹乙醇剂量可以明显干扰鲤的正常生化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SephadexG-200凝胶过滤层析法,对黑龙江茴鱼卵黄蛋白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层析洗脱共得到3个蛋白峰.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免疫扩散等方法研究表明:黑龙江茴鱼卵黄蛋白(Yolk protein)含有分子量分别为567.2,486.3,157.5 kDa的3种蛋白,由分子量分别为80.7,68.7,46.8,39,...  相似文献   
16.
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试管两部稀释法测定了盐酸环丙沙星、乳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二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 ,MIC分别是 :0 .0 0 6 2 5 ,0 .0 0 6 2 5 ,0 .0 12 5 ,0 .0 5 ,0 .2 0 ︼g.m L- 1 ,MBC分别是 0 .0 2 5 ,0 .0 2 5 ,0 .0 5 ,0 .10 ,0 .80 ︼g.m L- 1。同时研究了不同药物浓度 (2 MIC,5 MIC,8MIC)对嗜水气单胞菌杀菌的经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这几种药物从 2 MIC到 5 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从 5 MIC浓度到 8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7.
摄食不同喹乙醇水平饲料的鲤鱼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喹乙醇对鲤鱼肠道菌群数量及组成的影响。设计6组不同喹乙醇含量的饲料(0、200、400、800、1600和3200mg/kg),对鲤鱼进行84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取2尾鱼,分别对其前、中、后肠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投喂喹乙醇的试验组鱼肠道菌群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600、3200mg/kg组的下降最为明显。从1600mg/kg开始前肠菌群数明显下降,在400mg/kg时中肠菌群开始下降较为明显,后肠菌群数在各试验组均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检出的7种主要菌群也是构成各个实验组鱼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但这7种菌群在各组中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鲤鱼肠道菌届中Aer属、Aci届的组成比例变化较大,800mg/kg(11.06%)、1600mg/kg(11.735%)和3200mg/kg(7.40%)组中Aer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26.255%),而800mg/kg(37.502%)、1600mg/kg(36.52%)和3200mg/kg(41.357%)组中Aci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喹乙醇可明显影响鲤鱼肠道主要菌群的数量及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8.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的急性毒性及组织残留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erenscki,体重75~95g)暂养于室内玻璃水族箱内7d后进行实验。所用达氟沙星(Danofloxacin)纯度为99.5%。分别以剂量800、l040、1352、1757.60、2284.88和2970.34mg/(kg体重)对施氏鲟进行口灌,以400、440、484、532.4、585.6和644.2mg,/(kg体重)进行腹腔注射达氟沙星水溶液,给药后连续10d观察实验鱼的行为及死亡情况。用改进的寇氏法计算得出施氏鲟腹腔注射达氟沙星的LD50为429.47mg/(kg体重),LD50的95%可信限为425.22~433.66mg/(kg体重)。口灌达氟沙星LD50为l502.10mg/(kg体重),95%可信区间范围为1307.89~1738.60mg/(k体重)。对染毒死亡鱼及对照组实验鱼分别进行组织切片,并分别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光镜观察结果表明,染毒死亡鱼的肝细胞的索状结构消失,肝组织呈弥漫性坏死,肝细胞肿胀,有些肝细胞失去正常的多角形形状,细胞核肿胀变形;窦状隙腔变窄,其中的红细胞形状也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染毒死亡鱼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肝细胞内充满脂滴,肝细胞核萎缩、消失,线粒体脊断裂,线粒体破裂,粗面内质网结构疏松有断裂,滑面内质网数量明显减少,溶酶体破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体重)剂量连续4次口灌给药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血浆、肝脏、肾脏、肌肉和鳃组织中的药物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全身组织均有分布,用药第9天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体内消除速度很快,各组织药物水平均在最低检测限以下,其中肌肉和鳃在第6天就可降到0.005μg/(g组织)以下,肝脏和肾脏在第9天、血浆在第7天均检测不到,检测发现肝脏、肾脏中的药物水平远远高于血浆、肌肉和鳃组织中的血药水平。建议肝脏和肾脏可作为达氟沙星的残留检测的指示组织。  相似文献   
19.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肝脏抗氧化功能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20、50、100mg/(kg体重)3个剂量的达氟沙星(Danofloxacin)水溶液连续口灌施氏鲟(Acipenserscherensckii)20d,并于给药后第5、10、15、20天用试剂盒测定肝脏SOD、CAT、GOT和GPT的活性及MDA和NO的含量。施氏鲟体重75~95g。结果表明,短时间内给药后(5天),100mg/(kg体重)组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显著(P<0 01)。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第10、15天),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SOD酶活性均保持在较高活性(P<0 01)。至第20天,各实验组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给药后第5天时,各实验组CAT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至第10、15天时,50、100mg/(kg体重)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给药后第20天,仅100mg/(kg体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第5、10、15、20天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GPT和GOT活性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仅在相同实验组内随着时间的改变有些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第5、10、15、20天各剂量组MDA含量均无显著的变化。20、50mg/(kg体重)组在第5、10、15天时有所降低,但至第20天时均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100mg/(kg体重)组至第15天降至最低,但实验结束时反而明显高于对照及其他实验组。从实验结果看,在实验第5、10、15、20天,各实验组施氏鲟肝脏NO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达氟沙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养殖黑龙江茴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人工养殖黑龙江茴鱼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肌肉鲜样中水分含量为79%、蛋白质含量为17.93%、脂肪含量为1.57%、灰分含量为1.8%。黑龙江茴鱼肌肉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占鲜样的18.28%,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鲜样的7.68%,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为2.34,4种鲜味氨基酸占鲜样的6.83%,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根据AAS,黑龙江茴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而根据CS,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9.50。综合分析认为,黑龙江茴鱼是一种食用安全、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