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5篇
  9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通过ISSR分析标记技术,分析新疆野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该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新疆伊犁霍城县大西沟的61份野杏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用21条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43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08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2.46;.通过软件计算出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Ⅰ)分别为1.577 5、0.334 1、0.499 0.引物平均多样性信息指数(PIC)为0.91.说明野杏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利用NTSYS-PC2.1软件进行UPGMA聚类,各个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2~0.95.[结论]新疆霍城大西沟的野杏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态性比率达到90;以上,引物平均多样性信息指数(PIC)较高,接近1.61份野杏单株间的遗传相似度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2.
为给进一步开展野杏种质资源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参考,选取新疆霍城大西沟不同区域分布的野杏单株,利用DPS7.05数据处理软件对枝叶形态性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新疆野杏株间枝叶形态特征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系统聚类将62个野杏单株的15个枝叶形态性状分为4大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约为89.04%,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叶片长度、叶片宽度、长宽比、叶柄长、叶面积、叶背绒毛、叶缘形态、新梢长度和粗度等。数量分类结果能反映出各单株间的遗传差异,大西沟野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了野杏分类的主要性状。通过聚类分析能清楚反映出所选野杏单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选择的富士芽变优系和12个苹果品种为材料进行分子鉴定,构建指纹图谱,并且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确定这13个苹果品种的亲缘关系.[方法]从100条ISSR引物中对供试样品进行PCR扩增筛选,采用NTSYSpc2.10t软件根据Nei's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此分析亲缘关系,并采用POPGENE1.32软件计算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点百分率,最终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较高、稳定且重复性好的引物.[结果]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3个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分别为UBC846、UBC881和UBC899,共在57个位点扩增出条带,其中50个为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6.11;.利用3条多态性ISSR引物构建的数字化指纹能够有效地区分出所有供试材料,且建立了13个苹果品种的亲缘关系聚类图,这13个品种的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67 ~0.82,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结论]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苹果种质资源评价、指纹图谱的构建和苹果芽变品种的鉴定,为苹果的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检测和栽培育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寻求通过改善光合特性,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为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且二者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密度对群体光合速率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灌浆前中期,而施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二者的互作效应使得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平,群体光合性能的改善引起籽粒产量的提高。该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90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的播种密度为75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因此,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提高植株的群体光合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5.
[目的]明确敌敌畏在胡萝卜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建立敌敌畏在胡萝卜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结果]将77.5%敌敌畏乳油按1 800 g a.i./hm~2施药3次后,3 d后在胡萝卜和土壤中均未检出,消解快,不会造成累积性残留;当敌敌畏按1 200和1 800 g a.i./hm~2,分别施药2次和3次,施药间隔为7 d,于末次施药后5、7和14 d采收胡萝卜,其残留量为0.010~0.112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敌敌畏在深色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2 mg/kg。[结论]建议在使用77.5%敌敌畏乳油防治胡萝卜病害时,用药量不超过有效成分1 200 g a.i./hm~2,最多施药3次,采收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26.
周志强  曹倩  朱虹  宋宁  肖茂华 《南方农机》2023,(10):8-10+18
【目的】传统的河蟹分拣方法主要依靠人眼识别,误差率大,耗时耗力,且易对河蟹造成损伤。随着机器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河蟹分拣方法效率高、准确度高。【方法】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品质智能分级技术的河蟹高效分级系统,通过使用不同等级的雌雄河蟹各20只进行分级试验,利用视觉模块的图像采集与图像处理技术采集河蟹图像,经过图像的灰度化、滤波、增强、图像分割和形态学处理消除环境干扰,结合河蟹雌雄判别技术和河蟹肥满度公式,计算得到河蟹公母与肥满度识别准确率指标。【结果】该系统的河蟹雌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7.5%,肥满度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7%,证实了分级装置的可靠性。【结论】该系统采用视觉识别技术进行河蟹无损检测,可以实现低损伤、高效率、高准确度识别河蟹,与传统人工相比提高了判别准确度,提升了分拣效率,大幅节省人力、物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石磊  曹倩  王磊  滕腾  黄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78-5980
[目的]分析芜萍生长的元素需求,以期为芜萍培育中营养液配方的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温室内模拟池塘基底条件,通过添加营养液培养芜萍,检测了培养终期水样、野外芜萍池塘水样及芜萍干样的8种元素成分,研究了芜萍生长所需的元素营养成分,并就芜萍生长中对N、P、K的吸收量与P消减量作了初步分析。[结果]添加营养液组的芜萍生物量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2周后收获量显著高于初始值;无添加组显著低于初始值,表明添加营养液具有显著效果。但营养液组芜萍生物量2周后不再增长且低于野外池塘,表明营养液组培养箱中可能存在某些抑制性因素。元素检测结果为:终期水样、野外池塘和芜萍干样的N、P、K的比例分别是3.8∶1∶2.8、11.5∶1∶17和5.2∶1∶6.8。培养终期营养液组3个培养箱的N、P、K等元素均有剩余,但是Ca、Zn均低于检出限;1~3号箱的锰离子含量分别为ND、0.05 mg/L、0.38 mg/L,与芜萍生物量呈正相关,试验中芜萍生长受抑制与培养液中Ca、Zn、Mn等元素缺乏密切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芜萍生长的营养液配方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28.
简要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农业卫星指挥调度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TCP/IP的特点,论述了卫星通信系统信道传输中效率较低的原因,提出了在网络层和链路层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9.
简要介绍了无盘工作站技术原理和发展过程,针对有盘工作站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无盘工作站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了无盘工作站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通过建设网络,完善体系,创新机制,河北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全省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农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意识也不断增强,基于此,电信运营商联合农业部门推出了多种适农信息平台,满足农民生产、农业部门管理等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