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1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工业发展方向陈立侨(华东师范大学):总结了我国十余年水产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现状,详细分析我国今后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评估了制约我国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对今后水产营养需要特别关注及深入研究的主要领域提出了建议,讨论了在水产养殖增  相似文献   
22.
人工育苗条件下大黄鱼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到40日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仔、稚鱼及早期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水温(24±1)℃时,孵化后0~5d属于仔鱼期,6~20d为稚鱼期,第21天起转为幼鱼期。大黄鱼仔鱼孵化3d后开口摄食;开口时平均口径为240μm,40日龄达2480μm;口径的大小变化与日龄的关系是:y=0.2327e0.0682x,R2=0.9492。试验用的生物饵料与实际生产一致,包括轮虫、丰年虫无节幼体、活桡足类和冷藏桡足类。不同生长期的大黄鱼鱼苗的摄食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1昼夜(24h)中,仔鱼仅在18:00左右出现1个摄食高峰,而稚鱼和幼鱼除了在18:00左右出现1个显著的摄食高峰外,在10:00左右还有1个相对小的摄食高峰。仔、稚、幼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大黄鱼鱼苗具有较高的摄食率和饱食率,随着生长而迅速升高。仔、稚、幼鱼的生长速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2日龄仔鱼生长较快,5~9日龄生长减慢,21~30日龄生长加快,31~40日龄生长减慢。这与鱼苗的食物转换和饵料生物的营养变化有关:5~9日龄生长减慢是由于鱼苗由混合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所致;31~40日龄生长减慢是因为冷藏桡足类的营养价值较低。鱼体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3.2552e0.0472x,R2=0.9710;体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3.3205e0.0374x,R2=0.9777;  相似文献   
23.
研究了5种不同种类的粘合剂,分别为褐藻酸钠(SA)、卡拉胶(Car)、黄原胶(Xan)、明胶(Gel)、魔芋胶(Kon)对微颗粒饲料的物理性状如悬浮性、溶失率及大菱鲆稚鱼的生长、存活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并以添加淀粉组(Cont)和鲜活饵料(LF)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大菱鲆稚鱼终体长Gel组显著高于Xan组和LF组,和其余各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而在大菱鲆稚鱼终重上,Gel组显著高于Car组、Xan组、Kon组、Cont组和LF组,但和SA组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在特定生长率上,Gel组显著高于Car组、Xan组、Cont组和LF组,与Kon组、SA组差异不显著。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Gel组和SA组在60日龄肠段和刷状缘膜亮氨酸氨肽酶(ANP)和碱性磷酸酶(AP)比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LF组和Xan组在60日龄刷状缘膜AP酶比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根据试验结果,明胶和褐藻酸钠适宜作为大菱鲆稚鱼微颗粒饲料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24.
本实验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初始体质量(13.57±0.33)g]为研究对象,在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及脂肪沉积的影响。采用3×2双因子实验设计,其中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2%和15%,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天和1次/天。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饲料脂肪水平仅对FER有显著影响(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末体质量和SGR均显著高于1次/天投喂组,而饲料效率显著低(P<0.05)。在2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水平对SGR和FER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SGR和FER均显著提高(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次/天投喂组,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P<0.05)。大黄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然而在1次/天投喂时,饲料脂肪水平未对全鱼体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黄鱼的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肝体比(HSI)以及脏体比(VSI)受到了饲料脂肪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在2次/天投喂时,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仅对大黄鱼的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大黄鱼体组成、形态学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25.
鱼类糖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鱼类饲料中的三大营养物质,糖类作为重要的能量物质,不仅价格低廉,还具有节约蛋白质、保护环境等作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糖类可以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饲料效率。而糖类的过量添加会导致鱼类血糖升高,甚至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影响其生长和健康。因此,糖类物质在饲料中的正确使用十分重要。近30年来,人们对鱼类糖营养生理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近10年来在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和特点、影响因素和最适添加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鱼类的糖营养生理研究提供文献数据。  相似文献   
26.
为了从内生菌资源中筛选出对向日葵菌核病有防效的生防菌株,本研究从12个向日葵品种籽粒中分离获得不同菌落形态的33株内生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纸杯法进行初筛,从中选出两株对菌核病具有良好防效的菌株,进而采用离体叶片接种试验进行复筛,筛选出一株对菌核病离体防效达100%的内生菌菌株KB3(Bacillus subtilis)。温室盆栽条件下KB3能够显著降低向日葵苗期菌核病的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达79.47%。含菌培养基接菌试验表明菌株KB3发酵滤液对核盘菌的抑菌率为68.46%,分皿试验发现KB3能够抑制核盘菌黑色菌核的形成。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预测到KB3中有7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本研究所采取的纸杯法和离体叶片接种相结合的筛菌方法将对菌核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具有参考意义,所获KB3菌株对于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大豆皂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在以鱼粉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和0.3%的大豆皂甙,配制成鱼粉组和大豆皂甙组2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来投喂体质量为(4.63±0.01) g的大菱鲆进行12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0.3%的大豆皂甙对大菱鲆的生长性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胃蛋白酶及肠淀粉酶活性;2组实验中大菱鲆肠道组织形态无明显差异,但大豆皂甙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肠道中相对丰度最高的门和属分别为变形菌门和盐单胞菌属。LEfSe和MetaStat分析显示,饲料中添加大豆皂甙后显著提高了大菱鲆肠道内优势菌(变形菌门及希瓦氏菌属),皂甙水解相关的肠道微生物(鞘脂单胞菌属、普氏菌属、栖瘤胃普雷沃菌以及普通拟杆菌)及潜在致病菌(莫氏杆菌属和发光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降低了CaenimonasNiastella和条件致病菌罗尔斯通菌属的相对丰度。研究表明,0.3%大豆皂甙抑制了大菱鲆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且引起了大菱鲆肠道菌群结构的显著改变。因此,大豆皂甙对鱼类肠道健康尤其是肠道菌群的影响不容忽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为研究饲料甘氨酸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氧化和抗应激反应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130.35±8.37)g的大黄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网箱)50尾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梯度的甘氨酸(0、0.6%、1.2%、2.4%、4.8%和6.0%),配制出甘氨酸实测含量分别为(1.58%、2.15%、2.75%、3.96%、6.33%和7.51%)的6种实验饲料.经过30 d养殖后,对大黄鱼进行拖网应激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实验结束后,饲料处理未对大黄鱼的存活和体成分产生显著影响.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在饲料甘氨酸含量为2.75%时达到最大值,而丙二醛的含量在甘氨酸含量为3.96%时达到最小值,但与2.75%组无显著差异(P>0.05).以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根据二次曲线回归模型得出大黄鱼饲料中甘氨酸的适宜含量为3.57%.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均在饲料甘氨酸含量为2.75%时呈现最小值(P<0.05).在拖网应激前,饲料甘氨酸含量为2.75%时,大黄鱼血清皮质醇的含量最高.在拖网应激后,该处理的大黄鱼血清皮质醇的变化幅度最小,而此时的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综合考虑大黄鱼的抗氧化和抗应激能力,本研究推荐大黄鱼饲料中甘氨酸的适宜含量为2.75%-3.57%.  相似文献   
29.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茶叶产业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面临着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尼等国强有力的竞争,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就这一问题,运用FAO的统计资料,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生产者价格指数、单产4个评价指标,测算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尼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茶叶在4个评价指标上基本处于劣势地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钻石”模型中国际竞争力的5 个决定因素,从要素禀赋、公司策略与竞争、关联产业、需求因素和政府行为5个层面提出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相应对策与建议。在对策与建议中,重点明确了政府在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的职能边界。  相似文献   
30.
一、流域概况及治理效果西岔沟流域位于甘肃省通渭县东部边缘的新景公社张家山大队,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全流域仅一个大队10个生产队,184户,1,120人。干沟长10华里,两侧有11条毛沟,大多1—2华里长,总流域面积12,000亩。沟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降雨400—500毫米。流域内土壤和植被分两类:上游3个生产队属土石山区,植以酸刺、梭梭草为主,植物群体比较稳定,水土流失较轻;下游7个队为黄土山区被,植被以野蒿、宾草为主,分布稀疏,极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流域内耕地6,197亩,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