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皱纹盘鲍血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陈全震 《水产学报》2001,25(6):492-494,T001
通过对皱纹盘鲍血细胞的超微结构的观察,将其血细胞分成5种类型: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特殊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根据胞核的形态和胞质中细胞器的结构特征,研究认为大、小颗粒细胞是同一类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而特殊细胞则是大、小颗粒细胞的原始细胞;透明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是两类完全分化了的细胞。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对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逐月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87种,主要由硅藻(143种)和甲藻(40种)组成,金藻、绿藻和蓝藻偶有检出。全年共发现20种优势种,其中硅藻16种,甲藻3种,蓝藻1种。浮游植物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变化均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为溶解硅(DSi)、溶解无机氮(DIN)、氮磷比(N:P)、溶解无机磷(DIP)、硅磷比(Si:P)、盐度和温度。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也是影响本海域浮游植物变化的重要因素:6-9月,台湾暖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外海暖水性种类增多;其他各月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既有近岸低盐种类,也有半咸水、淡水种类。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洞头海域营养盐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1-1982年的12.89 μmol/L升至2010-2011年的52.63 μmol/L,N:P由19.1:1升至51.8: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改变,表现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增加(由5.8×105 个/m3上升至39.2×106 个/m3)和优势种的更替(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 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 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4.
螺旋藻粉在鲍鱼配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结果表明,用螺旋藻粉作人工配合饲料的添加剂能明显促进鲍鱼的生长,改善鲍鱼的营养配方,当鲍鱼壳长2.1~3.5cm和壳长3.5~4.5cm时,在其饲料中分别添加5%和10%的螺旋藻粉,均能达到理想的配方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盘鲍陆上工厂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盘鲍(Haliotis discus)苗进行陆上工厂化饲养试验,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经过22.5个月的养殖,鲍鱼的平均壳长达6cm,平均体重达29.5 g。鲍鱼在体重O.96 g(相应的壳长为2cm)前生长较慢,之后,体重增长开始加快。(2)陆上工厂化饲养有利于病害和自然灾害的防治,成活率高,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16.
乐清湾春季浮游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春季(4月)乐清湾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62种;其中,硅藻144种,占总种数的88.9%,甲藻12种,占总种数的7.4%.浮游动物10类、37种;其中,桡足类19种,占总种数的51.4%.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8.12×104个/m3和37.26个/m3,其空问分布格局均呈由内湾至外湾逐渐降低.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中国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浮游动物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平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35和1.16,浮游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更替的现象极显著.乐清湾富营养化严重,可溶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0.756 mg/L和0.038 mg/L.对比历史资料可知,近30年来乐清湾无机氮和磷酸盐呈升高趋势,较1982年同期分别上升112%和131%;同时浮游生物丰度有所下降,且浮游植物优势种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浮游植物群落仍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而浮游动物群落仍以桡足类为主.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06年8月(夏)、2007年1月(冬)、5月(春)和11月(秋)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32°00′N,127°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中所获得的虾蛄类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虾蛄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的虾蛄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共有虾蛄类种类11种,隶属3科、7属,其中优势种有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脊条褶虾蛄Lophosquilla costata和无刺口虾蛄Oratosquilla inornata,它们在春、夏、秋、冬季的渔获量之和分别占该季节总渔获量的97.54%、98.75%、99.85%、99.35%。不同季节的渔获率变化明显,其变化规律是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生物量平面分布结果表明,春、秋季虾蛄类渔获率以长江口渔场和江外渔场相对较高,夏、冬季以舟山渔场为最高。总体来说,虾蛄类数量分布分散,没有十分明显的密集分布。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紫菜和网箱两类海水养殖活动对沉积物异养细菌生态分布的影响,于2006年1月和2006年10月对象山港紫菜养殖区、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与周边非养殖海域对照点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沉积物异养细菌数量呈现10月份>1月份,网箱养殖区>网箱对照区>紫菜养殖区和紫菜对照区的分布特点,各区异养细菌数量平均值依次为(9.6×104±2.0×105)、(1.5×104±2.4×104)、(4.3×103±1.6×103)和(4.7×103±3.0×103)cfu/g。紫菜养殖区分离细菌109株,归属于17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棒状杆菌属(Coryneforms)为优势菌属;紫菜对照区分离细菌95株,归属于18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棒状杆菌属为优势菌群;网箱养殖区分离细菌136株,归属于11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弧菌属(Vibrio)、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优势菌群;网箱对照区分离细菌110株,归属于11个属,芽孢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弧菌属为优势菌属。紫菜区和紫菜对照区沉积物检出菌属大多为海洋沉积物中的常见菌属,细菌群落多样性较网箱区和网箱对照区高,而网箱区沉积物长期受到高有机质等外界条件的选择作用,系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下降,菌属组成与污浊海域相似,并且这种影响可能已波及至周边海域。可见,两类养殖区沉积物细菌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细菌数量和菌属组成与养殖自身污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椒江口潮间带多毛类动物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椒江口多毛类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和工业污染对其的影响程度,于2007年10月、2008年1月、4月和7月在椒江口潮间带进行底栖多毛类和环境因子调查,分析了多毛类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格局以及各断面水温、泥温、沉积物结构、盐度、滩涂宽度等环境因子对多毛类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所调查的6条断面4季共发现环节动物门多毛纲动物10科20种,以广温广布种为主;(2)季节变化明显,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春季均最高(分别为13种,31.5 ind/m2和058g/m2),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汾别为4种,5.8 ind/m2,0.21g/m2);(3)物种数呈现位于工业区附近断面低于下游较远处的断面的趋势;(4)沉积物结构、滩涂宽度对多毛类具有显著的影响,滩涂宽度较长、沉积物较细的断面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于2009年6、8月对长江口门至江阴的河口段浮游植物进行了拖网采集,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9属239种。其中:硅藻123种,甲藻19种,绿藻和蓝藻各42种,裸藻9种,黄藻4种。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硅藻次之,两者合计在群落中的比例超过了95%。优势种也主要以蓝藻(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柔软腔球藻Coelosphaerium kuetzingiarum、微囊藻Microcystis spp.、颤藻Oscillatoria spp.和席藻Phorimidium spp.)构成,硅藻仅有2种(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和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口门内盐度均<0.5,群落基本以淡水类群为主,口门附近则以半咸水类群为主,海水类群主要位于口门外(盐度>13)。随着水温和营养盐水平的升高,8月浮游植物平均丰度(347.75×104 个/m3)明显高于6月(204.19×104 个/m3)。根据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丰水期长江河口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存在显著(P<0.01)的时空差异。对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资料发现,长江口门内网采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升高,且优势种也从硅藻(骨条藻、直链藻和圆筛藻)转变为蓝藻(颤藻、鱼腥藻和微囊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