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3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刈用型黑土滩人工草地建植及利用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刈用型黑土滩人工草地的建植技术、田间管理以及建植后的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研究,制定了本规范,对于缓解冷季草畜矛盾,提高草地生态服务功能,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人工调控对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三江源区的"黑土滩"退化草地上,以当地野生驯化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 cv. Qinghai)、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Keng cv. Qinghai)、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Keng cv. Qinghai)、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L.) Prarl)和西北羊茅(Festuca kryloviana Reverd.)为种源,设人工调控和对照2组处理,每组处理6个混播组合,探索不同草种组合和调控措施下人工群落的生产力与稳定性.2006-2008年试验表明:人工调控各组合群落的高度、盖度和植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合群落中禾草植物量第2、3年分别比相应对照组合高1倍和2倍以上,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品种搭配下,混播组合群落的高度、盖度和植物量高于垂穗披碱草单播群落,第3年的群落植物量和禾草植物量比例均高于单播群落,随着组合草种增加,混播群落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增强,群落中禾草与杂类草的竞争力显著增强,群落稳定性提高;综合比较,初步确定以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碱茅+西北羊茅和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为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建植混播人工草地的合理组合.同时,合理的草地管理有利于提高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延长草地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23.
高寒草地植被盖度估算及其与冻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被覆盖度(盖度)是水文、生态、气象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目前目估是野外获取盖度的传统方法。本研究利用多光谱相机拍摄的相片,分析每一个像元的归一化指数,区分植被和土壤,以获取盖度,并与目估法进行对比,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目估盖度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多人平均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利用多光谱相片能够快捷准确地获取盖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取0.4作为阈值较理想;利用阈值的方法区分植被和土壤需要像元所代表的空间尺度不能超过0.2 cm。分析疏勒河上游地区盖度和多年冻土分布的关系发现,多年冻土区盖度显著高于季节冻土区和过渡区(P<0.01)。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三江源区不同地区的居群,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海拔高度的野生草地早熟禾形态特征的分析,野生草地早熟禾种群的性状指标高度、茎节数、花序长、花序轴节数、小穗数总和、叶数、上部叶长、下部叶宽、上部叶宽、小穗长、小穗宽、上部叶长/宽、下部叶长/宽和小穗长/宽在青南5个地区有明显的差异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各形态特征的变化趋势可分为4类:①升高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高度,节数,小穗数,穗轴节数,小穗宽,下叶长/宽,上叶长/宽的变异系数都呈上升趋势;②下降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小穗总和数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③无规律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叶数的变异系数呈无规则变化;④抛物线型:随着海拔的升高,上部叶长,下部叶宽,小穗长,小穗长/宽的变异系数呈一抛物线型,起初升高,达到一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可将5个地区的野生草地早熟禾分为久治型、达日型和玛沁型。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野生疏花针茅(Stipa penicillata)栽培6年生产性能观测,结果表明:疏花针茅栽培当3年(2003年)以营养生长为主,第2年越冬率达989,6,全生育期136d,第3年(2005年)越冬率1009/6,物候期比2004提前4~10d,整个生育期125d。疏花针茅整个生长期基本为线性增长,拔节期和抽穗期...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高寒牧区牧草生长季放牧强度对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地上现存量的影响,从2003年至2005年在垂穗披碱草(Elymus na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混播草地上开展了牦牛放牧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放牧强度对放牧区植物群落盖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放牧强度与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多样性指数D(除了第1年)和均匀度指数J′(除了第2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回归,各放牧区与对照区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与放牧强度成显著负相关(R=-0.9205),说明各放牧区植物群落朝着远离对照群落的方向演替;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同一时期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7.
矮嵩草草甸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测定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分析生物量季节动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建立了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的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高寒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历经萌动期、返青期、旺盛生长期、稳定期和折损减少期等5个阶段;地下生物量自5-9月表现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且变化幅度较高;2003年地下净生产量633.46g/m2,周转率0.3193;利用海北高寒草甸多年观测资料,建立了气象因子影响植被年生产量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28.
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被牛羊所采食。本试验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采自西藏日喀则市的白草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白草染色体总长度为45.87 μm,平均臂比为1.23,核型不对称指数为54.83;所有染色体的臂比在1.08至1.70范围内,其中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为1对,其余17对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所有染色体未观测到随体出现;白草染色体基数为9,核型为2n=4x=36=34 m+2 sm,属于四倍体植物,核型类型为1A,是进化较原始的物种。  相似文献   
29.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混播草地三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经过连续三个放牧季的放牧,放牧强度与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H′、多样性指数D(除了2003年)和均匀度指数J′(除了2004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回归;②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地上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且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与放牧强度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0~30 cm的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与放牧强度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③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30.
对黄河源区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禁牧4年后的地上、地下植物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上、地下总植物量未退化草地的禁牧地低于放牧地(P〉0.05),中度退化草地的禁牧地显著高于放牧地(P〈0.05),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的禁牧地有增加趋势(P〉0.05);禁牧使各样地禾草、莎草类地上植物量均有增加趋势,其中中度退化草地差异显著(P〈0.05),其它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各样地禁牧地杂类草均有降低趋势(P〉0.05)。禁牧使未退化草地根冠比降低(P〉0.05),其它样地根冠比增高(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